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2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12-25
  

  • 全选
    |
    采矿
  • 李青锋, 李兴华, 巫静波
    矿冶工程. 2007, 27(6):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锚索的单向拉伸力学特性与锚杆的异同, 建立了预应力锚索的纵向振动力学模型, 分析了应力波在锚索内的传播规律。并在王庄矿进行了锚索锚固质量的现场检测, 现场试验表明, 应力波法检测锚索的锚固质量是可行的,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印长俊, 王星华, 夏力农
    矿冶工程. 2007, 27(6):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大直径嵌岩灌注桩加载前应变状态监测, 分析了桩身的初应变随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产生初应变的主要因素, 得到了如下结论: ① 桩身混凝土的收缩主要由干缩引起, 温度的散失会影响应变分布的形状。② 由于混凝土材质的和桩侧岩石约束情况的不均匀性, 以及不同深度处混凝土凝固时间的不一致等因素影响, 造成桩身不同深度以及同一横截面初始应力的不均匀性。③ 桩的初始应变不仅会影响桩的质量, 还会影响桩的加载后的受力性状。
  • 徐鼎平, 汪斌, 江龙剑, 祝玉学
    矿冶工程. 2007, 27(6):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耦合元胞自动机(CA)与FLAC3D的三轴数值模拟试验方法, 对太和铁矿冰碛土体的抗剪强度参数模拟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非线性拟合, 分别建立了抗剪强度的2个经验预测模型, 即概率模型和确定性模型, 为太和铁矿采场边坡工程及冰碛土相关岩土工程的设计与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强度参数。
  • 周涛, 刘悟辉, 戴塔根
    矿冶工程. 2007, 27(6):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邵东石膏矿井下采空区及地表稳定性的分析和评价, 指出电视塔附近的4个采空区为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 提出了治理建议, 可作为以后治理对策的参考。
  • 潘灿军, 息朝庄, 刘伟
    矿冶工程. 2007, 27(6):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江西城门山铜钼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 总结了矿床矿化富集规律, 建立了找矿标志, 指出了该地区找矿前景和方向。
  • 选矿
  • 张立刚, 余永富, 陈雯
    矿冶工程. 2007, 27(6):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太钢袁家村铁矿石英型氧化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粒度嵌布特征。通过磨矿细度试验、粗精矿流程试验、药剂用量试验, 证明脱泥反浮选流程比直接反浮选流程具有较大优势, 不仅可以使铁精矿品位得到较大提高, 还可以节省浮选药剂。
  • 钱强
    矿冶工程. 2007, 27(6):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回收炼铁渣中的铁, 对炼铁渣进行三级细磨、二级重选以及一段筛分处理, 制得了MFe含量90%以上的还原铁粉, 实验表明2 t粉铁可制取出1 t还原铁粉, 残渣则可用于制作陶瓷、免烧砖等, 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
  • 崔志广, 孙体昌, 寇珏, 孙卫娟
    矿冶工程. 2007, 27(6):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矿物浮选原理, 研究了添加脂肪酸捕收剂对3种不同废水处理工艺所产生的剩余污泥气浮浓缩效果的影响。主要考察了捕收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因素对不同种类污泥浓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在3种不同工艺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中添加脂肪酸捕收剂, 都可以实现污泥的气浮浓缩, 同时降低浓缩污泥的含水率, 极大地改善了气浮浓缩的效果。特别是添加捕收剂ZFS12且用量为75 mg/L时效果最佳, 相对应的3种浓缩污泥的含水率分别为97.26%, 96.64%, 96.44%, 水回收率分别为77.65%, 80.62%, 85.41%。
  • 安登气, 曾维龙
    矿冶工程. 2007, 27(6):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青海某复杂难选铜铁矿石矿物交生关系密切和嵌布粒度细小的特性, 采用细磨-弱磁-脱泥-浮选工艺综合回收铜和铁, 获得最终铁精矿产率为8.60%, 铁品位为63.85%, 回收率为14.51%, 铜精矿产率4.66%, 铜品位为18.54%, 回收率69.33%的综合指标。
  • 郑旭惠
    矿冶工程. 2007, 27(6):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德兴铜矿大山选矿厂不断改进和优化选硫工艺流程的经验。通过工艺流程改造, 合理配置旋流器, 逐步实现了高效低耗回收硫资源, 选硫作业回收率提高了7.21%, 选硫边界品位由22%降至18%。
  • 徐引行
    矿冶工程. 2007, 27(6):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堆城钼业公司汝阳有限公司浮钼尾矿中可回收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 嵌布粒度微细, 采用磁选-细磨-磁选流程可获得产率为3.45%, 铁品位为63.03%,回收率为35.94%的合格铁精矿。
  • 冶金
