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10-25
  

  • 全选
    |
    采矿
  • 李启月, 郎秀权
    矿冶工程. 2014, 34(5):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型数值分析软件FLAC3D、ANSYS进行了对比, 发现ANSYS在对不规则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方面优于FLAC3D, 并针对FLAC3D、ANSYS在建立不规则复杂模型时存在耗时耗力等问题, 提出了基于SURPAC的ANSYS复杂模型的构建方法 采用JAVA语言编写了SURPAC-ANSYS接口程序, 将SURPAC模型的点线面数据转换成ANSYS识别的数据格式, 从而实现SURPAC模型到ANSYS模型的构建。最后, 通过新城金矿V#矿体的工程实例, 解决了SURPAC模型到ANSYS的转换以及模型难重构等问题。结果表明 此构建方法可行且高效。
  • 陈宇翔, 阳宁, 金星
    矿冶工程. 2014, 34(5): 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深海扬矿系统动力学特征, 开展了扬矿系统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基于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提出了深海扬矿管道柔性多体建模方法。对经典的梁受迫振动问题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并与解析解进行了对比, 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针对实验室模拟系统建立了深海扬矿系统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研究, 结果表明管道形态、应力等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本研究可为深海扬矿系统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 史俊伟, 陈绍杰, 张新国, 孙玉峰, 陈章良
    矿冶工程. 2014, 34(5): 10-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膏体充填体在煤矿采空区特殊环境下(高温、高湿、高应力、高密闭)所表现出的力学特性, 运用现场取芯、室内试验等方法开展了矸石膏体充填体力学性能研究, 揭示了充填膏体力学特性(抗拉强度、单轴压缩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各力学参数与时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 采空区特定的环境条件有助于充填体内部各化学物质的充分反应, 使充填体胶凝性增强, 且充填膏体在承载时抗变形能力强, 能够很好控制地表沉陷。
  • 程峰, 王星华, 莫时雄
    矿冶工程. 2014, 34(5): 14-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围压条件下, 对5种重金属含量不同的污染土试样进行了三轴试验、压缩试验和直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污染土的强度随着重金属元素含量增加显著降低, 围压增大对重金属含量低的污染土的强度的影响不显著, 质量比小于3%时, 峰值强度降低10%~15%, 质量比大于5%时, 峰值强度降低40%~50%。直剪试验结果表明 质量比小于3%的污染土抗剪强度-垂直压力曲线基本平行, 垂直压力与抗剪强度成正比, 抗剪强度降低幅度为5%~10%;质量比大于5%的污染土抗剪强度-垂直压力曲线表现为不规则, 抗剪强度降低45%~55%左右。压缩试验结果表明, 污染土与一般土的压缩量差别较大, 质量比超过5%以上时对压缩性的影响尤为显著。根据Mastsuoka-Nakai准则与三轴试验结果建立了污染土的本构关系, 经验证该模型在描述污染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方面更符合实际。
  • 杨彪, 罗周全, 熊立新, 谢承煜
    矿冶工程. 2014, 34(5): 19-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矿业软件Surpac建立了凡口铅锌矿的地表、地层、断层、矿体和巷道的三维模型, 并将所建模型复合形成了矿山DTM格式三维模型。通过格式数据接口转化为VRML所支持的WRL格式三维模型后, 运用HTML语言编程实现网页中嵌入WRL场景文件, 实现了基于网页的矿山三维模型浏览与交互, 突破了矿山三维模型只能在专业软件中浏览的限制, 对推广虚拟现实技术和指导矿山的资源评估、开采设计、运营调度以及灾害控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 吴吉民
    矿冶工程. 2014, 34(5): 23-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关虎冲隧道围岩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 针对关虎冲隧道典型断面的周边收敛、拱顶沉降和仰拱隆起等监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了判断。隧道监控结果表明, 关虎冲隧道在施工过程中, 各断面的周边收敛及拱顶沉降都是前期变化较快, 后期变化缓慢, 围岩变形基本稳定。分析方法对类似隧道工程的监控量测信息的合理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 蒋复量, 李向阳, 钟永明, 李国辉, 盛宇
