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08-25
  

  • 全选
    |
    采矿
  • 石熊, 张家生, 彭状, 王嵩, 宋良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大型三轴仪与大型直剪仪, 对粗粒土、加筋土强度变形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直剪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竖向荷载下粗粒土和加筋粗粒土剪切的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类似, 应力应变曲线均出现应变软化现象, 但软化特性变化不大; 加筋土法向位移-剪切位移变化曲线表现为法向应力越低, 剪胀现象越明显; 粗粒土加筋后的内聚力增加, 但是内摩擦角却降低。三轴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围压条件下粗粒土和加筋土主应力差与轴向应变关系曲线表现为应变硬化型, 围压越大, 主应力差与轴向应变关系曲线越陡, 应变硬化特性越明显, 最大主应力差越大; 围压越低, 剪胀作用越明显, 越容易由剪缩发展到剪胀, 反之围压越高, 则剪缩作用越明显; 当轴向应变较小时, 加筋效果不明显, 随着轴向应变的逐渐增大, 加筋效果逐渐发挥。加筋土的内聚力明显大于粗粒土, 而内摩擦角基本上相等; 利用三轴试验结果对邓肯-张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表明邓肯-张模型能合理地确定粗粒土与加筋土的强度以及切线弹性模量, 但难以描述和确定粗粒土的变形特性和切线泊松比, 且不能反映粗粒土的剪胀性。
  • 赵康, 赵奎
    矿冶工程. 2014, 34(4): 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 研究了动态开采过程中金属矿山采空区覆岩在拉应力、垂直应力作用下的位移及变形破坏特征。研究发现拉应力对覆岩造成的破坏较其它应力显著, 是覆岩垮落的主导因素。分析覆岩内部垂直应力发现: 开采初期覆岩内部压应力显著, 随着开采进行, 在采空区的正上方, 压应力逐渐向拉应力过渡; 垂直应力呈“凹”形分布在采空区两端部, 其形状和应力值随采空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工作面的推进, 覆岩下沉范围和下沉量均逐渐增大; 下沉曲线的最大下沉点, 向工作面推进方向逐渐移动; 下沉曲线的光滑程度体现了监测点在覆岩所属区域是弹性区、塑性区还是垮落区。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围岩支护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王泽伟, 彭康, 徐欣, 尚雪义
    矿冶工程. 2014, 34(4): 1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顶底柱安全回采, 提高矿石利用率, 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不同参数下的胶结充填体下顶底柱进路开采进行了优选。分析了巷道开挖高度1.8 m、顶板充填体厚度为2.0 m和2.5 m两种情况下, 巷道宽度从1.8 m到3.0 m各个结构参数的力学特点, 利用最大主应力准则和塑性区贯通准则分别判断了巷道的合理宽度。结果显示, 应用最大主应力准则时, 顶板充填体厚度为2.0 m和2.5 m对应的合理的巷道宽度分别为2.2 m和2.2 m, 应用塑性区贯通准则时, 合理的巷道宽度分别为2.2 m和2.4 m。另外, 对有限元的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最大沉降与巷道宽度的二次函数关系, 以及合理宽度、充填体抗拉强度和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 可直接指导实际设计与施工。
  • 刘志祥, 郭虎强, 兰明
    矿冶工程. 2014, 34(4): 16-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合理地判别金属矿采空区的危险性, 引入主成分分析法(PCA)及支持向量机(SVM), 建立了PCA-SVM判别模型。搜集国内金属矿40组采空区失稳资料, 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采空区失稳因素进行降维处理, 消除各因素之间的冗余, 获取样本集主要信息。然后利用支持向量机对保留的主成分数据进行建模, 并引入遗传算法对SVM模型参数进行优化, 改善SVM模型的判别效果。对判别模型进行训练及检验, 结果表明, 该模型对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的判别精度分别达到100%及90%。最后将该模型运用于工程实际中, 其判别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表明该模型在工程实际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芦志刚, 高文蛟
