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4-02-25
  

  • 全选
    |
    采矿
  • 李青锋, 陈顺良
    矿冶工程. 2004, 24(1):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低应变动力测桩法在测算桩的承载力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应用BP网络技术来解决动、静对比系数选取过程中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在BP算法实现上, 采用动量法和学习速率自适应调整2种策略, 有效地抑制了网络陷入局部极小。该技术应用于测算桩的极限承载力,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 张志贵
    矿冶工程. 2004, 24(1):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确定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最优结构参数中存在的问题, 对最优结构参数的定义、确定的目的及准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结构参数优化从根本上讲是开采系统的优化;采用矿石回收指标作为判定结构参数优劣的唯一标准是不恰当的;开采系统总体技术经济效果的好坏, 才是判定结构参数优劣的正确标准。
  • 王海宁, 古德生, 吴超, 张红婴
    矿冶工程. 2004, 24(1):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有效压力理论和射流理论, 导出单机和多机并联空气幕引射风流的有效压力理论公式。在矿山对多机并联空气幕的引射风流作用进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大断面运输巷道内, 多机并联空气幕可以有效控制风流的方向, 起引射风机的作用, 且不影响运输和行人, 在矿山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 娄建武, 龙源, 周翔, 方向, 高振儒
    矿冶工程. 2004, 24(1):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深孔爆破地震波在一条长38 m、宽为10 m、深8 m 的沟槽作用下的传播规律。试验数据分析表明, 在折算距离范围为0.018~0.038 kg1/3/m内, 沟槽对爆破地震波的降震效果最佳, 衰减系数k=92.4, α=1.273(垂向加速度), 降振效果可达50%~70%;在沟槽作用下爆破地震波的频谱特征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变化规律:随着距离的增加, 地震波的主频呈上升趋势, 到一定距离后, 地震波的主振频率开始下降, 然后按爆破地震波在岩石介质中的正常衰减规律传播, 且频率为128~192 Hz 的高频爆破地震波分量在近减震沟距离内与折算距离呈负相关。通过分析不同频带下小波包系数峰值与折算距离的关系, 指出爆破地震波频率的这种变化规律是由于沟槽的有效减震作用范围以及场地对不同频带下地震波的作用效果差异的结果。
  • 雷金波, 姜弘道, 孙晔青
    矿冶工程. 2004, 24(1):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软岩巷道新型支护形式———钢筋网壳锚喷支护结构的工业性试验, 包括支护参数选择、施工工艺、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为其在软岩巷道中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工程依据。
  • 李广悦, 谭臻, 王小波, 杨建明
    矿冶工程. 2004, 24(1):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原地爆破浸出速率的预测进行了研究。根据原地爆破浸出工艺的特点, 结合实例, 建立了原地爆破浸出速率的等维灰数递补GM(1,1)模型。预测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进行预测, 方法合理, 精度可靠。结合强化浸出对浸出速率的影响, 将预测结果加以修正, 会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
  • 王洪江, 吴爱祥, 李青松
    矿冶工程. 2004, 24(1):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我国铜矿排土场资源状况。分析了德兴铜矿堆浸场生产现状, 指出了铜矿排土场堆浸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管注浸出法的原理及主要工艺技术, 认为必须加强浸堆中的渗流场、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征的研究。
  • 选矿
  • 余永富
    矿冶工程. 2004, 24(1):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铁矿山选矿厂开展提铁降硅对钢铁工业发展的必要性, 介绍了国内外近期铁矿山选铁技术的进展情况, 指出选矿技术发展对促进炼铁高炉利用系数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有重大意义。
  • 夏启斌, 李忠, 邱显扬, 戴子林
    矿冶工程. 2004, 24(1):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量子化学的从头算法(ab inition 算法)计算苯甲羟肟酸和苯甲氧肟酸分子模型, 计算结果表明, 苯甲羟肟酸分子为平面分子而苯甲氧肟酸为非平面分子, 两者可以共存, 苯甲氧肟酸比苯甲羟肟酸要稳定。当苯甲羟肟酸和苯甲氧肟酸与矿物表面的金属离子螯合时, 与金属离子易形成O, O五元环螯合物, 而不是O, N四元环螯合物。相对于乙羟肟酸(乙氧肟酸), 苯甲羟肟酸(苯甲氧肟酸)与矿物静电作用变小, 正配键的能力降低, 接受电子形成反馈键能力增强, 使苯甲羟肟酸(苯甲氧肟酸)选择性提高。