    矿冶工程. 2014, 34(5): 26-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 采用粗糙集对矿岩可爆性数据进行了数据级融合, 除去冗余属性, 然后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特征级融合, 从而建立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矿岩可爆性评价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离散归一化处理, 应用粗糙集对决定矿岩可爆性指数的6个因素进行了属性约简, 剔除了平均合格率, 而保留了漏斗体积、大块率、小块率、岩体声波速度和波阻抗等5个因素, 并对约简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分别建立了矿岩可爆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粗糙集-BP神经网络模型, 前者对矿岩可爆性指数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偏差为8.33%, 而后者为6.75%。利用建立的粗糙集-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某矿山井下采场的矿岩可爆性指数为78.43, 计算出采场的炸药单耗为0.65 kg/m3, 而现场试验值为0.67 kg/m3, 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 安文杰
    矿冶工程. 2014, 34(5): 3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龙首矿生产任务大幅度提升, 重点从解决采掘失调的矛盾入手, 针对矿体规模, 进行科技攻关与研究, 提出了双中段连续回采方案, 并应用到矿山基建中, 可供采矿技术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与参考。
  • 选矿
  • 卓晓军, 唐雪峰, 王祥
    矿冶工程. 2014, 34(5): 34-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铁矿选厂尾矿中镜铁矿粗细嵌布不均的特点, 采用重选-磁选-浮选和重选-磁选-重选工艺流程分别进行选别, 分别获得了铁精矿产率22.26%、铁品位65.86%、铁回收率71.76%与铁精矿产率20.44%、铁品位66.13%、铁回收率66.16%的良好试验指标。研究成果不仅为该尾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而且对同类二次资源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陈毅琳, 李明, 唐晓玲, 杨银
    矿冶工程. 2014, 34(5): 39-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酒钢难过滤铁精矿脱水难题, 经过小型试验、半工业试验, 采用加压过滤机用于难过滤铁精矿脱水取得了成功, 铁精矿水分12.66%, 利用系数0.841 t/(m2·h)。
  • 卢冀伟, 王乃玲, 印万忠
    矿冶工程. 2014, 34(5): 4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NM-3为分散剂, 针对东鞍山含碳酸盐中矿进行了分散浮选试验研究, 确定了最佳分散浮选的工艺条件, 即控制pH值为12.0, 分散剂NM-3用量为200 g/t, 抑制剂淀粉用量为1 400 g/t, 活化剂氧化钙用量为400 g/t和捕收剂KS-Ⅲ用量为800 g/t, 经一粗一精分散浮选闭路试验获得了铁精矿品位为62.32%、回收率为42.57%的良好指标。分散浮选不仅流程简单, 而且获得了良好的指标, 为利用含碳酸盐中矿奠定了技术工艺基础。
  • 刘青, 何亚群, 李红, 朱向楠, 葛林瀚
    矿冶工程. 2014, 34(5): 46-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油酸钠、硬脂酸钠和现场混合药剂FH三种捕收剂单独及混合作用于钛铁矿纯矿物、人工混合矿的浮选行为。探究了混合捕收剂对六安钛铁尾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油酸钠与硬脂酸钠混合以及油酸钠与FH混合后浮选效果增强, 产生正协同作用, 药剂的最佳混合比例分别为7∶3和5∶5。当钛铁矿矿浆浓度为40%, FH油酸钠混合药剂用量为750 g/t, 硫酸用量为1 250 g/t 时, 钛铁矿回收率和品位分别为67.14%和32.60%, 相比单独使用两种捕收剂, 回收率分别提高了16.89%和8.97%, 品位分别提高了11.95%和6.02%。
  • 陈锦全, 龙涛, 胡明振, 卜显忠
    矿冶工程. 2014, 34(5): 50-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人工混合矿浮选实验和润湿接触角测试, 考察了闪锌矿与磁黄铁矿浮选分离的影响因素, 并研究了浮选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 磁黄铁矿影响闪锌矿的浮选并显著降低浮选锌精矿品位。捕收剂与抑制剂在两种矿物表面发生了竞争吸附 在闪锌矿表面, 丁基黄药的吸附能力要强于腐植酸钠;而在磁黄铁矿表面, 腐植酸钠的吸附能力要强于丁基黄药。研究结果表明, 适宜用量的捕收剂配合抑制剂可以较好地实现锌硫浮选分离。
