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5-10-25
  

  • 全选
    |
    采矿
  • 李建军, 段祝平
    矿冶工程. 2005, 25(5):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超声波探测法对节理裂隙岩体进行了声波测试, 对不同的节理裂隙岩体进行了质量评估, 通过对节理裂隙岩体进行爆破漏斗试验, 分析了节理裂隙对岩体中爆炸应力波传播、岩石破碎及爆破漏斗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节理裂隙等结构弱面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爆炸能量均匀分布, 因此在爆破设计和施工中, 应尽量使炮孔与结构弱面垂直布置, 如果遇到含有夹层情况宜加大装药量;炮孔与结构弱面平行时, 应尽量减小炮眼孔距和最小抵抗线, 尽量采用单孔螺旋掏槽。
  • 贺跃光, 张伟, 韦立凡
    矿冶工程. 2005, 25(5):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地下溶腔的形成, 水溶法地下采卤矿区地表将有可能产生沉降与变形。较之井巷法开采矿山, 其变形机理表现为采场内承压水的顶托作用, 夹层松散塌落、矿体内不溶物塌落、带结晶水化合物形成后体积膨胀等的充填效应以及裂隙带上方坚硬岩层的托板效应等特点。其地表移动与变形可用概率积分法预计, 相应参数可套用条带水砂充填采矿法的工程类比法, 而反映现场真实情况的相关参数只有通过实测资料才能获得。
  • 吴爱祥, 刘金枝, 尹升华, 习泳
    矿冶工程. 2005, 25(5):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堆浸工艺中溶质的运移可归结为多孔多相介质中的传质运动。溶质在矿堆中的输运与分布将受到对流、分子弥散、机械逸散、不动水效应、化学反应等多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 使溶质的运移变得十分复杂, 并难以定量描述。综合考虑以上影响因素, 分别建立了堆浸中可动和不可动区溶质运移模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推导出堆浸过程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 在忽略对流的情况下, 给出了方程解的解析表达式, 并由此确定水动力弥散系数。针对某工程实例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较为合理。
  • 宋根祥, 张盛, 勾攀峰, 樊鸿
    矿冶工程. 2005, 25(5):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巷道围岩渗水严重地段, 树脂锚杆锚固力往往低于理论计算值, 锚杆支护的可靠性难以保证。结合现场测试, 在实验室研究了钻孔流水和钻孔内积水两种情况下, 水对树脂锚杆锚固力的影响程度。经过分析表明, 当孔壁渗流水不大时, 树脂锚固剂在搅拌过程中, 通过摩擦挤压作用, 能够堵住某些裂隙出水点, 但是一些分散到树脂胶泥中的水滴, 会影响锚杆的锚固力。而当钻孔内水量较大, 甚至有压力的喷水时, 树脂锚杆锚固力会大大下降。
  • 雷通文, 夏玉成, 白红梅
    矿冶工程. 2005, 25(5):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大柳塔矿1203工作面开采时出现的地质环境的损害特征, 并从矿压显现规律、顶板移动特点等方面对其形成机理作了解释。
  • 刘春
    矿冶工程. 2005, 25(5):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体结构性和非均质性决定力学参数cφ是各个因素作用下一个综合值, 同时由于影响因素繁多、机理复杂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cφ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影响岩体的力学性质的因素很多, 这些因素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模糊性。针对大冶铁矿采场边坡工程, 根据边坡岩体所处工程地质环境, 采用多级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法区分不同因素对边坡影响, 进而得到合理的力学参数。该方法简便易行, 充分利用人们对岩体力学性质特征认识的经验积累, 便于在工程中运用, 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 选矿
  • 刘广义, 钟宏, 戴塔根, 王晖, 刘建国, 罗时军, 洪建华, 熊新海, 赵桂洪, 周玲萍
    矿冶工程. 2005, 25(5): 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新型Mac-12 进行了普遍化微扰理论研究, 结果表明,Mac-12中反应中心硫原子给电子的能力较弱, 而接受反馈电子的能力很强, 其对提供反馈电子能力较弱的黄铁矿的捕收能力弱, 而对易提供反馈电子的黄铜矿的捕收能力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Mac-12对硫化铜矿物和氧化铜矿物具有强亲固能力, 与传统黄药工艺相比, Mac-12与少量丁黄药工艺混用可降低铜硫浮选分离中的石灰用量, 铜精矿中铜品位提高0.93个百分点, 铜回收率提高1.03 个百分点;金品位提高1.29 g/t, 金回收率提高7.16 个百分点;钼品位提高0.0293 个百分点, 钼回收率提高3.90个百分点。Mac-12已工业应用于德兴铜矿,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 朱继生, 张治元
