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2-25
  

  • 全选
    |
    采矿
  • 卜英勇, 张涛
    矿冶工程. 2009, 29(1):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深海钴结壳矿区地形不平坦, 采矿车作业环境恶劣, 车体打滑严重等复杂情况, 设计了一种基于从动轮测速的航位推算定位方法。用不同时刻、不同斜面复合三维地形的方法, 建立非平坦地形上作业采矿车的航迹推算模型, 采用电子罗盘、角位移传感器等测量采矿车的动态参数, 实现采矿车连续、实时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该定位系统能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 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
  • 熊传治, 孙晓然, 彭状, 杜维吾, 王新建
    矿冶工程. 2009, 29(1):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可可托海露天矿岩石边坡中存在三组构造断裂的实际情况, 用二维离散元udec程序研究了边坡在自重及地下水作用下的受力状态, 构造断裂带中的孔隙水压大小及分布, 同时针对该矿处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地区年温差高达80 ℃, 冬季温度最低为-58 ℃的情况,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研究了边坡围岩热应力大小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边坡中部的断层裂隙中的孔隙水压力最大; 对于年温差大的可可托海露天矿, 热应力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 罗周全, 李畅, 刘晓明, 鹿浩, 张保
    矿冶工程. 2009, 29(1): 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大型矿业软件Surpac创建了某矿深部矿床的地质数据库, 建立了该矿深部矿体的三维实体模型和品位块体模型, 采用普通克里格法对矿床有用元素进行了估值, 获得了矿体Pb、Zn、S平均品位的空间分布及边际品位与Pb、Zn、S平均品位的关系。按不同边际品位和不同中段对矿床地质储量进行了统计计算, 并将矿山生产实际获得的储量与计算获得的储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矿床三维模型、品位推估及储量计算结果可靠, 可用于辅助矿山开展资源评估、采矿设计以及开采计划编制等工作。
  • 刘金枝, 吴爱祥
    矿冶工程. 2009, 29(1):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堆浸过程中的堵塞现象, 采用混合矿酸浸模拟机械堵塞、硫化矿菌浸模拟化学堵塞, 在各自柱浸试验中定期监测了渗流速度和压力值, 并基于马克威分析系统回归分析了渗透系数随浸出时间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 化学堵塞对渗流的影响比机械堵塞严重。
  • 曾晟, 孙冰, 刘解兰, 杨仕教, 陶干强
    矿冶工程. 2009, 29(1): 18-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锡矿山锑矿床五窿道区老采空区上方建筑地基稳定性, 对该区的采空区进行了现场调查, 分析和探讨了采空区建筑物移动变形机理和采空区围岩失稳机理。采用ABAQUS对采空区建筑地基稳定性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 研究表明, 该区采空区都存在破坏的可能, 对老采空区必须进行处理。
  • 曾向农, 程运材, 杨海洋, 陈建宏
    矿冶工程. 2009, 29(1): 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矿山边坡可靠分析方法与传统的定数分析方法, 认为可靠性分析方法明显优于定数分析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可靠性分析方法的优点、原理及其几种主要分析方法, 进而介绍了该方法的分析程序, 最后以一矿山露天采矿小型边坡实例简单说明了可靠性分析方法的分析过程。
  • 张卢明, 郑明新, 何敏, 沈志祥
    矿冶工程. 2009, 29(1):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 对富阳市杨家煤矿采空区边坡在天然状态下和防治后的变形进行离散元数值模拟, 分析了边坡前缘崩坡积物弯曲倾倒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表明, 坡体经防护后基本达到稳定状态。
  • 选矿
  • 王晖, 于润存, 符剑刚, 应斌