  • 罗升, 胡岳华
    矿冶工程. 2004, 24(1):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陶瓷过滤机的基本原理和生产使用情况, 针对陶瓷过滤机处理的不同物料, 阐述和探讨了化学清洗机理, 说明硝酸、草酸和矿浆pH值在陶瓷过滤机清洗过程中的作用, 并解决了生产中碰到的清洗问题。
  • 彭文斌, 麦笑宇
    矿冶工程. 2004, 24(1): 3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金山店铁矿选矿厂的自磨排矿-15 mm矿石进行了阶段磨矿、阶段选别工艺试验, 结果表明, 可抛除作业产率为39.5%,含铁9.55%左右的尾矿, 提高磨机的处理能力, 节能降耗;改善了入选物料的分选性质, 有利于提高铁精矿的质量。
  • 余润兰, 胡岳华, 邱冠周, 覃文庆
    矿冶工程. 2004, 24(1):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循环伏安法, 研究了铁闪锌矿在有和无捕收剂两种情况下的电化学行为, 对伏安图中的各峰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结果表明, 铁闪锌矿的自腐蚀产物为S0、SO42-, S0 的峰并不明显, 并迅速氧化为SO42-, 铁闪锌矿表现为天然可浮性差、活化难的特点。捕收剂与铁闪锌矿发生化学吸附, 未见捕收剂二聚物分子在矿物电极表面吸附的明显证据。当用乙硫氮做捕收剂时, 除SO42-峰外, 还出现了明显的S2O32-峰。捕收剂盐在高电位下不能在矿物电极表面稳定存在。
  • 王卫, 谭建平
    矿冶工程. 2004, 24(1): 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述了深锥浓密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提出了深锥浓密机刮泥功率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 分析研究了絮凝剂不同分子量和加入量对沉降速度的影响。
  • 李永清, 何长清
    矿冶工程. 2004, 24(1): 4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含硼铁精矿作为烧结矿含硼添加剂进行了探索。以混合铁精矿为原料, 以含硼铁精矿为添加剂, 以无烟煤为燃料、石灰石为熔剂, 研究了不同添加剂用量下烧结矿的技术指标、软化温度及还原度, 分析了含硼铁精矿提高烧结矿的强度和冶金性能的原因。研究表明, 含硼铁精矿是一种良好的烧结矿含硼添加剂。
  • 庞文杰, 程勇, 许保玲
    矿冶工程. 2004, 24(1): 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管磨长径比是影响其产能和产品细度的重要因素, 在管磨选型时应根据物料特点及产量和指标要求慎重选择。
  • 冶金
  • 唐朝波, 唐谟堂, 姚维义, 阮越中, 彭及
    矿冶工程. 2004, 24(1):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富含氧化铁的黄铁矿烧渣为固硫剂, 进行了脆硫铅锑精矿短回转窑还原造锍熔炼半工业试验, 取得了铅、锑的直收率分别大于63.50%、88.02%, 固硫率大于95%的实验结果, 表明脆硫铅锑矿还原造锍熔炼工艺是可行的。短回转窑具有可用热效率高, 熔炼强度大的优点, 可作为脆硫铅锑矿精矿还原造锍熔炼的熔炼设备。
  • 罗仙平, 彭会清, 严群
    矿冶工程. 2004, 24(1):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磷酸三丁酯(TBP)从多硫化物含金贵液中萃取金的规律, 考察了一些影响萃取平衡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TBP 能在强碱性多硫化物介质中萃取金, 萃取时水相和有机相条件的改变都对萃取有影响。水相Sx2-浓度的增加对萃取有利, 当水相中有NH3·H2O存在时, 适宜的Sx2-浓度为1.5 mol/L;有机相中TBP 浓度的增加, 萃取率增加;温度及水相初始Au(Ⅰ)浓度的变化对萃取的影响不大;萃取适宜的稀释剂为烷烃类稀释剂;水相中NH3·H2O的存在有无对萃取影响很大, 且其萃取机理也不相同。
  • 余侃萍, 黄宝贵
    矿冶工程. 2004, 24(1):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纯Mn3O4中有效氧的测定结果, 进一步确认Mn3O4为2MnO·MnO2型结构式。同时研究了浆状Mn3O4中Mn的价态比的测定方法。经生产实践检验证明, 本法具有简便、快速、结果准确等优点。
  • 巨永辉, 张玮琦
    矿冶工程. 2004, 24(1):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萃取-电积技术处理含铜金精矿, 从中回收金属铜, 进行了试验研究, 并成功应用于生产实际, 生产所得电铜质量达到国标1#水平, 铜萃取率达96.95%。生产实践表明该法经济效益好, 操作简便, 可在同行业推广应用。
  • 曹佐英, 张启修, 肖连生
    矿冶工程. 2004, 24(1):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R1CS作硫化剂, HCOOH、CH3COOH 分别作酸度调节剂, 考察了含MoO42–的Na2WO4溶液中钼酸根生成硫代钼酸根的硫代化率, 以及溶液中酸度调节剂HCOO、CH3COO-存在下, 树脂D290、201-W对钨钼交换容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钼的硫代化率都在97%以上;HCOO存在下, 201-W树脂对WO42–的交换容量为75.725 mg/mL, CH3COO存在下, 201-W 对WO42–的交换容量为96.70 mg/mL 湿树脂。