    矿冶工程. 2005, 25(5):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阶段化磨矿技术率先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金口岭铜矿转炉渣磨矿生产系统研究成功以来, 现已在公司狮子山铜矿和安庆铜矿推广应用, 经过生产考查对比, 取得了在磨机运转电流和磨矿分级产品细度不降低的情况下台时处理能力分别提高16%、6.5%和8%以上的成果, 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麦笑宇
    矿冶工程. 2005, 25(5):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山店铁矿-15 mm自磨排矿矿石经分级预选、细磨磁选, 铁精矿品位达66.6%, 含硫0.22%。对该铁精矿进行了反浮选脱硫试验, 可使硫含量降低至0.04%, 降硫效果十分显著。
  • 刘智林, 许方
    矿冶工程. 2005, 25(5):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铅锌矿长期采用大量石灰调浆, 以高碱工艺抑锌硫浮铅而产生的诸多弊端, 通过一系列试验, 确定了一种组合抑制剂, 在低碱度条件下实现了铅硫分离。通过对实际矿石的校核试验, 说明采用该组合抑制剂在低碱度(pH =9左右)矿浆条件下所获得的铅矿物选别指标可以与高碱工艺相当。
  • 张去非, 穆晓东
    矿冶工程. 2005, 25(5):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金岭铁矿选矿厂铁精矿水分偏高的生产实际状况, 采用实验室型真空过滤机, 研究了多种助滤剂对铁精矿滤饼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十二烷基苯硫酸钠是铁精矿过滤中适宜的助滤剂。在pH =8,十二烷基硫酸钠用量为400 g/t, 温度为30 ℃时, 铁精矿滤饼水分达到7.95%。
  • 洪鸿波, 李茂林
    矿冶工程. 2005, 25(5):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试验室试验和工业试验, 对超高分子聚乙烯、硬质合金、碳化硅和丁腈橡胶等叶轮材料的耐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超高分子聚乙烯由于具有耐冲击性、耐磨损性、耐化学腐蚀性、自润滑性、不粘着和密度小等性能, 可以作为目前在选矿行业中广泛应用的橡胶制品的部分替代品。
  • 冶金
  • 李小斌, 王宇, 刘桂华, 周秋生
    矿冶工程. 2005, 25(5):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管道化溶出的能量进行了数值模拟, 研究了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的途径。模拟结果表明:在预热段中, 初级结疤厚度对能耗影响很大, 需要严格控制, 提高预热级数可以提高矿浆预热终温, 但效果不明显;在熔盐加热段中, 各级结疤厚度对结果影响效果相同, 表现为当其处于0~1 mm 区间时热利用率变化幅度很大, 而采用多内管、细内径的工艺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熔盐需求流量, 同时发现当溶出温度取值增加至275 ℃以后, 熔盐需求流量巨幅增长, 而热利用率降低明显。
  • 刘新星, 谢建平, 霍强, 邱冠周
    矿冶工程. 2005, 25(5):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冶金研究中的应用, 展望了生物信息学对生物冶金研究的巨大推动作用。
  • 于涛, 刘岩, 翟玉春
    矿冶工程. 2005, 25(5):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钴作为Ni(OH)2活性物质的添加剂, 研究了化学共沉积-表面沉积-机械混合、化学共沉积、表面沉积、机械混合4种掺入方式对镍电极性能的影响。通过恒流充放电对比测试表明, 在钴添加剂掺杂量相同的前提下, 采用化学共沉积-表面沉积-机械混合分步复合掺入方式的镍电极其放电容量和放电平台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X射线衍射(XRD)和循环伏安(CV)法对镍电极分析表明, 分步复合掺入方式的钴添加剂能够在镍电极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导电网络, 充电过程中更能有效的抑制γ-NiOOH的生成, 提高了析氧过电位, 增强了镍电极氧化还原反应的可逆性, 提高了活性物质的利用率, 大大提高了钴添加剂对镍正极的优化作用。分步复合掺入方式弥补了单一掺入方式的不足, 使镍电极表现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 刘志宏, 李玉虎, 李启厚, 艾侃, 张多默
    矿冶工程. 2005, 25(5):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铟锡复合氧化物(ITO, Indium and Tin Oxide)膜是铟的主要应用领域。在其制备工艺中, 产出大量的ITO废靶需回收处理。研究了硫化沉淀法分离ITO废靶硫酸浸出液中铟、锡的工艺。平衡计算证明了硫化沉淀分离铟、锡的可行性。试验研究了温度、酸度及反应时间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温度323 K,反应时间20 min,溶液起始酸度100 g H2SO4/L。在此条件下, 除锡率可达100%,铟在渣中的损失率仅为0.47%。
  • 高宏权, 王红强, 李庆余, 吕保林, 黄有国
