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6-25
  

  • 全选
    |
    综述
  • 夏金兰, 聂珍媛, 邱冠周, 胡岳华, 王淀佐
    矿冶工程. 2001, 21(2):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瞻了绿色化学与矿物资源高效利用之间的关系, 对传统矿物加工过程的特征和绿色化学应用的重要性、环境友好的选冶方法(包括生物浸出、非氰化浸出金和矿山污染源的微生物转化等)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如何发展绿色化学和技术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促进我国矿物资源高效利用的初步构想。
  • 易健宏, 史文芳
    矿冶工程. 2001, 21(2):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较全面地介绍了金属粉末注射成形技术的概念、工艺流程、工艺技术特点及主要应用领域, 综述了国内外金属粉末注射成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 在此基础上, 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价与展望。
  • 采矿
  • 余健
    矿冶工程. 2001, 21(2):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缓倾斜薄矿开采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采用帷幕隔离快速跟随充填技术处理采空区的新思路。通过现场工业试验, 证明这种快速处理空区的新技术不仅可行, 而且具有帷幕壁面全面脱水的特点, 能使充入采空区内的充填料浆在25 min 后达到78 %~80%的饱和浓度, 60 min 后充填体开始对采空区顶板提供初期支护, 极大地改善了采场的安全作业条件。此外, 这种充填新技术能使充填与回采同步进行, 加快了作业循环, 提高了回采效率。
  • 孙业志, 吴爱祥, 黎剑华, 赵国彦
    矿冶工程. 2001, 21(2): 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理想散体介质显现出非匀质性、各向异性和层状分布等特点, 且有气、液、固三相, 其波的传播比较复杂。当应变值ε<1 ×10-4 时, 散体介质为弹性介质, 据此分析并给出了各向同性散体介质中弹性波的波动方程、传播速度和波动能量的表达式, 以及横观各向同性介质中弹性波的波动方程和能量透过系数表达式, 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能量衰减与分层介质密度有关。此外, 根据瑞利波由P 波和S 波振动叠加而成的特点, 分析了无限半空间各向同性介质和横观各向同性介质中瑞利波的传播特性;又由于勒夫波由SH 波经多次全反射加强干涉产生, 研究表明其运动特性与散体厚度和剪切波速度等因素有关。
  • 雒昆利, 张奇, 王小林
    矿冶工程. 2001, 21(2):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实践表明, 微差起爆时间是影响掏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掏槽孔装药爆破以后, 槽区内的破碎岩石与爆生气体混合并通过槽区口部向槽外抛掷, 工程上要求爆破结束时剩在槽腔内的岩石碎块越少越好。通过分析槽腔内岩石碎块的运动过程, 建立了掏槽爆破微差起爆延期时间计算的力学模型。应用模型对掏槽微差起爆时间进行的优化研究表明, 掏槽微差起爆时间与孔深成正比。
  • 肖雄, 吴爱祥, 余佑林, 阳雨平
    矿冶工程. 2001, 21(2):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同步定向激振理论设计, 将重力自溜与振动出矿融为一体的YZZ 型振动助流器, 具有分节组合、大倾角、无侧板的结构特点。工业应用表明, 该设备出矿能力大、破拱能力强, 与常规电耙优化配套后, 可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出矿运搬系统。
  • 徐颖, 罗良友
    矿冶工程. 2001, 21(2):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结管射孔注浆是在对石油输油井射孔技术和地面注浆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开发出的一种用于煤矿冻结井筒围岩加固和堵水的全新技术。它利用聚能射孔爆破技术, 在预定地层位置将冻结管射穿, 同时在地面利用冻结管及射孔弹道对特定地层进行注浆充填加固, 既可实现井壁堵漏, 又能减少由于地层沉降对井壁的垂直附加力。该技术具有地面注浆不需造孔、井下围岩注浆不用破壁、准备工作简单、安全性好、节省工程费用等优点, 为井下堵水并防止地层下沉造成的井壁破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
  • 曹明礼, 于阳辉, 袁继祖
    矿冶工程. 2001, 21(2):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钙基膨润土为原料, 系统地研究了改型剂种类与用量、矿浆浓度以及搅拌时间对改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碳酸钠为改型剂, 用量为4%, 矿浆浓度15%, 搅拌时间为15 min, 对膨润土进行钠化改型, 效果显著。
  • 选矿
  • 蒋昊, 胡岳华, 徐竞, 王淀佐