  • 张志荣, 孙体昌, 胡天洋
    矿冶工程. 2014, 34(5): 54-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炉除尘灰为直接还原剂, 针对镜铁山式难选铁矿石进行了直接还原-磁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高炉除尘灰有较好的还原效果, 在配比为30%、焙烧温度为1 200 ℃、焙烧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 可以获得铁品位93.45%、铁总回收率为87.14%的还原铁粉。研究表明, 酒钢镜铁山矿直接还原制备还原铁粉是可行性的, 同时为高炉除尘灰的开发利用找到了一个新的途径。
  • 刘安平, 吴彩斌, 严刘学, 石贵明, 邹春林
    矿冶工程. 2014, 34(5): 58-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磨矿均匀性和降低磨矿过程成本, 梅山铁矿选矿厂在四系列进行了精确化磨矿工业试验。结果表明, 与应用前相比, 二段分级溢流产品中平均粒度加粗10%;合格粒级含量提高1.82个百分点, 提高幅度为2.35%;-10 μm粒级含量降低了1.05个百分点, 降低幅度为6.91%。磁选尾矿中-10 μm粒级含量下降15.56个百分点, 降低幅度25.52%;平均粒度加粗0.06 mm, 加粗幅度150%。同时磨机功耗下降1.68 kWh/t, 钢球单耗下降0.1 kg/t, 磨机噪音下降2~6 dB, 磨矿矿浆温度降低0.5~2 ℃, 一段磨磨机衬板使用寿命估计可延长6个月, 二段磨磨机衬板使用寿命可延长1年以上, 折合降低磨矿成本1.70元/t,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节能降耗效果。四系列研究成果已经在其他系列同类型磨矿作业中推广应用。
  • 倪章元, 顾帼华, 陈雄, 邱冠周
    矿冶工程. 2014, 34(5): 62-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动电位和红外光谱分析, 研究了ZL捕收剂作用下白钨矿、萤石和方解石的浮选行为及ZL捕收剂与含钙矿物的作用机理, 并在此基础上对湖南某钨矿进行了实际矿石浮选试验。实验结果表明 ZL捕收剂对方解石捕收能力较强, 白钨矿次之, 萤石较弱;当硅酸钠用量较高时, ZL捕收剂可在pH=11.0的碱性条件下实现白钨矿与萤石、方解石的有效分离, 而且采用该药剂制度, 原矿含WO3 0.36%的实际矿石经常温粗选可获得品位7.45%、回收率92.35%的钨粗精矿。动电位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ZL捕收剂化学吸附于白钨矿和方解石表面, 而物理吸附于萤石表面;硅酸钠的添加几乎不影响ZL捕收剂与白钨矿的作用, 却可以强烈抑制ZL对萤石和方解石的捕收作用。
  • 宋裕华, 李正要, 冯金敏
    矿冶工程. 2014, 34(5): 66-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方山口石煤钒矿, 通过一次粗选一次扫选一次精选闭路浮选脱碳试验, 在总钒损失5.82%的条件下, 可将石煤中V2O5品位由0.95%提高到1.09%, 脱碳后的石煤样品热值为239 kJ/kg, 远低于未脱碳前的石煤热值2 404 kJ/kg, 有利于后续工艺处理;同时获得的高品位碳精矿, 热值达到5 458 kJ/kg, 可作为燃料使用。
  • 徐其红, 鲁军, 孙忠梅, 何小民
    矿冶工程. 2014, 34(5): 70-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场工艺流程试验的基础上, 对某铜冶炼渣选矿工艺流程和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在粗磨细度-0.045 mm粒级占75%、丁基黄药为捕收剂、Na2S为活化剂、中矿不再磨条件下, 闭路流程试验获得的铜精矿品位为34.47%, 回收率为92.61%。相比于现场工艺流程, 可简化工艺流程,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浮选指标, 增加总效益。
  • 冶金
  • 朱德庆, 李静华, 杜永强, 潘建, 李晓波
    矿冶工程. 2014, 34(5): 74-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熔剂与添加剂对国内某高磷鲕状赤铁矿高温快速还原中脱磷效果的影响, 采用内配碳球团还原-磁选工艺, 研究了二元碱度和添加剂对还原过程挥发脱磷及磁选指标的影响, 并对其脱磷行为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 提高碱度后, 球团在还原焙烧过程中形成大量正硅酸钙, 部分磷以磷酸根的形式存在于正硅酸钙晶格中, 通过磁选脱除, 加入添加剂可以优先磷灰石与脉石反应, 抑制了部分磷灰石的还原;在还原温度1 350 ℃、还原时间10 min、C/Fe比为0.48、碱度2.4、Na2SO4用量15%, 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95%以上, 磁场强度0.1 T条件下, 可获得铁品位94.06%、磷含量0.25%、全流程铁回收率91.37%、脱磷率91.79%的铁精矿。
  • 范国锋, 彭丽玲, 王华, 洪维强