    矿冶工程. 2014, 34(4): 20-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煤矿大断面岩石巷道的掘进速度, 从液压钻车和挖掘式装载机与桥式转载皮带输送机设备配套入手, 提出了更适合大断面、掏槽效率高、适应性强的准直眼强力掏槽新方法, 并应用该掏槽方法与全断面一次爆破技术, 对常村煤矿大断面岩石巷道爆破参数进行了优化, 实现了全断面一次爆破的安全、快速掘进, 大幅度降低了掘进单位巷道的炮眼长度和爆破材料消耗, 节约了工程成本, 提高了炮眼利用率和爆破质量, 使掘进成巷速度比原来提高了50%以上。
  • 倪彬, 王少宾, 刘晓明
    矿冶工程. 2014, 34(4): 25-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hase2数值模拟软件, 分别对3种开采方案的围岩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型。研究发现, 在只保留保安矿柱的情况下难以保证矿山350、300 m中段回采后空区塌陷不影响到地表, 因此为保证矿山生产安全, 应在350 m中段中间位置留设宽度大于20 m的保安矿柱, 在350 m中段回采完毕后, 矿山应及时对其进行胶结充填处理, 300 m中段采用充填采矿法回采。
  • 郝熠熠, 李方政, 周立
    矿冶工程. 2014, 34(4): 30-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解决朔南矿区软岩箕斗装载硐室修复技术难度大的难题, 以麻家梁煤矿箕斗装载硐室修复工程为背景, 通过分析硐室破坏的原因, 提出了硐室合理的修复方案, 并基于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获取岩体力学参数,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硐室的修复方案进行分析, 同时介绍了修复技术的施工工艺。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 矿用锚索受力为76.9~131.7 kN, 周边位移为-1~1 mm, 均趋于稳定。该硐室修复方案提高了围岩与加固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 有效地控制了软岩箕斗装载硐室围岩的变形。
  • 张伟杰, 兰思栋
    矿冶工程. 2014, 34(4): 34-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高地应力巷道开挖前后应力场状态变化进行了分析, 求出了弹塑性区交界处的应力分布状态, 发现开挖扰动引起的应力重分布是高地应力巷道破坏的主要原因。运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FLAC3D分析了开挖顺序、巷道位置及巷道尺寸对卸压效果的影响, 通过模拟发现卸压效果主要与两巷道之间的距离及卸压巷道的尺寸有关, 且当卸压巷道直径为2~3 m, 两巷道距离5~12 m时, 巷道的卸压效果较好。
  • 选矿
  • 程琍琍, 郑春到, 李啊林, 孙体昌, 张子文
    矿冶工程. 2014, 34(4): 39-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循环伏安、Tafel法及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新型硫脲类捕收剂CPTU在黄铜矿及黄铁矿表面吸附的电化学行为及机理。试验结果表明, 当pH值低于9.18时, 黄铜矿电极从0 V左右开始氧化, 出现了一个新的氧化峰, CPTU在黄铜矿表面电化学吸附形成疏水性产物Cu(CPTU)和单质S; 随着pH值增大, 氧化峰电流减小, 疏水性增强并产生钝化; 当pH值高于11.0时, 黄铜矿自身的氧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于黄铁矿而言, 在整个pH范围内, 捕收剂CPTU的加入并未改变循环伏安曲线的形状。并且, 碱性条件下黄铁矿腐蚀反应产物更容易在矿物表面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阻碍了CPTU在其表面电化学反应的进行, 证明CPTU对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捕收有选择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CPTU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 而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 郑伦, 孙伟
    矿冶工程. 2014, 34(4): 43-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某铅锌矿选矿废水的基本情况。通过测定各选矿废水的COD及TOC, 分析了选矿废水成分与COD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选矿废水的COD, 宜对选矿药剂进行筛选, 尽量选择对COD贡献小以及易降解的选矿药剂。