    矿冶工程. 2009, 29(1):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油团聚浮选技术对浙江某钼矿山库存尾矿进行了微细颗粒钼矿的实验研究。研究了中性油种类与用量、起泡剂用量、矿浆pH值、团聚时间及搅拌强度等因素对油团聚浮选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众多中性油中, 变压器油表现出了较好的油团聚浮选效果, 对于钼金属分布率高于90%的-0.038 mm粒级的浮选尾矿, 其合适用量需达到12 kg/t左右, 与之配合的起泡剂用量在0.5 kg/t左右, 油团聚时间及搅拌强度分别需达到3 min和400 r/min以上。工业实验表明, 采用油团聚浮选技术处理含钼尾矿, 可以从含钼1.05%的浮选尾矿中, 获得钼品位为22.62%、回收率为94.93%的钼精矿。
  • 邱廷省, 尹艳芬, 崔立凤, 张锦林
    矿冶工程. 2009, 29(1):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某有色金属公司铜冶炼废渣的特点, 开展了利用浮选方法进一步回收其中的铜、金和银等有价金属的研究工作。探索了不同捕收剂对废渣中铜及金、银回收的影响, 进行了中矿再磨再选、载体浮选、磁场强化浮选等工艺方案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磁场条件下采用高效铜组合捕收剂(丁黄药+Z-200)和组合抑制剂(石灰+Na2S)及合理的工艺流程能获得含铜16%以上的铜精矿, 可进一步回收其中的有价金属。铜冶炼废渣的进一步利用不但能为矿山提供新的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而且对矿山盘活固定资产和闲置设备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刘晓文, 钟钢, 胡岳华
    矿冶工程. 2009, 29(1):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了一水硬铝石的表面形貌, 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捕收剂作用前后一水硬铝石的单位面积粘附能进行了定量分析。一水硬铝石矿物{010}解理存在大量高度为12 nm左右的解理台阶, 在(010)解理面上可观察到大量晶体生长小丘, 因此增大了一水硬铝石颗粒的表面活化点数目和比表面积。通过对一水硬铝石矿物进行了力-位移曲线测定分析, 定量地计算出一水硬铝石分别经蒸馏水、十二胺、油酸钠溶液浸泡之后其(010)面的平均粘附力和单位面积上平均粘附能的大小顺序分别为: F蒸馏水>F十二胺>F油酸钠W蒸馏水>W十二胺>W油酸钠; 可见, 经捕收剂作用之后, 一水硬铝石由高能表面变为低能表面。
  • 王安理, 库建刚, 蔡圣锋, 张文彬
    矿冶工程. 2009, 29(1):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小秦岭一带产出的极具代表性的多金属石英脉矿石的性质特征, 通过多种方案比较, 制定出浮选-氰化浸出-浮选的选冶联合工艺, 使矿石中的金、钼、铅、硫等多种成分得到综合回收。以此工艺建设投产的选厂获得品位大于45%、回收率86%的钼精矿, 品位26%的铅精矿和品位25%的硫精矿, 金的氰化浸出回收率达到56%, 很好地实现了该矿石资源的综合利用, 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任浏祎, 覃文庆, 何小娟, 刘三军
    矿冶工程. 2009, 29(1):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综合回收某锡石-多金属硫化矿尾矿中的锡矿物,探索了锡矿物的浮选条件和药剂制度, 提出了综合回收该尾矿中锡的浮选工艺。试验表明,经除硫后二次浮锡, 可获得含锡48.76%的锡精矿, 锡总的回收率49.88%。
  • 魏莹, 陆栋, 李丙明, 李兆锋
    矿冶工程. 2009, 29(1):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充分利用转炉钢渣, 对陕西某公司的水焖钢渣进行了破碎-磨矿-磁选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 在磨矿粒度为-0.074 mm粒级占65%时, 选用XCRS型鼓形湿式弱磁选机, 在磁场强度为0.175 T的条件下, 可获得铁品位为50.56%, 回收率为64.19%的铁精粉, 充分回收利用了水焖钢渣中的金属铁。
  • 韩兆元, 管则皋, 卢毅屏, 王国生
    矿冶工程. 2009, 29(1): 5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由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钨矿捕收剂GYB与ZL, 对含WO3 0.81%的原矿, 进行黑钨矿和白钨矿的混合浮选, 发现GYB与ZL 的组合存在正协同作用, 并获得了含WO3 30.07%、回收率为88.79%的粗精矿。对粗精矿进行加温精选获得白钨精矿中WO3品位为68.24%, 回收率为60.02%; 精选尾矿经摇床选别获得黑钨精矿中WO3品位为66.17%, 回收率为13.74%; 次钨精矿中WO3品位为32.72%, 回收率为10.79%; 钨精矿中WO3总回收率为84.55%, 获得了较好的选矿指标。

