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08-25
  

  • 全选
    |
    采矿
  • 蒋卫东, 李夕兵
    矿冶工程. 2003, 23(4):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型含有混沌特性, 因此不能对系统的长期演化进行预测, 但在短期预测中仍有较高精度。定义了一类灰色混沌时间序列, 使其可以拆分成若干个满足灰色建模的时间序列。根据这一定义, 对银山铅锌矿尾矿坝浸润线进行了模型与Lyapunov 指数的耦合分析。结果表明, 当观测数据为非等时序列, 采用灰色混沌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比较有效;计算得到的浸润线最大Lyapunov 指数与其演化结果吻合, 可以用来指导尾矿坝安全管理。
  • 曹洪洋, 杨仁树, 王伟, 郭东明
    矿冶工程. 2003, 23(4):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专家系统技术引入到岩巷的定向断裂控制爆破中, 开发了基于岩巷定向断裂控制爆破专家系统。该系统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 得到定向断裂控制爆破的设计方案和爆破图表。
  • 贺跃光, 杨经豪
    矿冶工程. 2003, 23(4):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地下矿山、露天矿山开采, 铁路、公路、基坑、隧道和地下工程开挖引起的周围地表移动与变形的特点。地表构(建)筑物都允许有微小的沉降和变形而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并造成损害, 文章介绍了通过地表移动预计和地表及其近邻建(构)筑物的变形测量, 掌握变形规律, 达到预防工程开挖灾害发生, 判定其安全程度的目的。
  • 屈成武
    矿冶工程. 2003, 23(4):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论述了孔间微差爆破和孔底部柔性垫层的作用机理, 经试验证明, 采用孔间微差爆破及炮孔底部设置柔性垫层既能有效降低对底部保留岩体的破坏, 又能起到改善爆破效果的作用。
  • 陈丽红
    矿冶工程. 2003, 23(4):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述了广州北二环高速公路的自然地理概况, 并介绍了沿线软土的成因、分布状况、工程地质特征及软基处理措施。
  • 贺建清, 张家生
    矿冶工程. 2003, 23(4):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大源渡水电枢纽工程纵堰拆除爆破中所采取的减震措施;对爆破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控。试验表明, 爆破震动监测可以及时反馈信息, 指导设计与施工, 有助于工程施工安全。
  • 选矿
  • 朱超英, 马荣骏, 何静
    矿冶工程. 2003, 23(4):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文献报道及作者研究心得, 提出了絮凝剂的新发展方向是开发微生物絮凝剂。阐述了发展微生物絮凝剂的重要性及种类、结构特性、原理、影响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因素、影响絮凝能力的因素等问题。根据国内外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了应大力发展微生物絮凝剂研究的建议。
  • 张去非, 穆晓东
    矿冶工程. 2003, 23(4): 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叙述了微细粒弱磁性铁矿石的资源特征及其分选工艺, 总结了前人所做的科研工作, 列举出处理该类铁矿石的生产工艺典例。阐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复合聚团分选工艺及设备对处理我国微细粒弱磁性铁矿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齐丁丁
    矿冶工程. 2003, 23(4):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温度对某矿山微细尾矿沉降性能的影响规律。温度下降, 物料沉降速度下降, 浓缩机处理能力降低。得出了温度对沉降速度和浓缩机处理能力影响的数学模型。
  • 傅建华, 邱冠周, 柳建社, 胡岳华, 张在海
    矿冶工程. 2003, 23(4): 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江西某铜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菌浸出试验。介绍了细菌浸矿机理;进行了酸耗试验和摇瓶浸出试验。结果表明, 摇瓶酸浸浸出率为38.04 %, 摇瓶菌浸浸出率为42.61%。
  • 杨慧芬, 张强
    矿冶工程. 2003, 23(4): 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草分枝杆菌是一种无毒且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 它的细胞壁的组成和性质类似于常规赤铁矿捕收剂, 可作为赤铁矿捕收剂使用。草分枝杆菌与常规赤铁矿捕收剂的对比试验表明:草分枝杆菌对微细粒赤铁矿的捕收能力明显比常规赤铁矿捕收剂强, 因此, 它较常规赤铁矿捕收剂更适合作为微细粒赤铁矿的捕收剂使用。
  • 卢红梅, 钟宏
    矿冶工程. 2003, 23(4):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FeCl3 显色反应、残余羟胺分析、紫外光谱及红外光谱分析, 证明实验合成的新型高分子絮凝剂中含有氧肟酸基团。用电位滴定法、试差法及螯合滴定法求出产品中氧肟酸基团的含量为27%~28%。