  • 刘兴华, 廖振鸿, 严小虎, 陈雯
    矿冶工程. 2014, 34(4): 47-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细粒低品位铁矿石中磁铁矿与磁黄铁矿紧密共生, 为了在回收磁铁矿的同时, 综合回收伴生的磁黄铁矿资源, 针对矿石性质特点, 采用阶段磨矿-阶段弱磁选-一段磁选精矿浮选脱硫-二段磁选精矿反浮选提铁-反浮选尾矿再磨再选工艺流程, 使用磁黄铁矿高效活化剂CS和铁矿反浮选新型阳离子捕收剂YA, 获得了TFe品位70.05%、S含量0.16%、TFe回收率73.17%的高品位铁精矿和S品位25.86%、TFe含量50.10%、S回收率53.43%的硫精矿, 有效实现了磁铁矿与磁黄铁矿的综合回收。
  • 代淑娟, 于连涛, 张孟
    矿冶工程. 2014, 34(4): 52-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吉美地区菱镁矿进行了浮选提纯实验研究, 采用一粗三精单一反浮选流程, 以盐酸、六偏磷酸钠为调整剂, LKD为捕收剂, 可获得MgO品位为97.24%、SiO2含量0.28%的菱镁矿产品。
  • 张晶, 简胜, 王少东, 乔吉波, 吕晋芳
    矿冶工程. 2014, 34(4): 55-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优先浮选碳-铅硫混选分离-锌硫混选分离的浮选工艺流程对云南某含碳铅锌矿进行了试验研究, 成功获得了铅精矿、锌精矿, 并有效回收了硫。铅精矿中铅品位47.72%、锌品位4.25%、铅回收率48.05%、锌回收率0.38%, 锌精矿中锌品位50.27%、铅品位0.72%、锌回收率94.21%、铅回收率15.13%。铅、锌在碳产品中损失不大。
  • 余广学, 李荣改, 宋翔宇
    矿冶工程. 2014, 34(4): 59-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地银铜铅多金属硫化矿易浮难分离、嵌布粒度不均匀的特点, 采用优先选铜-铜浮选尾矿选铅的工艺流程, 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指标: 铜精矿中铜和银品位分别为22.5%和55 253 g/t, 回收率分别为63.75%和67.58%; 铅精矿中铅和银品位分别为62.05%和5 045 g/t, 回收率分别为80.46%和18.24%。
  • 刘春龙
    矿冶工程. 2014, 34(4): 63-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铜冶炼炉渣经选矿后的铜尾矿品位较高的问题, 开展了炉渣选矿试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 对现场的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进行优化, 获得了较好的生产技术指标。当炉渣含Cu 2.90%时, 获得的铜精矿含Cu 26.20%, Cu回收率为92.26%, 铜尾矿铜品位为0.25%, 降低了铜在尾矿中的损失。
  • 冶金
  • 刘志强, 朱薇, 郭秋松
    矿冶工程. 2014, 34(4): 67-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气相氯化法从钨粗精矿中挥发多金属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稀盐酸可以适当地提高钨品位, 并可以除去40%的钙; 钨粗精矿经过盐酸预处理后, 主要元素的氯化挥发率高于未处理精矿。最佳氯化工艺条件为: 温度700 ℃, 保温时间1 h, 活性碳用量为原矿的20%, 在此条件下还原氯化, 钨的氯化挥发率大于99%, 钼、锡的氯化挥发率大于97%; 同时, 铁、铝挥发率也较高, 导致氯化物中的铁、铝含量较高; 氯化残留矿样为熔融的盐状, 结块严重。
  • 郭瑞, 王靖坤, 王治钧, 马光, 李进
    矿冶工程. 2014, 34(4): 70-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镍基废旧高温合金酸浸液中含有Cr、Al、Fe等杂质元素, 采用“水解沉淀初步除杂-萃取深度除杂” 法处理此浸出液。水解初步除杂过程中, 水解温度为80 ℃, 氧化剂用量系数为30, NaOH浓度为10%, 水解终点pH=4.5, 机械搅拌速率为300 r/min, Cr、Al、Fe的除杂率分别为97.8%、98.6%和99%; 萃取深度除杂过程中采用常温下10级逆流萃取, P204的浓度为15%, 正丁醇加入量为5%, 萃取相比O/A=1/2, 萃取初始pH=1.0, 萃取时间2 min时, Cr、Al、Fe除杂率分别为93.8%、90%和92.0%。该工艺有效实现了杂质Cr、Al、Fe与Ni、Co的分离, 除杂后液可直接进行镍钴分离, 回收镍、钴。
  • 杨利姣, 钟夏平, 高军, 郎耀秀, 陈南春, 刘长淼, 吴照洋, 王振峰
