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1-09-25
  

  • 全选
    |
    综述
  • 何捍卫, 胡岳华, 黄可龙
    矿冶工程. 2001, 21(3):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地概述了近十几年来硫化锌矿化学浸出技术的进展, 主要包括:硫化锌矿矿物特性;硫化锌矿浸出剂及浸出体系的发展;硫化锌矿化学浸出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现状;锌的分离提纯技术进展。
  • 马荣骏, 罗电宏
    矿冶工程. 2001, 21(3): 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点阐述了近年来溶剂萃取的新进展。认为反胶团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萃取、电泳萃取、超声萃取、预分散萃取、磁场协助溶剂萃取、液膜萃取、内耦萃反交替分离过程、非平衡溶剂萃取等是新世纪中溶剂萃取发展的新方向。溶剂萃取已成为一项得到广泛应用的分离提纯技术。
  • 采矿
  • 郭立, 马东霞, 吴爱祥, 邵武
    矿冶工程. 2001, 21(3): 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分析了深井开采岩石力学性质和地压显现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宜于深井开采的弹塑性理论本构模型, 并应用于冬瓜山深井开采场结构参数的数值优选。运用正交试验原理设计计算模型, 并采用屈服函数作为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岩体破坏判据, 数值分析的结果给冬瓜山深井开采采场稳定性的预测和控
    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堂军, 孙承爱, 顾洪利
    矿冶工程. 2001, 21(3):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以此为基础, 从矿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出发, 建立了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进而提出了分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并利用此法对潞安矿区进行了综合评价, 为矿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 王新民, 张军平, 过江, 肖智政, 朱昌玉
    矿冶工程. 2001, 21(3):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岩石的变形特性, 应用非线性方法计算了地下开挖过程中的应力分布规律, 提出了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法进行岩体开挖计算中逼近误差的确定方法和岩体的破坏判据, 并用此法对某矿山的开采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与分析。
  • 胡均平, 李岸, 李光
    矿冶工程. 2001, 21(3):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使静力压桩机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实时自动保持机身水平与水平升降, 设计了一种基于PLC 的压桩机电液自动调平系统。该系统具有原理简单、控制性能稳定可靠和性能价格比高等优点。实践证明, 使用该系统不但缩短了机身的调平时间, 提高了调平精度, 而且提高了桩的垂直度和压桩质量, 从而减轻了油缸的损坏程度。
  • 阳生权, 廖先葵, 刘宝琛
    矿冶工程. 2001, 21(3):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爆破地震安全判据理论, 结合波动理论与结构动力分析对爆破地震安全判据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指出了爆破安全判据在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同时就进一步完善现有爆破地震安全判据提出了改进建议。
  • 宋卫东, 匡忠祥
    矿冶工程. 2001, 21(3): 2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程潮铁矿2 号主溜井垮落后的稳定状况, 提出了以“ 托斗”结构为主要支护形式的总体返修加固方案。实践证明, 该方案不仅工期短、投资少, 而且溜井返修后稳定性良好, 为严重垮冒主溜井结构的恢复提供了新方法。
  • 崔建军, 何继善, 金尚柱
    矿冶工程. 2001, 21(3):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推广应用一直由于叠前数据量巨大和计算量异常密集而受到限制。为突破这一制约, 对基于频率波数域的快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进行了算法优化, 在微机上完成了原来只有在大型计算机上才能实现的工作, 并分别对复杂地质模型和实际二维地震数据成功实现了叠前深度偏移, 取得满意的结果。
  • 选矿
  • 喻庆华, 张华廷, 王朝峰, 蔡卫
    矿冶工程. 2001, 21(3):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吹脱-冷凝-吸收及吹脱-吸收工艺分别处理正丁胺废水和混合含氮(有机氮及无机氮)废水。正丁胺废液经处理后, 氮含量由1.724 8 g/L 降至35.40 mg/L, 氮脱除率达97.95 %, COD 值由10 911 mg/ L 降至285.7 mg/L, 脱除率达97.38%;混合含氮废水经处理后, 氮含量由13.19 g/L 降至95.2 mg/L, 氮脱除率达99.28 %, COD 值由19 105 mg/ L 降至269.8 mg/ L, 脱除率达98.59%。
