2001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1-03-25
  

  • 全选
    |
    综述
  • 陈泉源, 张泾生, 王淀佐
    矿冶工程. 2001, 21(1):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矿物加工方法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 污染土壤的治理已经成为矿物加工研究工作者关注的课题。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单元作业、工艺流程等与矿物加工过程中采用的工艺类似, 运用矿物加工方法对土壤进行治理, 将部分弥补耕地的不足, 保护生态环境, 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
  • 肖松文, 张泾生, 曾北危
    矿冶工程. 2001, 21(1):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园)是由制造行业企业和服务行业企业组成的群落, 它采用结构功能优化,并通过能源、水和材料的管理环境与资源问题的相互合作, 协同提高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介绍了产业生态系统的思想与实践、建设基础及其支撑技术, 并提出了构建矿业生态系统促进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设想及其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 李小明, 任耘, 张建妮
    矿冶工程. 2001, 21(1):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激光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情况,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激光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 采矿
  • 谢学斌, 冯涛, 潘长良, 曹平
    矿冶工程. 2001, 21(1):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有岩爆倾向的深埋矿床开采设计中采场结构参数优化问题, 以平均能量释放率作为优化目标, 利用自主开发的三维能量分析有限元软件, 采用数值模拟试验优化的方法, 对冬瓜山深部铜矿床开采设计中的采场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 为该矿床的开采设计推荐了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研究中使用的优化方法和开发的数值计算软件, 对深部采矿开采设计的岩石力学优化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吴爱祥, 张卫锋
    矿冶工程. 2001, 21(1):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灰色关联法在采矿方法数值优选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 指出简单地使用灰色关联法对采矿方法进行数值优选可能会导致结果失真。对多目标模糊决策法进行了改进, 并将其与灰色关联法对比应用到实例中, 发现多目标模糊决策法更加优越。
  • 高文蛟, 单仁亮, 李建湘, 胡斌
    矿冶工程. 2001, 21(1):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波的基本理论出发, 推导了爆炸应力波入射一定厚度结构面时透射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对相似模型超动态应变的测试验证了所得理论公式的正确性, 并获得了透射率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
  • 周知进, 王贵满
    矿冶工程. 2001, 21(1):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底钴结壳富含锰、钴和镍等金属, 是人类近期勘探和开采研究的热点之一。欲将结壳从海底基岩上剥离并采出海面, 必要弄清钴结壳的破碎特性。为此采用冲击破碎试验法测定了钴结壳的普氏系数, 并分析了影响其破碎强度的相关因素, 为将来结壳破碎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 邓建, 李夕兵, 古德生
    矿冶工程. 2001, 21(1):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铜矿为例, 在简介其无间柱连续采矿法的基础上, 建立了该矿1 分区充填体的三维楔体模型, 重点计算岩墙对充填体的侧压力和考虑爆破地震对1 分区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然后建立充填体的极限状态方程, 求出了在试验矿山地质采矿条件下, 1 分区充填体的安全系数和可靠指标;与现有文献的结果进行比较, 证明建立的模型和方程更具实用性。
  • 选矿
  • 胡岳华, 张在海, 邱冠周, 王淀佐
    矿冶工程. 2001, 21(1):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Ag+催化浸出中的细菌生理作用, 结果表明:Ag+对Fe2+氧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即随着Cu2+在浸出液中的浓度增加而增强了其对Ag+毒性的拮抗作用;在较低的Fe2+与S0 的原子摩尔比下, S0 对Fe2+的细菌氧化有强抑制作用;矿物中的Fe2+细菌氧化浸出抑制是Ag+催化浸出体系中高效浸出的最重要的细菌生理原因。因此, 增强对Fe2+细菌氧化的抑制作用, 可大幅度提高铜浸出率。