    矿冶工程. 2001, 21(2):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激光动电位测定一水硬铝石的等电点为pH =6.2。用阴离子捕收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和油酸钠浮选一水硬铝石, 十二烷基磺酸钠与一水硬铝石以静电作用为主, 并发生半胶束吸附, 最佳浮选范围为pH <6.2;而油酸钠浮选一水硬铝石时为化学吸附, 当油酸钠浓度为1 ×10-4 mol/L 时, 一水硬铝石最佳浮选范围为pH =5~9 。溶液化学计算得到的油酸钠浮选一水硬铝石的pH 值上限和下限与试验结果一致。红外光谱分析证明油酸钠在一水硬铝石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
  • 黎全, 邱冠周, 覃文庆, 胡岳华, 徐竞
    矿冶工程. 2001, 21(2):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pH 值为11.4 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体系中, 采用循环伏安电位扫描、恒电位阶跃和计时电位法研究了黄铁矿的电极过程。循环伏安曲线表明, 当c(DDTC)=1 ×10-4 mol/L 时, 电极电位大于0.2V(SHE)以后, 黄铁矿电极表面发生四乙基二硫化秋兰姆(TETD 或D2)的电化学沉积并残留在电极表面;采用恒电位阶跃法可以确定反应电流密度(i)与反应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为i =(9.08 ×10-5 +4.77 ×10-3 t0.5)-1, 由此可以确定DDTC 在黄铁矿电极表面的扩散系数D为3.72 ×10-6 cm2/s, TETD 在黄铁矿电极表面的吸附厚度可达1.63 个单分子层;计时电位法则确定了pH 为11.4 时, 吸附于黄铁矿电极表面的TETD 的电化学动力学方程为η=0.116-0.064 lg[1-(t/τ)0.5], 电化学动力学参数确定为:交换电流密度i0 =3.08 μA/cm2, 反应电子数n=2, 反应传递系数α=0.462。电化学动力学方程和电化学动力学参数值表明吸附于黄铁矿电极表面的TETD 易于还原。
  • 朱瀛波
    矿冶工程. 2001, 21(2):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M51 型超细粉碎机设备, 在我国非金属矿超细粉碎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和生产实践, 发现它不仅可以达到对矿物进行超细粉碎的目的, 而且还兼有提纯矿物的作用。从理论上分析了该机粉碎和提纯的机理, 并通过对机内气流运动规律的研究, 揭示了该机具有粉碎和提纯双重功能的理论根据。
  • 许新邦
    矿冶工程. 2001, 21(2):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回收攀钢微细粒级钛铁矿, 采用SLon 型立环脉动高梯度磁选机, 进行了回收微细粒级钛铁矿的磁-浮选流程小型试验、半工业试验及工业试验研究。工业试验表明, 当原矿w(TiO2)=11.03%时, 可获得精矿γ=11.57 %, w(TiO2)=44.46%~47.30 %, β=45.76 %~47.00%的先进指标。该研究填补了微细粒级钛铁矿选矿的空白。
  • 葛英勇, 肖国光, 林祥辉
    矿冶工程. 2001, 21(2): 4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成了新型高效螯合捕收剂RN—665, 并将其应用于浮选东鞍山难选赤铁矿, 获得了精矿w(Fe)为62.05 %, 回收率达75.18%的良好指标。与原捕收剂比较, 精矿w(Fe)提高3.92 %, 回收率提高1.91 %。
  • 胡建国
    矿冶工程. 2001, 21(2): 4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MOS—2 和MA—1新型浮选药剂组方, 对武山铜矿的铜、金、银进行选别试验。结果表明, 在不改变工艺流程, 不增加设施的情况下, 不但提高了铜、金、银的选别指标, 而且还可以减少药剂用量和石灰用量, 降低生产成本。
  • 曹志群, 龚文勇, 张华
    矿冶工程. 2001, 21(2):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高合金钢磨屑的化学组成和物质组成, 研究了其电选工艺参数, 并进行了流程试验, 得出了最佳分选参数及合理的试验流程。通过一粗一精一扫的流程试验, 最终可得到产率为70.65%, 铁品位为78.22 %, 铁回收率为98.60%的导体产品。结果表明, 电选工艺可以非常有效地实现高合金钢磨屑冶炼之前的分选预处理。
  • 冶金
  • 张传福, 湛菁, 长谷川良佑, 吴琳琳, 邬建辉
    矿冶工程. 2001, 21(2): 4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联氨为还原剂通过控制液相还原反应条件, 从硫酸镍溶液中制备出超细镍粉, 讨论了该方法的反应机理, 分析了超声波喷雾加料方式、反应温度、Ni2+浓度、溶液pH 值、还原剂用量、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镍粉的形貌、尺寸、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喷雾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反应速度快, 产品纯度高, 粒子呈类球形。
  • 周晓源, 唐际流
