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2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2-12-25
  

  • 全选
    |
    采矿
  • 卜英勇, 邱长军, 唐红平, 刘寿康
    矿冶工程. 2002, 22(4):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弹性应力波在连续介质中传播的基本理论, 讨论了一维二相介质中应力波的传播及相界面上的入射波、反射波。建立了应力波在界面上反射、入射所形成的最大界面应力模型, 并用海底富钴结壳及基岩的参数估算了钴结壳剥离时的界面效应, 结果表明, 结壳与坚硬基岩界面是一个最易产生破坏的面。
  • 叶建伍
    矿冶工程. 2002, 22(4):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区公路与平原公路在地形及地质变化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确保石方路基的工程进度及安全施工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广东省连州市省道S114 线山区公路建设为例, 阐述利用峒室爆破技术加快工程进度的施工方法。
  • 王从陆, 吴超
    矿冶工程. 2002, 22(4):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露天矿难爆区的爆破参数优化研究中, 设计3 个二水平因子正交试验, 得出一组可行方案, 应用模糊规划原理, 对其进行决策分析, 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模糊规划原理适用于爆破参数的优化。
  • 柳厚祥, 宋军, 陈克军
    矿冶工程. 2002, 22(4):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尾矿坝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目前尾矿坝渗流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考虑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二维固结渗流分析方法, 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推导及程序设计, 并应用于白雉山尾矿坝的渗流分析。
  • 孙业志, 吴爱祥, 黎剑华
    矿冶工程. 2002, 22(4):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饱和散体结构复杂, 在振动作用下会发生液化现象。利用分形几何学分析得出散体粒度分布、孔隙分布和颗粒比表面积都具有分形特征, 服从标度律。振动过程中, 时间序列、功率谱密度、振动脉冲积分分布、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均服从幂律关系,具有分形特征。振动液化的稳态发展过程服从幂律, 在振动过程中显示出自组织临界性, 随着循环次数达到一定程度, 饱和散体应力急剧减小或完全丧失, 应变急剧增加, 已不能再承受荷载, 出现“雪崩” 现象。
  • 蒋卫东, 李夕兵, 胡柳青, 罗章
    矿冶工程. 2002, 22(4):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采空区数量、采空区上部岩体厚度、裂缝密度及裂缝集中度4 个指标, 对某铜矿采空区上部地表1~11 测线区域的稳定性进行灰色定权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各测线区域均不稳定, 9 测线区域最不稳定, 这和地表变形情况完全吻合。
  • 魏作安, 尹光志, 张东明, 李东伟
    矿冶工程. 2002, 22(4):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一种适用于露天矿边坡滑坡灾害治理的方法——— 动态综合治理法的基本理念、可行性等, 并以潘洛铁矿露天矿的滑坡灾害治理为例, 对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说明。
  • 刘春, 白世伟, 王刚
    矿冶工程. 2002, 22(4):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麦岭磷矿露天采场边坡进行了工程地质调查, 总结了对该边坡稳定性产生主要影响的4 类20 项因素, 并应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判法对黄麦岭磷矿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判, 所得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该边坡的实际稳定程度。
  • 林大能, 邓新文
    矿冶工程. 2002, 22(4):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条形装药爆破成井机理出发, 建立了爆炸挤压成井弹塑性模型。利用鲍姆状态方程和质量守恒定律, 给出了爆炸挤压成井药量计算公式。进行了现场实验, 对试验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吻合性好。新计算方法为爆炸成井炸药量的计算提供了理论方法。
  • 汤洵忠, 李茂楠