    矿冶工程. 2005, 25(5):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最近几年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 特别是首次最大充放电容量超过500 mAh/g 的负极材料进行了综述。分类详述了高容量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其中包括碳负极材料(硬碳、碳纳米管、碳的掺杂)和非碳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过渡金属氮化物、新型合金), 并对其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认为超大比容量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 材料
  • 隆平, 李擎, 梁文杰, 朱朝明, 潘青林
    矿冶工程. 2005, 25(5):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室温拉伸实验, 研究了固溶热处理制度和时效前预变形对Al-Cu-Li-Sc-Zr 合金拉伸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当提高固溶温度或延长固溶时间可以促进过剩相的溶解, 提高合金的强度和塑性;时效前适量的预变形促进T1相的大量、弥散、细小析出, 显著提高合金强度。过大的预变形量使T1相变得粗大且分布不均匀, 合金强度降低。合金适宜的固溶制度为530 ℃保温60 min, 冷水淬火, 适宜的预变形量为3.5%。
  • 周蔚虹, 张红波, 虞露彬
    矿冶工程. 2005, 25(5):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对碳纤维毡体添加硼酸高温热处理的方法提高C/C复合材料的整体抗氧化性, 考察了添加硼酸高温热处理的C/C复合材料和未经处理的C/C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通过扫描电镜形貌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氧化动力学分析, 结果表明:添加硼酸高温热处理后C/C复合材料抗氧化性提高, 并探讨了其氧化能力提高的原因。
  • 戴晓元, 夏长清, 吴安如, 王银娜, 邰凯平
    矿冶工程. 2005, 25(5): 7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铸锭冶金法制备了Al-9.0Zn-2.5Mg-1.2Cu-0.15Zr和Al-9.0Zn-2.5Mg-1.2Cu-0.12Sc-0.15Zr 合金,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2种合金不同处理态的显微组织, 测试了不同热处理状态下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电导率。结果表明:添加微量Sc可以明显细化合金的铸态晶粒, 显著提高Al-Zn-Mg-Cu-Zr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电导率, 其作用机理主要为Al3(Sc, Zr)引起的细晶强化、亚结构强化和沉淀强化。
  • 刘强, 陈振华, 陈吉华
    矿冶工程. 2005, 25(5):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铝含量对Mg-6Zn系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铝含量为2%时, 合金晶粒细小, 并具有最佳的强度、硬度和塑性组合;随着铝含量增加, 合金中出现粗大的金属间化合物相, 特别是含6%Al 的合金中出现了粗大的、沿晶界连续分布的Mg17Al12相, 导致抗拉强度和延伸率下降。
  • 黄加伍, 彭虎
    矿冶工程. 2005, 25(5):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粉末冶金铁基机械零件在氩气或氮气保护下1 150~1 220 ℃, 保温5~20 min 工艺条件下微波烧结, 并对微波烧结与传统烧结工艺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铁基粉末冶金生坯在室温状态下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 升温过程稳定可控, 微波烧结比传统烧结速度更快, 时间更短而且达到几乎完全致密而不变形、棱角清晰且无裂纹, 相对密度为96.6%~97.8%, 洛氏硬度HRC40~45, 满足机械零件的性能要求。
  • 张美光, 彭放, 陈超
    矿冶工程. 2005, 25(5): 8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WCF-2多用磁性分析仪对高温高压烧结的人造金刚石聚晶及其合成原料(金刚石粉、硅粉、钛粉、石墨)和烧结过程中生成的碳化硅等进行了磁性测量。结果表明:人造金刚石聚晶磁性的主要来源是粘结剂Si, 在烧结过程中Si和C反应所生成的SiC减少了游离Si 的含量, 从而降低金刚石聚晶的磁性。粘结剂含量和烧结工艺的不同会影响聚晶的磨耗比, 通过磁性测量可以对金刚石聚晶的质量进行无损伤检测。
  • 企业经济与管理
  • 吕江南
    矿冶工程. 2005, 25(5):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企业的战略定位、创新能力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塑造等多个方面, 分析了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