  • 许海法, 张一敏, 陈铁军, 张望兴, 王光
    矿冶工程. 2003, 23(4):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武钢工业港混匀质量管理系统是根据武钢工业港混匀矿的日常生产实践为适应现代化企业生产管理需要而研制开发的软件系统。该系统运用数据库原理, 实现了对工业港混匀车间生产数据快速的录入、统计分析、输出和共享。为工业港的日常生产计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冶金
  • 杨国超, 肖国光
    矿冶工程. 2003, 23(4): 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N-甲基-2-吡咯烷酮的合成与提纯方法。对比了N-甲基-2-吡咯烷酮与常用锂电池有机溶剂的性能。介绍了N-甲基-2-吡咯烷酮在锂电池和液晶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并对N-甲基-2-吡咯烷酮的合成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 赵志曼, 何天淳, 程赫明, 庄凤良
    矿冶工程. 2003, 23(4):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煤矸石在制作墙地砖中硬度较高、塑性指数较低、干燥线收缩较大和含碳量高等问题, 将微波辐照技术应用于煤矸石建筑墙地砖预破碎和干燥工艺中。试验证明:该技术不但解决了用煤矸石研制建筑墙地砖技术难点, 而且也为开发建筑墙地砖原料和提高墙地砖生产工艺科技含量, 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 李学军, 肖友刚, 王梅松, 赵先琼
    矿冶工程. 2003, 23(4):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回转窑的结构特点, 在求得轮带接触压力分布的基础上, 建立了轮带支承角的有限元优化模型。运用ANSYS6.1 对轮带支承角进行了有限元优化, 得出了优化前后轮带的应力分布规律。优化结果表明:轮带支承角有限元优化能显著减少轮带变形及最大等效应力, 且轮带变形和最大等效应力对轮带支承角的变化非常敏感。
  • 乐毅, 陈述文, 陈启平
    矿冶工程. 2003, 23(4):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焦炭和无烟煤作还原剂对磁铁精矿以及赤铁精矿进行了固态下碳还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现有海绵铁生产采用的温度范围(1 050~1 150 ℃), 赤铁矿还原性能明显优于磁铁矿。采用无烟煤作还原剂可以大大降低还原温度、缩短还原时间。采用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对还原产品进行了分析。
  • 谢洪珍, 黄怀国, 江城, 林鸿汉, 孙鹏, 罗吉束, 邹来昌, 陈景河
    矿冶工程. 2003, 23(4):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铜矿精矿进行酸性热压氧化提铜工艺研究, 探讨了初始酸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等工艺参数对铜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浸出温度为110~115 ℃;初始酸度和NaCl 浓度增加、氧分压提高、反应时间延长可以提高Cu 的浸出率。当氧气分压0.45 MPa, 浸出温度110 ℃, 浸出时间4 h, NaCl 初始浓度为40 g/L, H2SO4 初始浓度为110 g/L, 液固比5∶1, 搅拌速度750 r/min 时,Cu 的浸出率可达98 %。在液固比为4∶1, 氰化钠用量为2 kg/t, 氰化时间24 h, 振荡氰化条件下, 金的浸出率为85 %。
  • 潘琳
    矿冶工程. 2003, 23(4):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陕西某地煤系高岭土为试样, 研究了煅烧过程中煅烧温度、煅烧时间、添加剂用量对白度的影响。在1 000 ℃煅烧2 h 并添加3%的锯木屑和NaCl 作增白剂, 试样煅烧白度达到了90%。探讨了添加剂的增白机理, 分析了煅烧产品的结构及性能。
  • 刘晓荣, 邱冠周, 胡岳华
    矿冶工程. 2003, 23(4):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铜萃取过程中Lix984N 对萃取分相性能和界面乳化行为的影响。当Lix984N 体积分数从0.5%增加到5.0%, 由于有机相密度和粘度增加、表面张力降低, 使相分离速度降低。用基团法算出Lix984N 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29, 根据Bancroft 法则, Lix984N 有利于W/O 型乳化液的稳定。试验结果表明, Lix984N 在萃取界面乳化过程中不起主导作用, 固体微粒是界面乳化的决定性诱因;随Lix984N 体积分数增加, 有机相与固体微粒间的亲合力加大, Lix984N 与固体微粒有协同乳化作用。
  • 材料
  • 杨俊德, 彭振斌, 陈石林,,陈启武
    矿冶工程. 2003, 23(4):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人造岩石(瓷砖)进行钻进试验, 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连续显微照相和称重的方法, 对人造金刚石孕镶钻头在钻进过程中金刚石的磨损规律进行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如能提高金刚石的包镶强度和金刚石本身的强度, 减少金刚石脱粒和破碎, 则金刚石钻头钻速和寿命能够大幅度提高。