    矿冶工程. 2014, 34(5): 78-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粉煤为还原剂, 对惠民高磷铁矿进行了直接还原实验, 利用热重实验结果, 分析了整个过程的化学反应规律, 并考虑挥发份及固定碳的还原作用, 建立了高磷铁矿直接熔融还原反应过程模型 即褐铁矿脱结晶水-四级反应成核生长模型, 赤铁矿的预还原阶段四级反应模型与终还原阶段二级化学反应减速模型。该模型还指出, 由于温度的升高引起分子振荡激发, 增加反应通道, 提高了反应级数及扩散系数。
  • 赵昌明,宁志强, 李军丽, 翟玉春, 李胜利
    矿冶工程. 2014, 34(5): 84-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CaSiO3和CaO为原料, 采用固相法合成Ca2SiO4, 研究其在熔融NaOH中的熔出行为。通过正交实验, 优化Ca2SiO4在熔融NaOH中的熔出反应条件, 得出最佳实验条件为 反应温度600 ℃, 反应时间180 min, 碱矿比6∶1。在优化实验基础上, 考察了搅拌强度、反应温度、碱矿比对熔出过程的影响, 利用液-固多相收缩未反应核模型研究了体系的熔出过程动力学。结果表明 Ca2SiO4在熔融NaOH中的熔出过程受固体产物层扩散控制, 表观活化能为13.08 kJ/mol, 得出了450~600 ℃实验温度范围内熔出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 周秋生, 李龙腾, 彭志宏, 张永康, 李小斌, 刘桂华, 齐天贵
    矿冶工程. 2014, 34(5): 89-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高铝粉煤灰在碱溶液中的反应规律, 利用XRD和SEM等手段分析了山西某地高铝粉煤灰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的结构演变及行为。研究结果表明 高铝粉煤灰主要由莫来石、石英和玻璃态物质组成, 其元素分布弥散。在120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玻璃态物质能被较快分解, 而莫来石与石英溶解缓慢, 并生成铝酸钠与硅酸钠, 二者进一步生成钠硅渣。180 ℃下添加石灰时,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不低于30 g/L时才能有效分解莫来石与石英, 形成铝雪硅钙石和铝酸钠。
  • 于春晓, 孙体昌, 徐承焱, 高恩霞, 刘志国, 刘真真
    矿冶工程. 2014, 34(5): 9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印尼某海滨钛磁铁矿为原料, 煤泥作还原剂, 研究了煤泥种类及用量、添加剂用量和直接还原焙烧过程中的焙烧时间、焙烧温度等对铁产品TFe品位与回收率、TiO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煤泥可代替煤粉作还原剂;通过煤泥与添加剂的共同作用, 能够达到降低最终直接还原铁中钛含量的目的。在煤泥TJ用量18%、添加剂YSE用量8%、YHG用量3%, 1 250 ℃下焙烧60 min时, 得到的焙烧产物经过两段磨矿两段磁选, 最终铁产品中全铁品位达92.72%, 回收率达91.93%, TiO2含量降至0.72%。
  • 刘三平,王海北, 张磊, 邹小平
    矿冶工程. 2014, 34(5): 97-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红土镍矿堆浸搅拌浸出工艺进行了中试研究, 红土镍矿经洗矿分级后, +0.25 mm粗粒级矿石进行堆浸, -0.25 mm细粒级矿石常压搅拌浸出。结果表明 在堆高4 m, 酸耗700 kg/t, 浸出时间142 d的柱浸条件下, Ni累计浸出率约80%;在酸耗850 kg/t, 浸出时间3.5 h, 浸出温度90~95 ℃, 矿浆浓度26%的搅拌浸出条件下, Ni浸出率可以达到85%以上。
  • 褚亦功, 赵洪冬, 刘新刚, 朱仁峰, 顾帼华
    矿冶工程. 2014, 34(5): 100-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疆滴水低品位氧化铜矿为研究对象, 在(NH4)2SO4-NH3浸出体系中分别考察了磨矿细度、浸出时间、总氨浓度、氧化剂用量、NH4+∶NH3比率等因素对铜浸出率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 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86%, 反应温度25 ℃, 搅拌转速200 r/min, 一段浸出液固比2∶1, 过硫酸铵0.15 mol/L, 氨水浓度3 mol/L, 硫酸铵浓度1.5 mol/L, 搅拌浸出1.5 h, 静置0.5 h;二段过硫酸铵、氨水和硫酸铵添加用量减半, 继续搅拌浸出1.5 h, 静置0.5 h;三段浸出药剂用量与二段浸出相同, 搅拌浸出2 h, 静置4 h完毕。该条件下, 可获得铜浸出率大于86%的优良指标。
  • 林盛, 吴亮, 李晓鹏, 任秀玲, 刘岩
    矿冶工程. 2014, 34(5): 105-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在熔融碱中焙烧-水浸-碳酸化分解-浓缩结晶工艺从铝热法生产金属铬所得炉渣中回收氧化铝和铬酸钠, 探讨了铬渣粒度、碱渣比、焙烧时间以及温度等因素对铬和铝浸出率的影响。研究表明, 铬和铝的浸出率随碱渣比、焙烧时间以及焙烧温度增加而增加, 随铬渣粒度减少而增加。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确定焙烧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 焙烧温度 700 ℃, 焙烧时间 4 h, 粒度0.045 mm和碱矿比6∶1。所得铬盐(以重铬酸钠计)和氧化铝的纯度分别为88.5%和95.4%, 总回收率分别达到85.6%和96.4%, 钠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形式得到回收。