  • 常皓, 柴立元, 王云燕, 舒余德, 周敏
    矿冶工程. 2007, 27(6):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配位化学热力学平衡原理, 绘制了Cu2+-H2O系配合离子浓度pc-pH图、铜羟合配离子分率αn-pH图及Cu(OH)2条件溶度积pPS-pH图。pc-pH图描述了Cu(OH)2(固)溶解平衡时, 铜的总离子平衡浓度与pH值关系, pH值为7.32~10.68时Cu(OH)2的溶解度最小; αn-pH图指出了各种羟合配离子分率与pH值关系, 每种羟合配离子都有其最佳的存在pH值范围; Cu(OH)2(固)的条件溶度积pPS-pH图表明pH在7.0~9.0范围内Cu(OH)2(固)的条件溶度积最小。研究结果可为中和水解法从含重金属废水中除铜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刘维平
    矿冶工程. 2007, 27(6):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能球磨对铜精矿进行活化预处理, 并通过超声场辅助矿浆电解的方法直接利用铜精矿制备出平均粒度小于10 μm的超细铜粉。超细铜粉经油酸和丙酮的表面改性处理后, 抗氧化性能得到提高。
  • 蔡练兵, 刘维, 柴立元
    矿冶工程. 2007, 27(6):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一种新的高效碱性脱砷剂A, 用全湿法流程对高砷铅阳极泥进行预脱砷; 考察了浸出时间、液固比、浸出剂浓度、阳极泥粒度以及浸出温度等对脱砷效果的影响; 在最佳脱砷条件下As、Sb、Pb的浸出率分别为96.32%, 9.04%与13.15%, 脱砷后的阳极泥含砷0.28%。脱砷后液采用石灰乳可将61.7%的As从溶液中沉淀脱除。
  • 罗小兵, 冯雅丽, 李浩然, 杜竹玮, 王宏杰, 刘巍
    矿冶工程. 2007, 27(6):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钠化熔烧法提钒能耗较大, 且污染环境问题, 开展了以二氧化锰为氧化剂, 硫酸直接酸浸法从淅川含钒粘土矿中浸出五氧化二钒的可行性研究。对酸浸提钒阶段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浸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 在MnO2用量3%、温度90 ℃、液固比2∶1、反应时间9 h、硫酸的浓度为20%、搅拌速度为1 500 r/min的优化条件下, 五氧化二钒浸出率为92%, 比钠盐焙烧工艺高出10%以上, 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也得到有效控制。
  • 张甲敏, 连照勋, 娄天军, 邹朝军, 李良忠
    矿冶工程. 2007, 27(6):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镉镍圆柱密封板式蓄电池负极物质配方的研究, 证明了负极物质中海绵镉完全可以由氧化镉取代。从试验室到批量试生产的整个过程看, 取消海绵镉的电极板加工工艺及成品性能稳定, 整个负极板的压制、整理和装配过程中质量损失率大幅度下降, 未取消海绵镉前单体装配平均质量损失率为6.5%, 取消海绵镉后单体装配平均质量损失率为2.27%。
  • 唐建军, 张伟, 周康根, 张启修
    矿冶工程. 2007, 27(6):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用减压膜蒸馏法及扩散渗析法回收稀土冶金过程中的废酸(盐酸及硫酸)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减压膜蒸馏能回收稀土氯化物溶液中高达80%的游离盐酸, 且由于对稀土离子的截留率一般大于98%, 在减压侧能回收得到较纯的盐酸溶液; 扩散渗析法也能有效回收硫酸稀土溶液中的硫酸, 在实际操作时控制硫酸回收率为70%~80%, 水料流量比在1左右较为合适; 采用减压膜蒸馏与扩散渗析的集成膜法回收硫酸稀土溶液中的硫酸, 对稀土离子的截留率基本无影响, 但增大了回收液的硫酸浓度, 大大减少了扩散渗析的处理量, 而浓缩倍数越大效果越明显。
  • 材料
  • 张福勤, 黄伯云, 黄启忠, 熊翔, 张传福
    矿冶工程. 2007, 27(6):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Cu-Cr二元合金对炭/炭复合材料实施表面熔覆处理, 研究其对炭/炭复合材料表面元素分布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熔覆促使合金中的Cr元素富集于炭/炭复合材料表面, 并与C元素原位反应生成Cr3C2; 该反应物呈层状连续分布于炭/炭复合材料表面, 在炭/炭复合材料与金属之间起界面过渡作用, 有助于改进两者间的连接性。
  • 陈更莉, 郝亮, 陈刚, 陈鼎
    矿冶工程. 2007, 27(6):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纯度为99.9%的Zn粉在水溶液中进行高能球磨, 调节溶pH值, 制取Zn(OH)2和ZnO纳米粉末。不同球磨时间间隔进行取样, 样品经低温烘干, 由XRD 与SEM进行相成分分析及粉末形貌的分析。结果表明, 酸性条件(pH=3)时球磨90 h, 得到几乎全部Zn(OH)2; 中性条件pH=7时, 得到大部分ZnO和少部分Zn(OH)2, 碱性条件pH=11时, 得到大部分Zn(OH)2和部分ZnO, 所有产物皆为纳米粉末。经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初步得出碱性环境促进了Zn与水的反应, 加速了Zn(OH)2的生成; 球磨一定时间后中性环境下大部分Zn(OH)2会向ZnO转变, 达到一定球磨时间后逐渐保持平衡。
  • 袁传勇, 许少凡, 赵清碧, 张中宝
    矿冶工程. 2007, 27(6): 6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了TiB2-Cu-C、镀铜TiB2-Cu-C和铜-石墨复合材料电刷。研究了以上3种复合材料电刷在相同的压力和线速度条件下的机械磨损性能和电磨损性能。研究表明: 在通电磨损时, 3种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磨损量要大于纯机械磨损时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 石墨形成的润滑膜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很大。对比3种复合材料电刷的磨损量, 发现加二硼化钛的最高, 铜-石墨的次之, 加镀铜二硼化钛的最低。加入镀铜二硼化钛电刷的耐磨性能显著提高。
