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4-25
  

  • 全选
    |
    采矿
  • 陈忠强, 王李管, 冯兴隆, 熊书敏, 刘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钻孔和坑道调查获得的参数为样本, 通过建立矿岩地质块段模型, 应用区域化变量统计函数进行节理分布规律统计, 利用DIMINE自然崩落块度模拟系统软件, 实现了某铜矿首采区矿岩崩落块度大小和分布范围的模拟与预测。结果表明: 采区下盘岩体的块度最大, 略大于矿体, 上盘岩体的块度最小, 但三者的等效尺寸最大值比较接近, 在2.1~2.5 m之间变化; 形状系数分布差别不大, 主要集中在0.02~0.2之间, 形状以盘状和块状块体居多。
  • 熊莎, 贺跃光, 姬方, 戴潇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指数平滑法应用于基坑深层位移预测中, 并利用累计方差和最小准则选取平滑系数α。运用指数平滑法对某基坑工程3#测斜孔20 m深处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分析, 得到最大绝对误差为0.41 mm, 远小于规定值, 表明预测效果良好。通过比较3#测斜孔15 m深处与20 m深处的同期预测数据的平均绝对误差与均方差, 得出15 m深处预测误差较20 m深处大, 表明20 m处预报较准确。
  • 曾玉超, 苏正, 吴能友, 王晓星
    矿冶工程. 2013, 33(2): 8-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沙漠峰双井式增强型热储的概念模型, 并利用TOUGH2求解了模型。结果表明, 利用双井系统开采沙漠峰热储是可行的, 系统的流体循环量为30 kg/s, 30年内的产热功率和产电功率分别为18.90 MW和3.42 MW左右, 储层水流阻抗最大为0.095 MPa/(kg/s); 在0.7~17.30年间储层温度和压强逐渐降低, 水流阻抗逐渐增大, 系统只产出液态水, 而17.30~30年间储层温度、压强、水流阻抗基本保持不变, 生产井井口附近液态水不断汽化, 系统产出液态水和蒸汽的混合物, 且气体产量逐渐增大。
  • 罗根传, 胡庆国, 谭积青
    矿冶工程. 2013, 33(2): 14-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强度折减法和极限平衡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性能进行比较, 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对高边坡过程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边坡安全系数数值上差异不大, 但强度折减法可以获得边坡的应力、变形分布等信息, 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边坡加固后安全系数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说明支护方案合理可靠。
  • 高洁, 赵国彦
    矿冶工程. 2013, 33(2): 18-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比较法设计了磷石膏失水与再结晶试验, 分析了各参数对再结晶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获得了最优参数。研究了失水磷石膏与常态磷石膏混掺情况下固化体的力学特性。研究表明: 掺加2%生石灰的磷石膏, 在180 ℃下热处理3 h、陈化3 d、以55%浓度充填井下, 其浆体pH呈中性, 再结晶体28 d抗压强度达到6.82 MPa, 可适用于各种充填采矿方法; 常态磷石膏和失水磷石膏按1∶2配制的混合材料, 固化体28 d抗压强度仅为失水磷石膏强度的6%。
  • 马元军, 胡毅夫, 吴伟伟
    矿冶工程. 2013, 33(2): 22-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龙山金锑矿复杂矿体的赋存条件和浅孔落矿采矿方法, 选取人工假壁、上盘回采分层高度、下盘回采分层高度和矿房长度为主要因素建立正交试验方案, 以采场应力集中系数和岩层位移量为评价指标建立目标函数, 进行了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研究发现: 急倾斜中厚矿体破碎围岩矿房开采过程中采场应力集中系数变化较小, 岩层位移量变化较大; 结构优化后, 围岩最大位移可降低46%。优化后的最佳参数为人工护壁厚度3 m, 上盘矿体分层高度2 m, 下盘矿体分层高度3 m, 矿房长度50 m。
  • 贺跃光, 熊莎, 吴盛才