  • 丁俊年
    矿冶工程. 2003, 23(4):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国内外研究水雾化制粉的现状入手, 在综合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为实现高压水雾化制取不锈钢球形或类球形粉末, 设计了一种高压水雾化、低压氮气保护的组合雾化喷嘴。经过试制应用证明, 喷嘴运行正常, 粉末基本能实现球形, 粒径较均匀, 使用效果好。
  • 徐惠娟, 熊翔, 黄伯云, 吉冬英, 陈腾飞
    矿冶工程. 2003, 23(4):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炭布叠层的炭纤维预制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增密后分别在2 000、2 150、2 300 ℃进行高温热处理得到3 种不同石墨化度的炭/炭复合材料, 采用MM-1000 摩擦试验机对这3 种炭/炭复合材料进行不同速度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试验, 并对磨损表面及磨屑进行SEM 观察, 结果表明:低速时材料的摩擦系数均很小;刹车速度为10 m/s 时, 石墨化度对材料的摩擦系数影响显著, 石墨化度越高, 材料的摩擦系数越大, 石墨化度低的样件A 摩擦表面形成薄且光滑的磨屑层, 而石墨化度高的样件C 摩擦表面形成厚的、粗糙的磨屑层;刹车速度大于20 m/s 时, 石墨化度对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变小, 3 种材料摩擦表面均形成较为平滑的磨屑层。石墨化度的高低显著影响材料高速时的磨损, 石墨化度升高到一定值时能显著降低材料高速时的磨损, 继续升高石墨化度, 磨损变化不大,高速时石墨化度低的样件A 氧化严重。综合考虑摩擦磨损性能, 该粗糙层结构的炭/炭复合材料石墨化度控制在45 %为宜。
  • 徐君莉, 石忠宁, 刘政, 邱竹贤
    矿冶工程. 2003, 23(4): 7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对铝硅基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热处理能改善铸态下制得的铝硅基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形态。热处理保温时间的适当增长可使MMC 组织变得细小。另外, 热处理温度与制作铸态MMC 的冷却速度的增大会导致MMC热处理后新相组织的产生, 这是由于冷却速度的增大导致共晶温度的下降引起的。
  • 蒋红辉, 张新明
    矿冶工程. 2003, 23(4): 7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ODF 分析法(晶体取向分布函数法)及SEM-EBSD(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研究和分析了不同冷轧润滑剂下高纯铝再结晶立方织构的形成和发展, 结果表明, 采用机油和煤油作润滑剂冷轧高纯铝箔时, 退火后再结晶织构都是由很强的Cube 织构以及弱的R 织构组成, 但煤油润滑比机油润滑冷轧样品退火后获得强得多的立方织构。再结晶立方织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冷轧形变织构及显微组织结构不均匀性的影响。煤油润滑时样品中产生了大量的不均匀变形组织——— 剪切带, 带中存在大量的立方取向结构, 它们提供了形核条件, 强化了再结晶立方织构;而机油润滑时冷轧样品变形比较均匀, 很难观察到剪切带组织, 也很难发现有立方取向结构, 说明形变轧制织构和剪切带中的立方取向结构直接影响并控制着再结晶立方织构的形成和发展。
  • 李先芬, 陈翌庆, 苏勇, 丁厚福, 何元祥
    矿冶工程. 2003, 23(4): 8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改进后的MLD-10 型冲击腐蚀磨损试验机上, 对高铬铸铁和低碳高合金钢的耐冲击腐蚀磨损性能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不同条件下材料的失重、冲击磨损面的形貌、材料冲击端表层及亚表层的组织结构变化等来研究2 种材料的抗冲击腐蚀磨损性能,着重研究浆料性质、冲击功大小等对2 种材料抗冲击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碳高合金钢的抗冲击腐蚀磨损性能优于高铬铸铁。
  • 孟力平, 柏振海, 罗兵辉
    矿冶工程. 2003, 23(4):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Al-Mg 合金中添加微量的Sc,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硬度测量和力学性能测试考察了不同Mg 、Sc 含量和稳定化退火温度对Al-Mg-Sc 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Al-Mg-Sc 合金铸态组织发生了显著的晶粒细化, 并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枝晶组织, 再结晶起始温度约为300 ℃, 没有确定的再结晶终了温度, 其再结晶是一种连续、缓慢的过程, 比不加Sc 的合金的再结晶起始温度提高了约150℃。添加了Sc 的Al-Mg 合金在稳定化退火后的强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随稳定化退火温度的提高强度下降不明显, 而Mg 含量增加使合金强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