  • 谢美求, 陈志飞, 冯剑, 苏文强
    矿冶工程. 2004, 24(1):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高含硅、含铁等的氧化锌矿中提取锌, 设计了低酸浸出、针铁矿除铁并脱硅提锌的新工艺。经探索实验和周期实验结果表明:锌浸出率为95.56%, 铁、二氧化硅的入渣率分别为96.91%、95.95%, 流程畅通, 运行稳定, 达到了有效回收锌和脱除杂质的目的, 可为类似氧化锌矿提锌建厂提供参考。
  • 张嫦, 周小菊
    矿冶工程. 2004, 24(1): 7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氯化钡和尿素为原料, 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针状碳酸钡超细粉体。研究了合成条件对产物理化性能的影响。当氯化钡浓度为1.0 mol/L, 配料比(摩尔比)为:BaCl2∶CO(NH2)2∶NaOH =1∶6∶2.5, 反应温度为80 ℃, 反应时间6 h 时, 得到分散性良好、长度为10~35 μm、直径为0.4~1.2 μm 的针状碳酸钡, 其纯度大于99.8%, CaCO3含量低于0.03%, 收率大于95%。
  • 材料
  • 王涛平, 沈湘黔, 刘涛
    矿冶工程. 2004, 24(1): 7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国内外高性能氧化物陶瓷纤维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现状, 并提出了氧化物陶瓷纤维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 陈腾飞, 龚伟平, 刘根山, 黄玉东, 王超
    矿冶工程. 2004, 24(1):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金相、透射电镜技术比较了4种典型的炭/炭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采用单纤维顶出法测定了炭/炭复合材料中的炭纤维/基体炭界面强度, 研究了基体炭结构对界面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体炭的结构和类型影响炭纤维/基体炭间的界面强度, 粗糙层热解炭与炭纤维间的界面强度比光滑层热解炭的高, 而树脂炭和沥青炭由于与炭纤维间存在化学键合, 因而界面强度较高。
  • 黄劲松, 张贵兴, 刘咏, 陈仕奇, 刘祖铭
    矿冶工程. 2004, 24(1): 8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制备非晶的各种方法, 介绍了大块非晶的制备途径, 对一些方法特点进行了讨论, 并对它们进行了初步对比。
  • 李普良, 徐舜, 习小明
    矿冶工程. 2004, 24(1): 8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2合成法及其掺杂研究进展, 通过对LiCoO2目前存在的问题比如价格昂贵、有毒、实际容量低等缺点进行了分析, 叙述了提高LiCoO2性价比的2种途径, 探索出新的合成方法和掺杂元素。
  • 王佳夫, 林清华, 石路, 王力军, 王继周
    矿冶工程. 2004, 24(1): 8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添加微量稀土(质量分数小于0.07%)银饰品材料的硬度随变形量及温度的变化规律,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材料的显微组织和第二相分布, 同时对材料的抗硫化性能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质量分数为0.06%左右的微量稀土能够细化晶粒, 稀土以固溶或球状第二相形式存在, 可以强化合金, 有效地延缓了材料的回复与再结晶, 提高了银饰品材料的抗时效软化能力。其中银钇合金表现了较好的抗硫化物腐蚀的能力。
  • 林启权, 张辉, 彭大暑
    矿冶工程. 2004, 24(1): 9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2519铝合金的形变热处理工艺方案, 按设计方案进行了热处理试验和力学性能及电化学腐蚀性能测试, 分析了各因子对该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形变热处理明显提高了2519铝合金的抗拉强度, 而其抗电化学腐蚀性能有所减弱;形变热处理的最佳工艺为:淬火温度530 ℃, 固溶时间0.5 h, 变形量15%, 时效温度150 ℃, 保温时间10 h。
  • 邹启凡, 苏玉长, 禹萍, 刘建永, 苏继桃
    矿冶工程. 2004, 24(1): 9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锂离子电池尖晶石LiMn2O4正极材料上包覆Al2O3来改善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问题。通过SEM和X射线衍射研究材料的表观形貌和晶体结构, 在电化学性能测试中, 发现包覆Al2O3可以减少材料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 阻止了电解液对尖晶石的侵蚀, 抑制锰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溶解和由此带来材料结构的改变, 以及与电解液中微量的HF 反应, 避免了HF对锰离子溶解的加速作用。从电化学循环测试后材料的X射线图谱上可以发现, LiMn2O4材料包覆Al2O3后,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循环过程中Mn5O8杂相峰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