  • 张翀, 张新明, 刘胜胆, 朱航飞
    矿冶工程. 2007, 27(6):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轧制变形量对7A55铝合金晶间腐蚀的淬火敏感性的影响。结合金相组织和透射电镜组织观察, 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 淬火速率的下降会导致合金的抗晶间腐蚀能力降低; 随着轧制变形量的增大, 合金晶间腐蚀的淬火敏感性增大。组织观察表明, 缓冷条件下, 平衡相的析出、晶界无沉淀析出带的宽化, 造成了晶间腐蚀的淬火敏感性。变形量的增加, 合金再结晶程度提高, 晶粒组织更加扁平、细小导致了合金晶间腐蚀的淬火敏感性的提高。
  • 田春艳, 刘宁
    矿冶工程. 2007, 27(6):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热压烧结方法制备了Si3N4-TiC纳米复相陶瓷, 研究了其组织与力学性能。SEM照片表明, Si3N4-TiC纳米复相陶瓷的显微组织由球形晶粒构成。在液相烧结过程中, TiC与Si3N4发生反应, 生成了TiC0.7N0.3。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添加适量的TiC 颗粒可以提高Si3N4陶瓷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Si3N4陶瓷的硬度随TiC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 习小明, 刘鲁平, 李运姣, 彭明
    矿冶工程. 2007, 27(6):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性能优异的LiFePO4/C复合材料,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前躯体,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碳包覆, 制得橄榄石型LiFePO4/C复合材料。用XRD和SEM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研究, 通过充放电实验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共沉淀过程中直接加入葡萄糖所制得的LiFePO4/C复合材料样品颗粒粒径最小, 电化学性能最好,在0.1 C倍率下, 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2 mAh/g。

  • 陈长, 傅定发, 陈振华
    矿冶工程. 2007, 27(6): 7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W棒对液态金属Al在不同温度及时间内球磨, 制备了W-Al金属间化合物。采用X射线和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分析产物特征。结果表明,在球料比为14∶1 ,转速为80 r/min 的条件下,用W棒对液态Al进行不同时间及温度的液态球磨后,得到了不同的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在953 K时得到金属间化合物粉末为Al12W和Al5W,1 023 K时产物为Al5W, 1 163 K时产物为Al4W。采用固液反应球磨技术在高温下可以形成粒度为50 nm,甚至达到纳米级的金属间化合物粉末。
  • 吴燕华, 宋练鹏, 尹志民, 戴姣燕, 张俊
    矿冶工程. 2007, 27(6): 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中频熔炼-铁模铸造-热轧-固溶-冷轧-时效处理工艺,制备了Cu-1.5Ni-0.5Cr合金板材。通过拉伸力学性能测试、电导率测试、金相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研究了不同形变时效条件对该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合金的高强度主要来源于预冷变形和时效过程中引起的亚结构强化和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Cr粒子引起7的析出强化。时效前预冷变形量越大, 合金的强度提高越多, 而电导率只是稍有下降。该合金较好的形变热处理工艺为时效前进行50%的冷变形, 然后在450 ℃条件下保温4 h, 在此工艺条件下, 该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电导率分别为: σb=415.2 MPa、σ0.2=368 MPa、δ5=13.2%、σr =41.2%IACS。
  • 企业经济与管理
  • 岳意定, 刘丹, 曾之明
    矿冶工程. 2007, 27(6):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投资项目的效益评估是整个投资活动的关键。阐述了投资项目效益评估的基本理论; 借助现代的数学计量方法, 运用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 研究了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效益评估的的可行性, 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效益评估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 黄玲炜
    矿冶工程. 2007, 27(6): 9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基于工作的晋升模式。分析了基于工作的技术员工晋升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能力的技术员工管理思想, 建议尽早建立基于能力的技术员工评价体系,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员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