  • 冶金
  • 刘世英, 李文珍, 王兆文
    矿冶工程. 2009, 29(1):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单室和双室两种电解槽研究了电流密度对钠和电解质渗透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单室电解槽中, 低电流密度下, 阴极渗透的物质很少,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 渗透的物质增多, 钠元素的含量明显增多, 并且在高电流密度下, 发现阴极炭块的表面覆盖着黄色的碳化铝。在双室电解槽中, 阴极室内的电解液面变化不明显, 而阳极室的电解液面降很大, 阳极室内的电解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 穿过多孔的中间壁渗透到阴极室。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 双室槽的两室液面差变大。
  • 彭志宏, 曹鹏, 刘伟, 陈滨, 刘桂华, 周秋生, 李小斌
    矿冶工程. 2009, 29(1):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添加絮凝剂沉降的方法, 研究了烧结法熟料高浓度溶出浆液的分离性能, 并研究了各因素对沉降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Al2O3浓度大于180 g/L, 絮凝剂为A11, 90 ℃进行沉降时, 前5 min沉淀高占浆液总高的30%~40%, 60 min底流压缩液固比在5~6之间; 适当增加絮凝剂量和提高熟料粒度, 均有利于浆液沉降; 溶液Na2OC浓度和αk升高不利于浆液沉降。
  • 史玲, 李季, 谢建宏
    矿冶工程. 2009, 29(1):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铅低品位钼矿, 采用湿法工艺, 即用NaClO溶液选择性氧化浸取MoS2, 对NaClO用量、浸出液固比、浸出时间、浸出pH值、浸出温度等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 确定了各个单因素最佳条件, 从而制定了合理的提钼工艺流程, 钼的浸出率高达97%。并且推荐了净化、沉钼工艺。
  • 谢美求, 陈坚, 欧阳红勇
    矿冶工程. 2009, 29(1):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真空不饱和浸渍、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与纳米担载技术相结合的新技术成功地制备了不同氟含量的钨镍型纳米催化剂样品。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纳米催化剂是一种比表面积大(190 m2/g), 具有纳米尺度, 均匀分散, 质量活性提高的石油化工加氢催化剂, 低氟催化剂加氢脱氮性能好于高氟纳米催化剂。
  • 吴艳, 翟玉春, 尹振, 季芳
    矿冶工程. 2009, 29(1): 7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机械研磨对粉煤灰进行了活化, 并对其进行了酸法溶出氧化铝的试验。详细研究了研磨活化前后粉煤灰的微观形貌和结构变化, 酸浸结果表明, 机械研磨可以很好激发粉煤灰中玻璃相氧化铝的化学活性, 可以将氧化铝的溶出率提高到74.5%。
  • 周勇, 李登新
    矿冶工程. 2009, 29(1): 7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TBP-MIBK混合体系从金精矿硝酸浸出液的盐酸介质中协同萃取铁, 并研究其萃取机理。通过考察初始料液浓度、盐酸浓度、相比(Vorg/Vaq)及混合体系对铁的萃取率和分配系数的影响, 得出萃合物的组成为HFeCl4·3TBP-MIBK。实验结果还表明: 在初始料液浓度18.09 g/L, 盐酸浓度6.14 mol/L, 有机相组成TBP∶MIBK为7∶3, 相比1∶1条件下, 铁的萃取率达到99.32%, 萃余液中含铁低于0.1 g/L。以蒸馏水反萃, 含铁17.97 g/L的有机相在相比为1∶2时, 铁基本上被反萃完全。通过萃取和反萃, 铁离子溶液中杂质含量大大降低。
  • 公彦兵, 沈裕军, 丁喻, 周新东
    矿冶工程. 2009, 29(1):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辉钼矿湿法冶金工艺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常压氧化分解法和高压氧化分解法, 指出高压氧化分解法更具有应用前景。
  • 材料
  • 邓联文, 丁丽, 安维, 聂彦
    矿冶工程. 2009, 29(1): 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传统的氧化物固相反应法制备组分为BaZn1.1Co0.9Fe16O27的Co2W型六角晶系铁氧体材料, 研究了工艺参数、材料组成等对软磁特性、微波电磁参量、特性阻抗及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当提高烧结温度有助于提高W型铁氧体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 减小矫顽力, 从而提高其磁导率; 由Co2W型六角晶系铁氧体材料构成的吸波材料的阻抗匹配特性和吸波性能可以通过材料组成、材料复合及材料厚度变化来调整, 有利于高性能铁氧体吸波材料的设计和制备。