    矿冶工程. 2014, 34(4): 75-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高铟氧粉酸浸渣的成分和物相特征, 发现其主要物相为Cu2FeS2、ZnSO4、ZnS和PbSO4, 由于成分复杂, 单一方法无法有效回收铜、锌、铅, 因此设计了硫酸-氯盐二段浸出法, 分别提取酸浸渣中铜、锌和铅。一段浸出采用硫酸浸出, 在始酸浓度60 g/L, 液固比5∶1, 氧化剂高锰酸钾用量4%, 浸出温度60 ℃条件下, 浸出2 h, 铜和锌浸出率分别达到84.29%和92.02%; 二段浸出采用氯盐浸出, 在NaCl浓度300 g/L, 液固比10∶1, pH=1.5~2.0, 浸出温度90 ℃条件下, 浸出60 min, 铅浸出率达到91.14%。该法对铜、锌和铅都有很好的浸出效果。
  • 李二平, 邱亚群, 向仁军, 成应向
    矿冶工程. 2014, 34(4): 79-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炉炉料要求所用球团矿砷含量低于0.08%, 郴州三十六湾河道尾砂制酸硫酸渣砷含量为2.08%。本文在分析砷及含砷矿物的理化性质和研究矿物学特征的基础上, 采用球团预氧化-弱还原工艺, 开展铁精矿中砷的脱除研究。结果表明, 在还原时间80 min, 还原温度1 150 ℃条件下, 球团矿中砷的含量降低到0.101%, 接近高炉生产要求。
  • 李中, 王清良, 李乾, 胡鄂明, 熊骁, 肖吉昌, 成泉辉
    矿冶工程. 2014, 34(4): 83-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用洗涤法、氯化钡沉淀法、氢氧化钠水解再沉淀法去除氢氧化铍中硫酸根, 结果表明: 采用洗涤法去除硫酸根的效果最差, 硫酸根去除率仅为50%; 氯化钡沉淀法去除硫酸根的效果较明显, 能将氢氧化铍中硫酸根含量降至0.3%以下, 但氯化钡沉淀法成本较高、可能带来二次污染; 氢氧化钠水解后再沉淀法能将氢氧化铍中的硫酸根含量从6.77%降到0.020%以下, 硫酸根去除率达99.7%, 此法具有相对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为核纯级氢氧化铍的制备提供了依据。
  • 石艳, 黄亚纯, 曾维友, 刘志强
    矿冶工程. 2014, 34(4): 87-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转炉炼钢的自动化水平, 采用副枪和炉气分析系统的过程动态控制技术, 建立了适用于转炉半钢炼钢的终点动态控制模型。根据初始条件和终点目标, 用静态模型制定吹炼方案, 连续检测吹炼过程中的炉气成分; 全程在线预报熔池C、Si、Mn、 P、S含量及熔池温度; 接近吹炼终点时, 用副枪测温, 进行动态校正, 确定吹炼终点。工程应用证明, 基于本模型的计算机系统实现了转炉炼钢全过程的生产指导、生产控制和生产实绩收集, 并可对生产作业进行工艺优化。
  • 刘贵扬, 沈慧庭, 王强
    矿冶工程. 2014, 34(4): 92-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玉米秆、木薯淀粉、甘蔗渣和废糖蜜4种有机还原剂对某电解锰阳极泥进行了还原浸出试验研究, 并对有机还原剂浸出锰阳极泥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在获得相同锰浸出率条件下, 还原剂用量排序如下: 淀粉<玉米秆<废糖蜜<甘蔗渣(水解)。玉米秆用量虽比淀粉大, 但其来源广价格低, 在适宜水解和浸出条件下, 阳极泥锰浸出率可达97.01%。浸出液经除杂后, 净化液锰含量达40.96 g/L, 锰回收率92.29%。净化液经碳化结晶可制得碳酸锰产品, 产品达到行业标准, 锰回收率92.10%。浸出渣经浸出除杂处理, 铅品位可提高到60.79%, 达到三级铅精矿要求, 铅回收率为82.52%。
  • 刘大方, 高峰, 张邦琪, 沈强华
    矿冶工程. 2014, 34(4): 99-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转炉渣还原贫化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详细解决方案, 并结合现有的60 t转炉改造进行了渣还原贫化动力学条件优化和热平衡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系统工程解决方案, 针对渣还原工艺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描述, 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主要参数如下: 喷枪直径30 mm、喷枪角度14°、还原剂喷吹速率30 kg/min、保温期柴油油量135 L/h、还原期柴油油量500 L/h, 方案付诸实施并获得Fe3O4还原效率为62.9%、炉渣含铜平均降幅为63.5%的工业试验结果。
  • 邬建辉, 刘刚, 王刚, 张文宏, 苏涛, 魏涛
    矿冶工程. 2014, 34(4): 104-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公司复杂碲铜物料为原料, 采用双氧水氧化浸出-草酸沉铜-还原碲工艺回收复杂碲铜物料中的碲。研究了浸出温度、H2SO4浓度、双氧水加入量、液固比、浸出时间对碲浸出效果的影响, 草酸钠过量系数和反应温度对沉铜效果的影响以及亚硫酸钠用量对还原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H2SO4浓度110 g/L、双氧水加入量为理论量的1.2倍、液固比6∶1、浸出温度80~85 ℃、浸出时间4 h时, 碲、铜浸出率均在99%以上; 在草酸钠为理论量的1.2倍、反应温度65~75 ℃时, 沉铜率达99.6%; 在亚硫酸钠用量为理论量的1.6倍时, 碲的还原率达99.6%。碲以碲粉的形式回收, 铜以草酸铜的形式回收, 碲、铜回收率分别为98.5%和98%。