  • 蒋述兴
    矿冶工程. 2001, 21(3):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详细讨论了利用石英砂岩、石英岩或脉石英生产石英砂的工艺流程。对以SiO2 含量达99 %以上的脉石英或石英岩为原料, 利用工业型铁质机械设备进行大批量生产高纯石英砂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对石英砂的主要碾磨和干燥设备进行了讨论, 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 邱显扬, 程德明, 王淀佐
    矿冶工程. 2001, 21(3): 3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白钨矿、苯甲羟肟酸的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浮选溶液化学等的研究表明, 苯甲羟肟酸的最佳浮选区域为pH =7~10。用苯甲羟肟酸捕收白钨矿, 在3.7<pH <13.7 区间内, 白钨矿定位离子为Ca2+, 苯甲羟肟酸与白钨矿表面的Ca2+发生O, O 螯合形成五元环螯合物, 发生离子-分子共吸附作用, 达到最佳浮选效果。
  • 石云良, 邱冠周, 胡岳华, 陈淳
    矿冶工程. 2001, 21(3):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石英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钙和油酸钠中的浮选行为。当矿浆中油酸钠的浓度(c(RCOO-))是氯化钙浓度(c(Ca2+))的2 倍(即化学计量)时, 石英的回收率最大。进一步研究表明:氢氧化钙表面沉淀是活化石英的主要成分;油酸根再与石英表面的氢氧化钙发生交换反应, 是石英上浮的主要原因。
  • 樊广军
    矿冶工程. 2001, 21(3):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环锤式破碎机的试验装置, 在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研究, 并对实验结果作了分析总结。证实了环锤式破碎机的动力学分析结果可作为其设计计算的理论依据。
  • 蓝青叁, 杨英杰
    矿冶工程. 2001, 21(3):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粉末显微图像进行粒度分析的关键是颗粒边界的描述和面积的计算。根据数字图像的链码与图像区域边界的关系, 采用4 链码描述图像边界, 提出了一种基于Green 公式的边界积分算法。该算法效率高, 并已应用于矿物加工中粉末物料的显微粒度分析。
  • 王毓华, 钟宏, 冯其明
    矿冶工程. 2001, 21(3): 5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斑岩铜矿低氧化率矿石(氧化率为10.46 %)进行了回收氧化铜的试验研究。考查了不同捕收剂单用和组合使用回收氧化铜矿的效果, 结果表明:不论采用组合黄药或Y89, 与新型螯合捕收剂ZH 组合, 均能取得比原药剂单用时优良的选矿指标。
  • 冶金
  • 魏昶, 王俊中, 姜琪
    矿冶工程. 2001, 21(3):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湿法炼锌中锌电解沉积过程的具体分析, 认为喷射床电解槽在电流效率、能耗和投资费用等方面比原有传统的电解槽有很强的优势。着重讨论了喷射床这种新型三维颗粒电极电解池的构造、特征、相关理论和研究状况。
  • 桂卫华, 黄泰松, 阳春华
    矿冶工程. 2001, 21(3):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算法以其解决不同非线性问题的鲁棒性、全局最优性、不依赖于问题模型的特性、可并行性及高效率, 在系统优化与决策方面的使用越来越多。但由于其本质特性, 传统遗传算法很容易产生早熟收敛的现象, 而不能收敛到全局最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加热原理, 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遗传算法。对于具有连续生产特性的有色冶炼企业, 原料采购有其自身的特点, 据此提出了智能集成的原料采购策略, 在保证原料满足生产要求和质量要求的条件下, 使得采购费用最小。针对某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新遗传算法的应用研究, 结果证明效果较好。
  • 李晔, 鲁巍, 许时
    矿冶工程. 2001, 21(3):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钙基膨润土通过酸活化、热活化、TiCl4 活化、羟基铝和AlCl3 活化, 对碱性紫染料溶液进行处理, 发现用TiCl4 和AlCl3 活化的膨润土对碱性紫染料脱色率分别达到89 %和98%以上, 比原土脱色率显著提高;通过X 射线分析发现:TiCl4 和AlCl3 活化的膨润土具有较大层间距, 而且吸附性能明显提高。改性膨润土吸附碱性紫溶液时主要是通过阳离子交换作用和染料分子与膨润土颗粒发生共沉淀作用。
  • 肖连生, 张启修, 龚柏藩, 黄芍英
    矿冶工程. 2001, 21(3):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新的离子交换除钼方法:采用密实移动床吸附经硫化处理后的钨酸盐溶液中的钼, 用流化床解析和洗涤负钼树脂。实验测定了吸附接触时间对除钼过程的影响, 在合适的吸附流量下, 除钼率可保持在99%以上。解析剂中有效成分可充分利用, 解析过程中树脂层温度不超过50 ℃, 再生后的树脂复用性能良好。
  • 王建国
    矿冶工程. 2001, 21(3):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烧结配料中用生石灰替代生熔剂矿中的石灰石粉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 采用合适的生石灰配加量和选择高质量的生石灰能提高烧结矿质量, 实现增产、增效。