    矿冶工程. 2013, 33(2): 27-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采空区上方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破坏的5个指标, 即沉降、倾斜、水平位移、水平移动、曲率, 以及5个指标之间的定量表达式; 结合城市地下工程开挖相关控制指标, 定量地研究了采空区上方高速公路路面的变形控制指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高速公路采空区路基施工稳定性评判指标, 提出了适合采空区上方高速公路路基以及桥墩等允许变形的控制指标。
  • 蒋鑫, 贺建清, 罗婉
    矿冶工程. 2013, 33(2): 31-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厦成高速公路湖南郴州段高液限红粘土土工实验数据, 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理论, 计算了高速公路沿线高液限红粘土抗剪强度、天然含水率、天然密度等指标的变异系数、峰度、偏度、置信区间和标准值等概率特征值, 得出湘南地区高液限红粘土液限、孔隙比、塑性指数的置信区间分别为64.2~67.0、1.09~1.14、32.9~35.3。建立了各物理力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经验公式。研究结果可为湘南地区红粘土路基的设计、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 范作鹏, 李启月, 徐敏, 王卫华
    矿冶工程. 2013, 33(2): 36-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投影寻踪自回归理论, 建立了以岩石抗压强度、岩石容重、空孔直径、空孔个数、炮孔直径、炮孔个数、最小抵抗线、槽孔线装药密度和炸药单耗9个指标为输入因子, 以成井断面和成井高度为输出因子的一次爆破成井效果预测模型。搜集矿山一次爆破成井工程实例, 对其中20组不同矿山的实测样本进行了训练和检验。结果表明, 一次爆破成井预测断面与设计断面误差在2%之内, 一次爆破成井预测高度与实测高度误差在8%之内, 均满足工程要求。根据所建模型, 结合山东黄金集团新城金矿矿岩参数及爆破参数, 对该矿一次爆破成井的效果进行了预测。实践证明, 该方法预测性能好, 对一次爆破成井参数设计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是一种研究一次爆破成井的新方法, 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 选矿
  • 刘建东, 孙伟
    矿冶工程. 2013, 33(2): 40-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BP系列捕收剂对氧化钼和主要脉石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确定了浮选最佳药剂为BP-1, pH值范围为4.0~4.5, 药剂用量为1×10-4 mol/L。BP系列捕收剂与氧化钼矿物作用的红外光谱研究表明: 捕收剂与氧化钼矿物表面之间的作用为物理吸附, 同时捕收剂BP-1与氧化钼矿物作用最强, 表现为BP-1与氧化钼矿物作用后, 其红外吸收特征峰最为明显。
  • 邱廷省, 邱仙辉, 尹艳芬, 匡敬忠
    矿冶工程. 2013, 33(2): 44-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纯矿物浮选动力学试验, 研究了黄铜矿与闪锌矿在捕收剂QP-02体系中的浮选动力学行为。研究表明, 黄铜矿、闪锌矿在合适的矿浆体系中, 浮选速度差异较明显, 可以利用其浮选速度的差异结合流程结构优化实现铜锌高效分离。根据动力学研究结果对江西某铜锌硫化矿石采用部分黄铜矿快速浮选、铜粗精矿再磨、铜精选尾矿选锌的工艺方案开展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采用该分离技术, 铜锌分离效果明显, 获得了铜品位为26.74%、回收率为90.80%的铜精矿和锌品位为45.20%、回收率为81.57%的锌精矿。
  • 黄保平
    矿冶工程. 2013, 33(2): 48-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梅山选矿厂原湿尾矿浓缩工艺进行了改造, 引入了HRC-25 m高压浓密机。生产实践表明, HRC-25 m高压浓密机的应用较大地提高了梅山湿尾矿浓缩处理能力, 改变了以前浓缩能力不足的状况, 显著提高了浓密机底流浓度, 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尾矿高浓度长距离稳定输送创造了有利条件。
  • 黄汝杰, 谢建宏, 刘振辉
    矿冶工程. 2013, 33(2): 52-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锌冶炼渣含高品位银360 g/t, 银在浸出渣中的形态比较复杂, 且绝大部分银被黄钾铁矾包裹, 回收困难。根据浸出渣性质进行了试验研究, 最终采用焙烧浸出除铁、焙烧浸出渣浮选富集银, 得到的银精矿品位为3 899 g/t, 银回收率为88.09%, 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回收。