  • 李景峰
    矿冶工程. 2014, 34(4): 108-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叙述了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厂奥斯麦特炉铜水套挂渣操作技术, 介绍了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总结了铜水套挂渣操作的宝贵经验。
  • 材料
  • 黄群, 陈腾飞, 刘磊, 马艺林, 何平鸽
    矿冶工程. 2014, 34(4): 111-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天然气为碳源, 氢气为载气, 采用等温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对预制体初始密度为0.5 g/cm3 (纤维体积分数为28%)的针刺整体毡进行致密化, 在70 h内制备出表观密度为1.76 g/cm3的炭/炭复合材料。采用压汞法对复合材料的开孔孔径分布进行了分析, 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基体的微观组织, 分析了三点抗弯试样的断口形貌。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中的开孔以小于40 μm的微孔为主, 基体热解炭几乎全部由粗糙层热解炭组成, 仅在化学气相渗透的初始阶段在炭纤维的表面形成了很薄的一层各向同性热解炭, 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达到210 MPa。
  • 赵新秋, 杨鹤, 杨景明, 吕金
    矿冶工程. 2014, 34(4): 115-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重庆某铝加工厂双机架铝带热连轧机机架间张力波动问题, 分析了影响张力波动的原因。为提高张力系统的控制精度, 对传统PID控制器进行了算法改进, 采用无模型自适应算法进行控制器设计, 并加入灰色预测模型, 通过超前预测来补偿系统延时及参数时变, 形成新的控制律作用在被控对象上。仿真结果显示, 基于灰色预测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在跟踪性、适应性、克服大时滞能力方面与传统的PID控制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
  • 何敏, 习小明, 周友元
    矿冶工程. 2014, 34(4): 119-1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氧化锰还原法制备了锰酸锂前驱体, 将前驱体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 制得尖晶石型锰酸锂。利用AAS、滴定法、XRD、SEM表征样品的元素含量、晶体结构、形貌和粒径, 并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锰酸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二氧化锰还原法合成出了具有一定尖晶石结构的锰酸锂前驱体。当热处理温度为800 ℃时, 锰酸锂的导电性最佳, 0.2C放电容量为132.7 mAh/g, 0.5C放电容量为123.9 mAh/g, 循环10次后, 容量衰减5.97%。
  • 徐浩浩, 许晓嫦, 张永
    矿冶工程. 2014, 34(4): 122-1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4.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部分轮辐用热轧双相钢在模拟服役过程中多处发生开裂的问题,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相关实验手段, 对失效部位及原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 造成轮辐用热轧双相钢疲劳失效的主要原因是: ① 样品心部马氏体粒子尺寸较大, 数目较少, 呈块状, 宽度介于2~10 μm, 长度介于5~15 μm, 5 μm以内的马氏体第二相粒子较少, 不能为位错移动提供足够的有效障碍, 导致开裂。② 样品中存在一定量大尺寸夹杂物, 复合Al2O3类夹杂物沿轧制方向排成一排, 单个夹杂物尺寸介于3~30 μm之间。③ 板材中存在轻微的混晶现象, 最大的晶粒尺寸为20 μm, 最小的晶粒尺寸只有2 μm, 由于服役过程中变形不协调而引起晶间应力集中加剧, 使得粗晶粒提早产生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