  • 罗立群, 高远扬, 陈雯
    矿冶工程. 2001, 21(1):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精矿性质特点着手, 分析了酒钢选厂焙烧磁选精矿铁品位不高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采用胺类阳离子捕收剂进行反浮选试验, 有效地降低了焙烧磁选精矿的杂质含量, 使浮选精矿产品中的w(SiO2)+w(Al2O3)含量由11.24%降到了5.90%, 精矿中w(TFe)由55.24%提高到59.85 %, 获得到了降杂作业回收率达93.53 %的良好指标。同时, 还分析了影响浮选指标的各种工艺条件。
  • 蒋玉仁, 周立辉, 薛玉兰, 朱建光
    矿冶工程. 2001, 21(1):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新型抑制剂DPS 对铜钼人工混合矿和铜钼混合精矿的分选性能, 并探讨了它对黄铜矿的抑制与矿浆电位的关系。结果表明, DPS 对黄铜矿和方铅矿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在矿浆pH 值为10 左右分选w(Mo)=15.14%、w(Cu)=2.03 %、w(Pb)=0.09%的铜钼混合精矿, 获得w(Mo)=28.26%、w(Cu)=0.96%、w(Pb)=0.035%的钼精矿, 钼回收率为94.75 %。DPS 对黄铜矿的抑制与其降低矿浆电位有关。
  • 蒋述兴
    矿冶工程. 2001, 21(1):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伴生有透辉石、石榴子石等弱磁性脉石矿物的广西平乐硅灰石矿进行了可选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单一强磁选方法可将硅灰石富矿粉的白度由72 提高到84;采用强磁选-气流粉碎-浮选新工艺可将含碳质物的硅灰石贫矿粉的白度由62 提高到81 左右。
  • 李宏煦, 刘晓荣, 邱冠周, 胡岳华
    矿冶工程. 2001, 21(1):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驯化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对大宝山废铜矿石进行了浸出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次生硫化矿(辉铜矿)浸出10 d, 铜浸出率可达79%;对原生硫化矿(黄铜矿)浸出25 d, 铜浸出率达25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铜的机理在于其氧化分解了矿石中的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及其它硫的化合物。
  • 冶金
  • 陈腾飞, 贺万宁
    矿冶工程. 2001, 21(1):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添加Co 、Co +Zn、Co +Cd 及不含添加剂的氢氧化镍样品进行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测试, 研究了氢氧化镍的电位性能, 并对这些样品进行物理形态结构测试, 探索了添加剂对氢氧化镍物理形态结构及电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制备氢氧化镍时加入添加剂, 氢氧化镍的颗粒小, BET 比表面大, 组成颗粒微晶小, 微晶间孔隙丰富, XRD 图谱中(001)晶面和(101)晶面衍射峰的半高宽(FWHM)值和d001 值较大, 结合水含量增多, 这些结构上的变化有利于氢氧化镍充放电过程中质子扩散, 从而改善其电位性能;单纯添加Co 对改善氢氧化镍的充电电位性能效果较好, 而同时加Co 、Zn 或Co 、Cd 可显著改善氢氧化镍的充放电电位性能。
  • 王颜平, 孟香芝, 唐敏, 唐贤容
    矿冶工程. 2001, 21(1):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攀枝花钒钛磁铁精矿、冀东磁铁精矿和锌精矿等K 球团(包括团矿)还原试验结果, 探讨了K 球团的还原机理;研究了影响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提出了磁铁精矿K 球团金属还原率(Ym)与还原时间(X1)、还原温度(X2)、C/Fe(X3)的二次旋转回归方程,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采用计算机对K 球团的还原状况进行预测和控制。
  • 罗北平, 武鹄, 王国祥, 陈声琮
    矿冶工程. 2001, 21(1): 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黄土壤经焙烧活化后, 用工业废盐酸浸渍, 向浸出液中加入适量活性硅酸, 制备成聚硅酸氯化铝铁。研究了土壤的最佳活化条件, 观察了该絮凝剂处理工业废水的效果。该絮凝剂利用本地丰富廉价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废酸为原料, 价格低廉, 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 周秋生, 李小斌, 熊翔, 刘业翔, 翟玉春
    矿冶工程. 2001, 21(1): 5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热合成法, 在合成温度为350 ℃、合成时间为240 h 的条件下不添加一水硬铝石晶种, 首次合成了平均粒径约100 nm 的高纯一水硬铝石纳米粉体。并通过X 射线和扫描电镜对合成的粉体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 动力学因素可能是影响一水硬铝石粉体水热合成的主要原因, 而克服一水硬铝石的成核能是实现合成的关键。
  • 刘俊峰, 邓文艳, 刘胜姿