  • 曾娟, 余侃萍, 杨国超, 肖国光
    矿冶工程. 2013, 33(2): 56-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桃花江内陆核电站循环冷却用水低硬度、低碱度的水质特点, 研制出一种新型阻垢剂HD-1, 研究了其阻垢性能, 并将其应用于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系统, 结果表明, 在投加量为5 mg/L, 温度低于80 ℃, 运行时间小于12 h, Ca2+浓度低于220 mg/L, HCO3- 浓度低于600 mg/L的条件下, 阻垢剂HD-1对碳酸钙的阻垢效率大于90%。动态试验中阻垢剂HD-1的污垢热阻、腐蚀速率和阻垢效率分别为0.000071 m2·K/W、0.0036 mm/a和97.69%, 表明新型阻垢剂HD-1完全满足桃花江内陆核电站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质处理要求。
  • 李汉文, 胡真, 汪泰, 王成行, 宋宝旭, 邹坚坚
    矿冶工程. 2013, 33(2): 59-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广东某地多金属硫化矿浮选的铋、铜、硫混合精矿进行了分离试验研究, 采用重-浮联合流程分离辉铋矿和黄铜矿, 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指标: 铋精矿品位25.89%, 回收率87.62%; 铜精矿品位20.17%, 回收率95.76%。
  • 白荣林, 屠建春, 徐晓军, 成建, 业超
    矿冶工程. 2013, 33(2): 63-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昆钢转炉钢渣矿物性质、嵌布特性和可磨性特点, 在-70 mm分级干式磁选抛尾技术上, 研发了-70 mm分级干式磁选粗精矿湿式磨矿-梯级分选工艺流程及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70 mm干式磁选抛尾粗精矿采用全粒级湿式磨矿进行渣铁分离, 然后采用梯级分选回收技术筛选分离出+1 mm高品位金属铁; -1 mm钢渣再磁选抛尾, 磁选精矿再采用筛选方法分离出+0.2 mm高品位铁粉; -0.2 mm粒级进行磁选精选可获得合格的铁精矿, 最终尾矿金属铁含量小于0.1%。流程具有铁品位和回收率高、处理成本低和易于分级利用的优点。该技术在昆钢集团得到了工业化应用。
  • 王全亮, 冯其明
    矿冶工程. 2013, 33(2): 67-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物理选矿方法对某鳞片状镜铁矿进行了制备云母氧化铁颜料工艺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原矿磨至-0.074 mm粒级占75%, 采用分级-摇床-细磨-分级的工艺流程, 获得了系列云母氧化铁产品。
  • 陈中航, 赵通林, 陈广振
    矿冶工程. 2013, 33(2): 71-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弓长岭某贫磁铁矿矿石性质, 进行了条件试验和两种工艺流程的连选试验, 通过选别指标的对比, 确定了阶段磨矿、单一磁选、细筛-磁选柱-离心机流程为处理弓长岭某磁铁矿的合理流程。试验结果表明: 该流程具有流程简单、运行成本低、铁回收率高、工艺可靠等优点。
  • 唐志中, 李志伟, 宋翔宇
    矿冶工程. 2013, 33(2): 74-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某复杂多金属矿石的工艺矿物学进行了研究, 对原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条件进行了分析, 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工艺流程及药剂制度改造, 采用优先选铜-铜浮选尾矿选铅-再选锌的工艺流程, 并采用效果较好的铜捕收剂YK1-11和铅抑制剂YK3-09, 最终获得了品位16.16%的铜精矿、品位55.39%的铅锌混合精矿和品位45.52%的锌精矿, 铜、铅、锌回收率均有大幅提高。该研究为类似复杂铜铅锌多金属矿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冶金
  • 范兴祥, 董海刚, 吴跃东, 付光强, 刘杨, 赵家春, 吴晓峰, 昝林寒, 李博捷, 童伟锋
    矿冶工程. 2013, 33(2): 78-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硝酸浸出失效催化剂提取其中金属银, 研究了失效催化剂粒度、硝酸用量、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洗涤次数等因素对银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失效催化剂粒度对银浸出率影响显著, 增加洗涤次数有利于提高银的浸出率。通过实验, 确定了合理的工艺参数为: 硝酸用量为失效催化剂质量的70%、浸出温度65 ℃、浸出时间3 h、催化剂粒度为0.125~0.18 mm、搅拌洗涤3次。在此条件下, 银的浸出率为99.52%, 浸出渣含银0.072%。综合实验结果表明, 从失效催化剂到海绵银产品, 银的直收率达到99.27%。