    矿冶工程. 2002, 22(4):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叙述了离子型稀土矿实施原地浸析采矿时进行生产勘探工作的必要性;介绍了离子型稀土矿在矿层垂直剖面与平面上的富集及其变化规律、矿石中离子相稀土品位、矿体顶底板界线、勘探区内断裂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对离子型稀土矿床时行勘探, 有助于准确地实施原地浸析采矿。
  • 选矿
  • 顾帼华, 胡岳华, 徐竞, 邱冠周, 王淀佐
    矿冶工程. 2002, 22(4):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原生电位浮选技术, 实现了铅锌硫化矿的电位调控浮选。方铅矿原生电位浮选条件为:二乙基二硫氮氨基甲酸盐(DDTC)做捕收剂, pH >12.5, 矿浆原生电位Eop<0.17 V。石灰作为矿浆pH 调整剂, 还表现出对特定矿浆电位的良好的稳定作用。该工艺在凡口铅锌矿等复杂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矿山的工业应用表明, 铅、锌各项选矿指标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显示出巨大推广前景。
  • 王巧玲, 曾光明
    矿冶工程. 2002, 22(4):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东北某千枚岩型金属矿山选矿尾矿综合治理问题, 开展了回收绢云母的实验及应用研究。试验过程中测定了尾矿组成及矿物特征, 进行了浮选法回收绢云母的试验研究及在橡胶与塑料中的应用试验研究。该项目是一个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环保型项目。
  • 符剑刚, 钟宏, 欧乐明
    矿冶工程. 2002, 22(4):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铜钼分离抑制剂的种类, 阐述了巯基乙酸作为铜钼分离有机抑制剂的研究发展及应用现状。在江西德兴铜矿进行的选钼工业试验表明, 巯基乙酸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抑制剂, 能完全取代硫化钠, 同时能有效地降低选矿药剂成本。最后展望了有机抑制巯基乙酸在实际应用中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 马晓青
    矿冶工程. 2002, 22(4): 3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湖北省大峪口磷矿样, 以MD-34 为捕收剂, S711为抑制剂, Na2CO3 为调整剂, 当原矿品位P2O5 为17.99%、MgO 含量为4.42%时, 磨矿至细度为-0.074 mm 占93.30%, 采用一粗(分批加药)两精、中矿再磨闭路流程, 可获得精矿P2O5 品位34.44%、MgO含量1.40 %、精矿P2O5回收率88.10%的浮选指标, MD-34 用量为0.61 kg/(t 原矿)。其闭路流程试验结果与PA-42 所获工艺指标相近。MD-34 的研制开发为胶磷矿捕收剂又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 庹先国, 郭向利, 周建斌, 徐争启, 施刚, 王和飞, 卢斌, 程林, 李彬, 孟长春
    矿冶工程. 2002, 22(4):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已成功应用于选矿厂生产线的基于能量色散X 射线荧光(EDXRF)精矿品位及水分在线分析系统及其基本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工作过程及主要特点。
  • 麦笑宇, 曹佳宏, 余永富
    矿冶工程. 2002, 22(4): 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技术的发展状况。认为综合评价技术应涉及矿山采矿、选矿、冶金全过程, 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高科技信息技术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 建立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技术体系, 对矿山各过程的各项参数进行整体优化。该综合评价技术能为管理部门制订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决策依据, 指导和预测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 卢红梅, 钟宏
    矿冶工程. 2002, 22(4):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实验合成的系列新型高分子絮凝剂及厂家使用的絮凝剂对赤泥进行沉降实验, 结果表明:合成产品中HH1 处理赤泥具有用量小、上清液浊度低、絮团小、结实耐剪切、二次搅拌对上清液浊度影响较小等优点。
  • 孙伟, 胡岳华, 邱冠周, 覃文庆, 刘运才
    矿冶工程. 2002, 22(4): 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腐蚀电化学技术研究了高碱环境中黄铁矿表面的腐蚀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 高pH 条件下, 黄铁矿的表面电阻增大使黄铁矿的腐蚀受到抑制, 阻碍了进一步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试验结果很好的解释了高碱条件对黄铁矿的抑制原因。
  • 冶金
  • 张中豪, 刘力超