    矿冶工程. 2001, 21(2):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锰离子贫化率来判断炼锌生产是否正常并不准确, 应改用锰离子异常贫化率作为定量判断依据。溶液中Fe2+不足是造成锰离子异常贫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对消除异常现象提出了5 种对策。
  • 陈文汨, 龚竹青, 赵宏刚, 郑雅杰
    矿冶工程. 2001, 21(2): 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验, 分析了电解精炼时阴极铜表面长粒子的原因。确定了电解液添加剂的最佳加入量为:盐酸25 mg/L;硫脲起始加入量为5.6 mg/L, 每生产1 t Cu 补加量为73 g;胶起始加入量为8 mg/L, 每生产1 t Cu 补加量为120 g 。在添加剂用量适当的条件下, 对电解液进行循环和过滤, 可以基本消除阴极铜表面长粒子的现象, 得到的阴极铜表面粗糙度下降, 纯度提高。
  • 材料
  • 胡其平, 杨国涛
    矿冶工程. 2001, 21(2): 5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电子衍射方法研究了高碳钢中的马氏体孪晶的结构, 发现孪晶片厚度的最小值约为0.7 nm, 而非一般文献所认为的5 nm;同一马氏体晶粒中具有相同孪生面的孪晶, 尽管其具有相同的电子衍射谱(EDP), 但它们在电子衍射中却是一些非相干散射体。
  • 卢斌, 张建安, 易丹青, 周琳, 余志民, 刘沙
    矿冶工程. 2001, 21(2):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触媒合金组织结构及第二相含量对金刚石合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变形组织中第二相含量的增加, 金刚石粒度变细, 强度降低, 合成工艺调节难度增加;触媒再结晶组织有利于金刚石合成效果的提高及合成工艺的改善。触媒组织中第二相和位错明显影响金刚石形核数量。
  • 谢光灼, 王绍斌, 唐中杰, 杜修东, 代兰芳, 陈再兴
    矿冶工程. 2001, 21(2):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用六面顶压机和两面顶压机合成人造金刚石单晶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提出了两面顶压机是生产高品质金刚石的有效途径。粉末触媒的应用, 开辟了六面顶压机合成某些粒度高品质金刚石的新途径。
  • 罗兵辉, 柏振海, 周华, 张林和, 谢绍俊
    矿冶工程. 2001, 21(2): 67-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5 种铸造铝合金的铸造性能、力学性能及耐蚀性。5 种铸造铝合金分别为铝硅系的A(ZL101, Al-7.1 %Si-0.3%Mg), 铝镁系的B(Al-6.50%Mg-0.28 %Ti)、C(Al-8.58 %Mg-1.4%Zn-0.07 %Ti)、D(ZL301, Al-10.0 %Mg-0.09%Ti)及新近研制开发的低镁低硅铝合金E(Al-2.5 %Si-2.1 %Mg-0.8%Mn-0.2 %Cr)。结果表明, 5 种铝合金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合金A 铸造性能较好, 耐蚀性差。合金B、C、D 耐蚀性好, 但铸造性、抗应力腐蚀性能差。低镁低硅的铝合金E 具有极好耐蚀性及其它综合性能。
  • 柏振海, 黎文献, 唐嵘, 谭敦强
    矿冶工程. 2001, 21(2):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镍基固溶体粉末, 探讨了机械合金化球磨工艺对镍基混合粉末粒度的影响, 在以酒精为过程控制剂, 转速为180 r/min, 球磨时间为20 h, 球料比为40∶1 时, 可获得粒度约为3 μm 的镍基合金粉末。
  • 王继周, 石路, 邰振中
    矿冶工程. 2001, 21(2):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空拉黄铜管工艺实验的基础上, 探讨了空拉变形工艺对残余应力和壁厚变化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空拉管具有较大的残余应力;空拉拔时的道次加工率, 加工道次和衬模拉伸时所用衬模的尺寸对管材的残余应力和壁厚变化都有显著的影响;不均匀变形指数Q 可很好地描述变形前后截面尺寸变化及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杨杨, 陈秀琴, 徐志强, 楚风武, 赵邵安
    矿冶工程. 2001, 21(2): 7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OM、SEM 观察了铝型材制品表面氧化膜的尺寸、形貌和成分, 用CASS 试验考察了铝型材制品表面氧化膜的耐蚀性, 测定了氧化槽、封孔槽内离子浓度并讨论了它们对氧化膜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基体中第二相析出过多, 氧化槽、封孔槽内离子浓度控制不当都会影响氧化膜的生成质量和封孔质量。封孔不完全是产生表面斑状缺陷的主要原因。
  • 经验交流
  • 李启月, 李夕兵, 朱昌玉, 肖建华
    矿冶工程. 2001, 21(2): 7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曹昊翔
    矿冶工程. 2001, 21(2): 8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郝向东, 皮溅清, 樊俊钊
    矿冶工程. 2001, 21(2): 8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