  • 王在谦, 唐云, 舒聪伟, 张覃
    矿冶工程. 2013, 33(2): 81-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难选高铝硅褐铁矿, 开展了氯化离析焙烧-磁选工艺试验研究, 探讨了氯化剂用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磨矿粒度、磁场强度等工艺参数对选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氯化剂用量为10%、还原剂用量为20%、焙烧温度为1 000 ℃、焙烧时间为60 min、磨矿粒度为-0.038 mm粒级占97%、磁场强度为133.33 kA/m条件下, 可获得全铁含量70.41%、回收率75.72%、Al2O3含量4.26%、SiO2含量7.89%的H65Ⅱ类铁精矿。
  • 宋岷蔚, 刘菁, 俞海平
    矿冶工程. 2013, 33(2): 84-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川某硫化物包裹型金矿石精金砂为原料, 对比研究了氰化法和硫氰酸铵法的提金效果, 考察了氧化剂Fe3+和MnO2在硫氰酸铵浸金工艺中的作用和特点, 并对氰化法和硫氰酸铵法的浸出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 硫氰酸铵法比氰化法有更好的提金效率; 用Fe3+作氧化剂的硫氰酸铵浸金法提金效率可达96%。
  • 戴曦, 吴永谦, 邬建辉, 陈田庄, 周康洁
    矿冶工程. 2013, 33(2): 88-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陕西某含钒石煤为原料, 进行了富氧焙烧工艺研究。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磨矿粒度和焙烧气氛等因素对焙砂中钒氧转率的影响。实验得出最佳焙烧条件为: 焙烧温度850 ℃, 焙烧时间30 min, 磨矿粒度-74 μm, 氧气浓度80%, 在此条件下可以得到钒氧转率78%以上的焙砂。
  • 袁学武, 谢学辉, 范凤霞, 朱文祥, 刘娜, 柳建设
    矿冶工程. 2013, 33(2): 91-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混合菌对高砷金矿的浸出, 对混合菌进行了生物多样性分析, 并对温度、矿浆浓度、初始pH值和接种量等工艺因素进行了优化, 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研究矿浆浓度、初始pH值和接种量对混合菌浸出高砷金矿中As和Fe的影响。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结果发现, 混合菌主要为Sulfobacillus属和Leptospirillum属。正交实验结果表明, 浸出As的最佳条件为矿浆浓度10%, 初始pH=1.5, 接种量30%; 浸出Fe的最佳条件为矿浆浓度5%, 初始pH=1.5, 接种量10%。在最佳条件下浸出20 d, As和Fe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7.12%和96.59%。
  • 郭永楠, 薛生晖, 黎红兵, 邹廷信
    矿冶工程. 2013, 33(2): 97-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含铁的中低品位锰矿石进行了实验室静态及回转窑动态连续试验, 采用还原焙烧-酸浸工艺有效回收金属锰。在回转窑温度750 ℃, 转速2.2 r/min时, 配入10%还原剂进行焙烧; 取焙烧矿280 g, 当浓硫酸用量95 mL, 液固比6∶1, 浸出时间40 min, 搅拌速度300 r/min时, 可获得Mn回收率大于90%的良好指标。进行了除铁探索试验, 可有效降低浸出液中铁含量。该研究为利用回转窑回收中低品位锰矿资源提供了新思路。
  • 杨永斌, 张鑫, 李骞, 姜涛, 白国华
    矿冶工程. 2013, 33(2): 101-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锌氨配离子溶液一步法制备碱式碳酸锌晶体的结晶行为。以锌氨配离子溶液中[Zn2+]T的迁移轨迹为基础, 研究不同工艺参数条件对制备碱式碳酸锌结晶率与晶体粒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蒸氨开始10~50 min为前驱体碱式碳酸锌晶核形成期, 反应温度越高结晶速率越快, 体系中氨的含量越高晶核粒径越小。结晶50 min后, 为晶核生长期, 前驱体晶体粒径快速增大, 温度越高晶体生长速率越快。在80 ℃、搅拌速度400 r/min、Zn2+浓度2.6 mol/L的条件下, 蒸氨50 min制得碱式碳酸锌晶核平均粒径为180 nm。此外, 采用匀速滴加碳酸氢铵溶液能减缓碱式碳酸锌晶体生长速率, 晶核平均粒径小于120 nm。