    矿冶工程. 2002, 22(4): 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理论计算, 导出了硅热法冶炼金属钙时还原反应的热力学参数, 给出了冶炼流程、工艺条件和主要设备, 列出了技术经济指标。结果表明, 该工艺具有良好的经验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 张敏
    矿冶工程. 2002, 22(4):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某低硫含砷含汞微细粒金精矿中提取金, 工程设计中采用了固砷固硫一段流态化焙烧提金新工艺, 经负荷试机表明该提金工艺方案可行。系统介绍了该工艺流程, 特别是含砷的液相、固相和高硫烟气的环保治理措施, 对于类似金精矿焙烧提金工艺方案的选择具有借鉴性。
  • 杨声海, 潘泽强, 张保平, 唐谟堂
    矿冶工程. 2002, 22(4):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自制Co(OH)2 为原料, 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 制得了分散性很好的球形超细钴粉。研究了单位体积乙二醇中Co(OH)2加入量对钴粉的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用SEM 、XRD、BET 和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粉体的粒子形貌、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和粒度分布。测试结果表明多元醇还原的钴粉为球形, 晶体结构以面心立方为主, 还有微量的简单六方;当Co(OH)2 加入量为60 g/ L 时制得的钴粉粒度分布较窄, 平均粒径为0.88 μm, 比表面积为3.46 m2/ g, 钴含量>99.5%。
  • 朱金勇, 杨巧芳, 闫晓军, 娄世斌
    矿冶工程. 2002, 22(4): 6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石灰乳沉淀工业拜尔法种分母液中的Al2O3, 得到水合铝酸钙等, 将其分离并加以利用, 可以提高拜尔法的循环效率。试验得到的沉铝率为95%~98%, 苛化率为30%~60 %;溶液的净化效果良好, 杂质硫钠NS 降低了23%, SiO2 降低了86.7%。
  • 侯曼玲, 代军, 唐贤军, 沈广鑫, 杨辉华, 谭秀丽
    矿冶工程. 2002, 22(4):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十二烷基硫酸钠/ 正丁醇/正庚烷/ 水组成的阴离子型微乳液介质中, Cu(Ⅱ)与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5-Br-PADAP)的显色反应。在1 mol/ L 的NaAc 溶液中, Cu(Ⅱ)与5-Br-PADAP 形成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50 nm, 表观摩尔系数为9.53×104 L/(mol·cm), 铜量在0~8 μg/ 25 mL 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本法用于烧结矿和普通钢样品中微量Cu(Ⅱ)的测定, 获得满意结果。
  • 胡敏艺, 马荣骏, 肖松文, 杨家红
    矿冶工程. 2002, 22(4):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在湿法炼锌中矾法除铁的影响因素, 据此设计了神经网络模型, 改进了算法, 采用分割式网络结构, 并用以预测沉矾的终点, 仿真结果表明, 该学习算法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溶液中铁离子与酸浓度的变化。
  • 杨喜云, 龚竹青, 李义兵
    矿冶工程. 2002, 22(4): 7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近10 多年来铅阳极泥湿法提铅处理工艺作了浅述。介绍了铅阳极泥的酸法处理, 碱法处理, 胺法处理, 控电氯化法处理工艺及其优缺点。并介绍了以铅阳极泥为原料制备铅系列化工产品三盐基硫酸铅和黄丹的方法。

     

  • 陈柱, 李庆余, 赖延清
    矿冶工程. 2002, 22(4):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解槽平均寿命短, 制约我国电解铝工业的迅速发展。铝电解槽寿命与铝电解槽槽型结构设计、筑炉工艺技术、材质、焙烧启动方法、生产管理技术等诸因素直接相关。分析了导致碳阴极破损的基本过程, 讨论了焙烧启动方法及其对预焙铝电解槽寿命的影响。指出理想的预热焙烧启动方法应该是热冲击小、温度梯度不大、膨胀应力小、可尽量避免阴极碳内衬破损的方法, 现行的预热焙烧启动方法中火焰预热焙烧启动法较为理想。国内TiB2 涂层技术研究开展了10 多年, 如果该技术应用于阴极碳内衬处理,并能与火焰焙烧启动法结合起来, 将会使预热焙烧方法更趋理想。
  • 材料
  • 王传礼, 丁凡
    矿冶工程. 2002, 22(4): 7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几种基于新型功能材料(超磁致伸缩材料GMM 和电致伸缩材料PMN 等)的电液伺服阀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并对它们的各自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对比表明:与传统伺服阀相比, 以新型功能材料为电-机械转换器的电液伺服阀具有高频响、高精度、大输出力等优异性能。
  • 苗建国, 周慧平