  • 刘忠胜, 邢飞, 段英楠
    矿冶工程. 2014, 34(5): 108-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吉林省某铜钴矿为原料, 经浮选得到混合精矿试料, 采用硫酸化焙烧-两段浸出工艺回收铜钴。重点探讨了焙烧助剂添加方式、用量、试料粒度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焙烧助剂采用6%硫酸钠, 以液体形式加入, 焙烧温度为610 ℃, 焙烧时间80 min, 一段室温水浸出, 浸出时间60 min, 二段10%硫酸浸出, 浸出温度80 ℃, 浸出时间60 min, 浸出固液比为1+4时, 钴浸出率86.42%, 铜浸出率98.26%, 镍浸出率60.01%。
  • 陈朴
    矿冶工程. 2014, 34(5): 113-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以粗锑白为原料, 用氧化碱性浸出、盐酸浸出、酸碱中和等三道工序制取焦锑酸钠的试验室试验和工业试验情况。以双氧水和氢氧化钠作粗锑白的浸出剂, 盐酸为碱浸渣的浸出剂, 氢氧化钠为中和剂, 脱砷率达到97.92%, 脱铅率达到95%以上, 锑回收率达到97.96%。该工艺流程短, 周期短, 添加剂品种少, 操作简单, 成本较低, 经济效益较好, 且实现了无三废排放。
  • 材料
  • 魏立新, 吕白, 李莹, 杨景明
    矿冶工程. 2014, 34(5): 118-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考虑现场和设备所受的约束条件, 以等负荷和克服打滑为目标函数, 建立了轧制规程多目标优化模型。为了提高算法性能, 对人工蜂群算法进行了改进。首先, 应用反向学习的策略初始化种群, 使得个体尽可能均匀分布在搜索空间。其次, 人工蜂群算法采用不同的选择机制, 提高收敛速度和寻优精度。最后, 用改进的算法对某五机架冷连轧机进行规程优化设计。结果表明, 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能有效避免早熟收敛, 全局优化能力和收敛速率都有显著提高。
  • 苏玉长, 刘斯东, 汤洪波, 母仕佳, 张翔宇
    矿冶工程. 2014, 34(5): 123-1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铟锭、SnCl4·5H2O、SbCl3和尿素为主要原料, 按In2O3∶SnO2∶Sb2O3的质量比为95∶5∶0、93∶5∶2、90∶5∶5制备前驱体, 使用水热法制备锑掺杂In(OH)3纳米粉末, 然后马弗炉中煅烧得到锑掺杂ITO。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差热(TGDSC)、红外光谱和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分析研究不同制备条件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是水热反应的决定性因素, 水热温度为160 ℃时制备的水热产物为立方纯相;尿素用量与阳离子浓度对水热结果的影响不明显;添加适量分散剂PVP可以减少团聚, 得到均匀分散的产物;锑的掺杂使ITO对红外线的阻隔波段有所变化。
  • 孙浩, 杨景明, 呼子宇, 车海军
    矿冶工程. 2014, 34(5): 128-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铝热连轧轧制规程多目标优化中综合目标函数权值难以确定的问题, 运用基于物理规划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并以萤火虫智能算法为基础, 选取等功率裕量、轧制总能耗、末机架板型良好及各机架打滑因子为目标函数, 进行优化计算。物理规划使设计者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完成目标函数的权值分配, 然后通过萤火虫智能算法对综合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计算。结果表明 不同的设计偏好能有效反映设计者的意愿, 从而产生偏向不同重点的轧制规程。
  • 刘峤, 肖来荣, 张宏领, 曾德露, 王彦红, 赵小军
    矿冶工程. 2014, 34(5): 134-1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4.05.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备了稀土La添加量分别为0、0.1%、0.2%、0.3%的2024铝合金, 通过X射线衍射、金相、扫描显微组织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 研究了La对2024铝合金铸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La的添加, 2024铝合金铸态组织逐渐细化, 当La添加量为0.2%时, 铸态晶粒尺寸达到80 μm;当继续提高La添加量时, 合金的铸态组织会逐渐粗化;La的添加在2024铝合金中生成了第二相, 并以化合物的形式在晶界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