  • 吴展, 李伟, 陈志华, 宁瑞
    矿冶工程. 2013, 33(2): 105-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萃取剂AD100从粗硫酸镍溶液中萃取回收金属铜, 考察了初始pH值、相比(A∶O)、萃取剂体积浓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铜回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在最优的条件下, 即: 初始pH值为2.0, 相比A∶O=3∶1, 萃取剂体积浓度为25%, 萃取时间5 min, 常温下一级萃取即可回收其中94%以上的铜, 铁、镍的萃取率分别低于0.05%和0.01%。对负载有机相进行反萃, 结果显示, 采用2 mol/L的硫酸在相比为1∶1的条件下一级反萃可回收95%的铜。
  • 材料
  • 王平, 熊翔, 闵小兵, 谢路, 王跃明, 朱元昌
    矿冶工程. 2013, 33(2): 108-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了MoSi2 结构材料, 研究了热等静压对MoSi2 构件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喷涂成形件主要由MoSi2、Mo5Si3、Mo3Si和Mo组成, 呈典型的层状结构特征, 内部孔隙和裂纹较多。粉末部分氧化造成硅元素挥发, 导致材料出现贫硅现象, 使成形件内部存在富钼相。热等静压处理后, MoSi2构件内部孔隙、缝隙减小, 致密化效果明显。经1 600 ℃处理后, MoSi2构件的密度达到6.29 g/cm3, 较处理前提高了5.0%; 同时其显微硬度也有一定升高。
  • 胡传跃, 郭军, 文瑾
    矿冶工程. 2013, 33(2): 112-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湿化学方法, 结合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NixMn1-xSiO4(x=0.4, 0.5, 0.6, 0.7), 以蔗糖为碳源对Li2NixMn1-xSiO4材料进行表面包覆。运用XRD、SEM、循环伏安测试和充放电循环等方法表征了Li2NixMn1-xSiO4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XRD结果表明, Li2NixMn1-xSiO4/C固溶体属于Pmn21空间群结构。制备的Li2Ni0.4Mn0.6SiO4/C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首次循环的充放电容量分别为219.9, 132.4 mAh/g, 循环20次后的可逆容量为72 mAh/g。
  • 余成, 尹登峰
    矿冶工程. 2013, 33(2): 116-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断裂性能测试、扫描电镜(SEM)断口分析、透射电镜(TEM)观察等手段研究了微量元素Ce对Al-Li-Cu-Mg-Ag-Zr合金强化和断裂机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添加微量元素Ce并不改变合金主要强化析出相(T1、θ')的种类, 但是能够促进T1相细小均匀弥散分布, 提高合金强度以及断裂韧性。随着Ce含量的增加, T1相析出密度越大, 分布越均匀, 强化效果越好。添加0.3%Ce的合金强度明显高于添加0.15%Ce的合金, 添加Ce的合金断裂韧性明显高于不加Ce的合金, 并且Ce能够使合金组织分层薄化,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合金的断裂行为方式, 减少了沿晶断裂的趋势。断裂韧性断口扫描分析表明, 合金的断裂方式随Ce含量的增加逐渐由沿晶脆性断裂转变为穿晶-沿晶分层断裂方式。
  • 徐金玲
    矿冶工程. 2013, 33(2): 120-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3.02.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仪器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相结合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δNi1-x-yCoxMnyO2中元素成分, 分别采用高浓度差示光度法、重量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样品中镍、钴、锰含量。通过优化实验条件, 该测定方法的回收率为97.61%~101.0%, 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0.49%, 具有很高准确度和精密度, 适用于规模化生产中的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