    矿冶工程. 2002, 22(4): 8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一种用于合成高品级金刚石的新型触媒。采用静压法在国产六面顶压机上进行了合成试验, 合成实验表明, 该新型触媒合成范围宽, 合成稳定, 单产较高, 合成的金刚石颜色呈金黄色, 透明度好, 完整晶比例高, 磁性低。新触媒合成的金刚石在质量上较老触媒合成的金刚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 李伟, 范洪远, 沈保罗, 高升吉, 涂铭旌, 王鸿华, 吴桢干, 张荻, 吴人洁
    矿冶工程. 2002, 22(4):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透射电镜(TEM)对莫来石(Mullite)短纤维增强Al-4.5Cu 复合材料及其基体合金的时效析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淬火态复合材料界面附近基体一侧中存在高密度位错;复合材料DSC 曲线低温段GP 区的形成和溶解被严重推延和抑制, 而中高温段θ″和θ′相的析出则明显快于基体合金;190 ℃时效时, 复合材料DSC 曲线上θ′相析出放热峰随时效时间的增加而快速衰退, 而基体合金DSC 曲线上θ′相析出放热峰衰退相对较慢, 表明纤维对θ′相的析出具有明显的加速作用。TEM研究表明:同一时效条件下,θ′相在复合材料中的析出数量较多、尺寸较大,θ′相与Al 基体有良好的晶体学共格关系。
  • 程秋平
    矿冶工程. 2002, 22(4): 8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NiMnCo 合金为触媒的金刚石合成研究中, 有许多试验现象用传统的形核理论无法合理解释。提出了新的非自发形核模型, 用该模型来阐述这些试验现象的本质是可行的;应用该形核模型对合成工艺进行指导已被实践证明相当有效。
  • 朱永伟, 黄辉
    矿冶工程. 2002, 22(4): 9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XRD 及SEM 等手段, 对部分预合金化前后金刚石锯片胎体的组织结构及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预合金粉的加入, 促进了胎体的均匀合金化过程, 但减缓了其致密化过程。预合金化胎体的烧结保温时间有一门槛值。
  • 程继贵, 王成福, 夏永红
    矿冶工程. 2002, 22(4): 9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粉末冶金温压成形方法制备出了碳纤维体积含量为10%的短碳纤维增强锡青铜(CF/Cu-10Sn)复合轴承材料, 研究了温压温度、压力等对温压压坯密度的影响, 同时对温压压坯的烧结行为和烧结体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选取合适的温压温度, 温压成形可以明显提高CF/ Cu-10Sn 复合压坯的密度;对含有高模量碳纤维的CF/ Cu-10Sn 体系, 温压成形时仍可用经典的粉末压制方程来描述压坯密度和压制压力之间的关系。此外, 温压成形可以改善压坯中的颗粒充填状况, 有利于控制烧结体的尺寸变化, 并提高烧结体的密度和相关力学性能。
  • 徐海洋, 傅定发, 袁武华, 胡仲勋, 夏伟军
    矿冶工程. 2002, 22(4): 99-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原始多层喷射沉积板坯设备改为由计算机控制、步进电机驱动、钢丝卷筒结构传动、介绍了该设备的设计思路。实际生产应用表明, 优化后的设备操作简单平稳、工作环境良好, 制备出的板坯形貌平整、厚薄均匀。
  • 王敬, 吴锋, 单忠强
    矿冶工程. 2002, 22(4): 10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气雾化冷凝技术制备了含Co 的微晶镁粉Mg(Co)。X 射线衍射表明, 其主物相仍然是六方晶系的微晶镁, 晶胞常数与微晶镁相同。所加的Co 并未进入Mg 的晶格内, 但等离子发射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确实有微量Co 元素的存在。该种含Co 的微晶镁较纯微晶镁更易于吸、放氢。在280 ℃具有完整的脱氢曲线和氢压平台。可逆吸、放氢量达700 cm3(STP)/g, 相当于Mg(Co)质量的6.2%。
  • 陈平, 张厚安, 唐果宁, 王裕清
    矿冶工程. 2002, 22(4): 103-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干摩擦条件下MoSi2 与CrWMn 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特性,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 射线衍射仪观察与分析了试样表面的磨损形貌以及磨屑的物相组成, 并讨论了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MoSi2 材料的磨损机理依载荷变化而变化:低载荷(30~50 N)作用下, 其主要磨损机理为疲劳磨损;较高载荷(80~150 N)作用时, 又转化成以粘着磨损为主。

  • 企业经济与管理
  • 罗建华, 傅得春, 黄利红
    矿冶工程. 2002, 22(4):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有色金属和上市公司2001 年的整体表现分析入手, 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本行业绩效不佳的深层次原因, 提出了优化产业组织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