    矿冶工程. 2001, 21(1): 5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闪锌矿常压酸浸制取硫酸锌的除铁工艺, 实验结果表明, 闪锌矿酸浸液经过滤, 调节溶液pH值为1.5~2.0, 控制温度在90 ℃以上, 加入NH4+以及少量活性炭, 同时通氧气, 反应4 h, 通过生成黄钾铁矾可以初步除去溶液中的铁;过滤分离黄钾铁矾, 控制溶液温度为80~85 ℃, pH 值为4, 再加双氧水溶液深度氧化除铁, 氧化4 h, 除铁率大于99 %, 溶液中最终铁离子浓度低于0.01 g/L。
  • 陈松, 王文祥, 李启厚, 刘志宏, 张多默, 王瑞忠
    矿冶工程. 2001, 21(1):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镍精矿氯气浸出液经除铁后, 用萃取剂N235 萃取净化, 研究了有机相组成对除杂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有机相组成为25% N235 — 12%异构醇— 63%磺化煤油(体积分数);测定了有机相的钴饱和容量并进行了相应的串级试验。结果表明:净化后溶液中ρ(Ni)>200 g/L, ρ(Ni) ρ(Co)>50 000, 并且溶液中Cu 、Fe 、Mn、Zn 等杂质含量也达到了生产1 号电镍的技术要求;产出的氯化钴溶液中ρ(Co)>110 g/L, ρ(Co) ρ(Ni)>5 000, 实现了钴的富集。
  • 材料
  • 张福勤, 黄伯云, 黄启忠, 刘根山, 蒋建纯
    矿冶工程. 2001, 21(1):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XRD 法测量和表征石墨化度, 以数种结构组成各异的二维或准二维现役航空刹车用炭 炭复合材料为对象, 研究了石墨化度随石墨化处理温度的变化规律, 推算出了材料的最终石墨化处理温度, 并从材料的结构组成方面对其可石墨化性能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石墨化度-石墨化处理温度关系曲线上, 按温度划分, 存在着两个明显不同的区段:近似于直线的快速升高段(AB 段)和高温时近似于水平线的缓慢升高段(CD 段)。当基体中含有沥青或树脂浸渍炭时, 材料的最终石墨化处理温度大多处于AB 段, 温度为2 000~2 200 ℃之间;当基体全部为CVD 炭时, 材料的最终石墨化处理温度大多处于CD 段, 温度可能超过2 800 ℃。本文所研究的复合材料中的CVD 炭的结构皆为RL结构。
  • 陈启武, 熊湘君, 邓福铭
    矿冶工程. 2001, 21(1):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很高压力作用下, 物质内部结构将发生变化并伴随一系列物理性质的改变, 为了研究这一变化过程, 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 高压物理。高压物理发展的关键技术是超高压技术。人造金刚石是超高压技术发展最辉煌的成果, 同时人造金刚石的诞生又促进了超高压技术的进步。
  • 姚萍屏, 熊翔, 余峰
    矿冶工程. 2001, 21(1):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的摩擦速度下, 考察了铁基、铁铜基及铜基粉末冶金航空刹车材料摩擦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刹车材料的抗压强度随基体而变化, 刹车材料摩擦面的表观颜色与基体密切相关;基体对刹车材料摩擦面的粘附转移产生重大影响, 从而使刹车材料摩擦面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 汤文明, 郑治祥, 丁厚福, 金志浩
    矿冶工程. 2001, 21(1):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烧结致密的α-SiC 片在埋入Cr 粉中, 并经1100 ℃在静态真空环境中高温处理1 h 后, 在其表面形成厚度约5 μm 均匀、致密的涂层。涂层是由Cr 的硅化物Cr3Si 和碳化物Cr7C3 、Cr23C6 构成, 为层状结构, 其相排列顺序为SiC/Cr3Si +Cr7C3/Cr7C3/Cr23C6/Cr 。SiC 与Cr 间的固相反应受Cr 在涂层中向SiC 反应界面的扩散控制。在热震实验中, SiC 表面涂层结合仍十分紧密, 没有出现剥落或产生裂纹, 说明SiC 表面涂层具有良好的
    热稳定性。
  • 陈欠根, 李旸
    矿冶工程. 2001, 21(1): 7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掌握涂层界面应力状态有助于涂层开发应用和提高其工作性能与使用寿命。将数学方法应用于应力应变分析, 提出了一种高效、简便的界面应力算法。
  • 凤仪, 黄守国, 王成福, 陶宁
    矿冶工程. 2001, 21(1):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电磨损条件下, 压力变化对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纯机械磨损、电磨损条件下, 复合材料的磨损量均随磨损时间线性增大;在纯机械磨损时, 复合材料的磨损量与压力成正比, 而在电磨损条件下, 复合材料的电磨损量随压力的增加呈U 形变化;复合材料的电磨损与极性有关, 正刷的磨损量大于负刷。
  • 李松林, 曲选辉, 李益民, 黄伯云
    矿冶工程. 2001, 21(1):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行开发的水溶性PEG-PMMA 粘结剂, 讨论了该粘结剂与Fe-2Ni 混合的喂料在注射成形阶段各注射参数对成形性的影响。发现参数设定后需注射5 次以上注射过程才趋于稳定, 注射坯质量密度在各参数下是不变的。注射温度、注射压力、保压压力、注射速度均对注射坯质量或尺寸有影响, 其中注射压力影响最大, 注射温度和保压压力影响次之, 注射速度影响最小。
  • 经验交流
  • 王新民, 胡家国, 戴兴国, 王泽群
    矿冶工程. 2001, 21(1): 8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