  • 材料
  • 刘楚明, 张新明, 邓运来, 陈志永, 李成利, 林林, 陈文, 周卓平
    矿冶工程. 2001, 21(3):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晶体取向分布函数(ODF)研究和分析了中间退火对高压阳极电容铝箔织构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中间退火温度变化, 形变织构组分中黄铜取向{011}<211 >变化不大, 中间退火温度增高至450 ℃时, S 取向{123}<634 >密度降低较多, 中间退火温度在420 ℃时, 铜取向{112}<111>密度具有最大值;在成品退火箔材中, 立方织构取向密度随中间退火温度升高而降低, R 织构取向密度变化不大。
  • 何国荣, 吴锋, 单忠强, 尹树海
    矿冶工程. 2001, 21(3): 7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MH/ Ni 电池中氧的产生和不恰当的消除方式带来的内压升高和热量聚积使电池总体性能衰减很快的问题, 提出可采用降低化学催化氧还原的比例, 提高热量产生少的电催化氧还原比例的方法加以解决。金属卟啉类化合物是理想的电催化氧还原剂;添加消氧剂的MH/Ni 电池与空白电池在循环寿命、内压、内阻、大电流放电、浮充电等特性进行比较, 其性能均有显著提高。
  • 林高用, 彭大暑, 张辉, 赵煜炜
    矿冶工程. 2001, 21(3): 7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国内外5 个厂家提供的AZ91D 镁合金锭的化学成分, 并比较了它们的耐腐蚀性能。采用减重法评价该合金的耐蚀性能, 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范围内, 增加铝、锌和锰的含量可提高该合金的耐蚀性, 而随着硅和重金属(铁、铜、镍)含量的增加该合金耐蚀性下降。按照耐腐蚀性能评价, F 公司提供的样品应列入不可用材料;而在5 个供应商中, 唯一的一家国内厂商E 公司提供了最好的AZ91D 镁合金锭。
  • 朱永伟, 张新明, 谢光灼, 周卓平
    矿冶工程. 2001, 21(3): 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影响Cu-10Sn 基公路维修用锯片性能的有关参数进行了正交优化研究, 探讨了Fe 、Ni 等合金元素含量、WC 含量、金刚石粒度、添加剂A、B 及烧结工艺(温度T, 保温时间t)对锯片三点弯曲强度(TRS)及其切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Fe 含量和金刚石粒度是影响金刚石锯片寿命的最主要因素, 而Fe 含量, 保温时间和Ni 含量是影响胎体对金刚体包镶能力的主要因素。最后, 用SEM 对使用过的锯片形貌进行了观察对比。
  • 曹昱, 刘锦文, 易丹青, 舒金波, 许良琼
    矿冶工程. 2001, 21(3):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X 射线衍射分析、金相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 研究了Cu-28Zn-15Ni-13Mn 合金形变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分析了微合金化及变形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添加量(质量分数, %)为:① 0.187Al+0.013Ce +0.24Fe +0.1Zr +0.1Ti+0.1B, ② 0.5Ti 时, 宜采用85 %的冷变形, 此时微合金化可提高冷变形态及微双相态的强度性能。微双相态时以①方式添加强化效果更好。添加0.1Ti 、0.5Zr 或不添加微量元素时, 变形量从85%增大到90%, 将使微双相态的比例极限、屈服极限有所提高。部分再结晶态的力学性能与完全微双相态接近。
  • 程继贵, 夏永红, 王华林, 吴玉程
    矿冶工程. 2001, 21(3): 9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层铺叠装粉, 压制出Co 相呈层状非连续分布的WC-Co 系多层复合压坯, 经热压后得到了Co相沿截面呈连续梯度分布的梯度硬质合金, 并对其物理、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进行了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热压温度、保压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梯度合金的热压致密化及梯度组织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与平均Co含量相同的均一组织合金相比, 梯度合金中高Co 区具有较高的强度, 低Co 区呈现较高的硬度, 因而能够实现高强度与高硬度的合理结合, 更好地满足特殊的使用要求。
  • 龚伟平, 陈腾飞, 金展鹏
    矿冶工程. 2001, 21(3): 9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估了ZrO2-TiO2 系现有相图和热力学数据, 利用CALPHAD 技术优化计算了其相图。采用替换式溶体模型来处理液相和固溶体相, ZrTiO4 用化合物能量模型来描述, ZrTi2O6 则处理为线性化合物。再利用己获得的BaO-TiO2 系的相图和热力学数据, 预测了ZrO2-TiO2-BaO 体系相图。最后研究了BaTi4O9-ZrO2 系介质谐振器材料的微波介电性能。并以ZrO2-TiO2-BaO 相图知识作指导设计符合性能要求的微波介电陶瓷材料。
  • 经验交流
  • 刘小春, 林大能, 吕力行
    矿冶工程. 2001, 21(3): 96-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