  • 蒋述兴
    矿冶工程. 2009, 29(1):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钇稳定氧化锆球为研磨介质, 在研磨桶内壁和搅拌器都衬以聚氨酯的搅拌磨设备中粉磨制备高纯超细硅微粉。研究了硅微粉特征参数D50随搅拌粉磨时间的变化规律, 考察了钇稳定氧化锆球对硅微粉的污染程度, 分析和探讨了1 μm以下超细硅微粉的化学成分和形貌特征。实验证明, 搅拌磨细磨石英砂可获得1 μm以下的高纯超细硅微粉, 但难以获得球形硅微粉。
  • 秦明升, 肖鹏, 熊翔, 李专
    矿冶工程. 2009, 29(1): 9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热固性酚醛树脂A和热塑性酚醛树脂B分别与短炭纤维、石墨粉、硅粉、碳化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 采用温压-原位反应法制备C/C-SiC试样1和试样2。研究了不同基体的C/C-SiC材料的压缩性能。试样1在垂直纤维层方向压缩载荷作用下, 没有出现纤维的拔出、脱粘等现象, 界面结合较强, 材料呈现脆性断裂: σ=60.7 MPa; 而在平行纤维层的压缩载荷作用下, 纤维与基体存在剪切作用, 存在纤维的脱粘, 试样呈现韧性断裂: σ=52.6  MPa。试样2由于纤维的分散性不好, 大量聚集在一起, 在压缩载荷的作用下, 存在着纤维的拔出、脱粘现象, 界面结合较差, 材料呈现韧性断裂, 强度较低: σ=45.8 MPa, σ=19.4 MPa。
  • 汪冰峰, 王绍斌, 杨扬, 唐三川, 陈潮勉
    矿冶工程. 2009, 29(1):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耐磨性是聚晶金刚石复合片(PDC)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 现有的烧结体质量磨耗比实验和称量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 为此建立了PDC体积磨耗比的计算方法, 能够用它评测PDC耐磨性的优劣。PDC车削花岗岩时的磨损过程可以分为初始磨损阶段、快速磨损阶段和稳定磨损阶段。PDC车削花岗岩过程中, 刀具的磨损是由于冲击与磨削同时作用的结果, 且以“磨为主, 冲为辅”。
  • 黄步松, 李凝
    矿冶工程. 2009, 29(1):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氨基磺酸盐溶液中获得了纳米Ni镀层和复合结构Ni-ZrO2镀层, 两种镀层试样在4%NaCl溶液中进行耐蚀性能测试。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技术对镀层进行结构、形貌分析发现, Ni-ZrO2复合镀层表面颗粒更为细小, 显微组织更加均匀、致密。腐蚀性能试验表明复合电镀层的耐蚀性优于纳米镍镀层的原因是因为纳米ZrO2颗粒的存在, 不仅细化了基质金属的晶粒, 同时提高了复合电镀层表面的化学稳定性, 提高了腐蚀电位。
  • 喻亚琴, 陈石林, 刘会忠, 刘智中, 张何为
    矿冶工程. 2009, 29(1): 10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铵盐对天然海泡石进行改性, 通过XRD、FT-IR、SEM、DTA-TG、接触角测量等表征手段研究了不同改性方法对海泡石结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十八烷基铵盐有效插入海泡石中, 并将其包覆起来, 形成保护膜, 阻止了海泡石与水分子接触, 增大了疏水性。
  • 金鹏, 汪明朴, 郭明星, 谭望, 张真, 陈畅
    矿冶工程. 2009, 29(1):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显微硬度测试、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研究了Ta-2.5wt%W合金不同状态下的性能与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 Ta-2.5wt%W合金冷轧态硬度可达240左右, 同一厚度Ta-2.5wt%W合金在退火过程中, 其硬度均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不断降低。厚度为0.068 mm的Ta-2.5wt%W合金在1 200 ℃退火时开始发生再结晶, 而在1 360 ℃退火时, 发生完全再结晶且晶粒粗大。几种不同厚度Ta-2.5wt%W合金在退火过程中, 随着试样厚度的不断变薄, 其开始再结晶温度依次降低。不同厚度Ta-2.5wt%W合金经同一温度退火后, 其回复再结晶程度也随试样厚度的变薄而有所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