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8-25
  

  • 全选
    |
    采矿
  • 周科平, 张雪, 雷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MDL VS150空区探测仪工作原理及点云数据空间拓扑关系的特点, 基于弦高比理论、最大夹角理论及周长比理论, 提出一种点云去噪及数据精简的点云数据完整预处理算法和实施流程, 并在广西某矿山的空区探测中开展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预处理方法在实现去除噪声点、降低点云数据总量的同时, 有效保留了采空区边界三维信息的完整性, 最终得到的精确空区三维模型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 是一种高效可靠的采空区点云数据预处理方法。
  • 蔡军, 何忠明, 林志元, 黄自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工程隧道为例, 基于FLAC3D软件对隧道爆破开挖引起的地表震动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 得出在隧道爆破开挖影响区一定范围内已开挖区域地表质点震动速度是未开挖区域地表质点震动速度的2~5倍, 且两者的衰减规律完全不一样。在距掌子面水平距离为5~25 m的范围内, 隧道爆破开挖存在明显的空洞效应, 若忽视爆破开挖空洞效应现象, 则不能确保施工过程中爆破震动的安全性。
  • 张小瑞, 赵国彦, 李地元, 孙智慧
    矿冶工程. 2015, 35(4): 9-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贵州开磷矿业总公司采用磷石膏和黄磷渣胶结充填采空区的可行性, 在实验室测试了磷石膏及黄磷渣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制备了不同浓度不同配比的充填料浆, 并测试其坍落度、泌水率和不同龄期的单轴抗压强度。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磷石膏膏体配比, 并采用Mathematica对强度数据进行拟合, 得出本次试验的最优结果为;磷石膏膏体充填料的最优质量比为黄磷渣∶磷石膏=1∶4, 添加CaO质量为5%, 磷石膏膏体质量浓度为67%~68%。在该配比条件下, 磷石膏膏体充填体28 d单轴抗压强度为2.15~3.42 MPa, 可满足矿山安全生产需求, 并显著降低料浆泌水率。
  • 肖厚藻, 刘晓明, 代碧波, 陈建宏, 罗文贵
    矿冶工程. 2015, 35(4): 12-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三维激光扫描原理的基础上, 对溶洞的激光探测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复杂溶洞激光扫描点云数据, 研究了点云数据最小距离准则与最大张角准则的精简算法、三维点云数据坐标变换与数据拼接原理。以张家界向家包2号铁路隧道溶洞为例, 采用C-ALS探测系统对溶洞进行了三维激光探测, 对获取的溶洞点云数据经过精简、转换坐标和拼接处理后, 运用三维矿业软件Dimine建立了溶洞三维模型, 在此基础上完成体积计算、关键位置平剖面输出, 并重点研究了平行隧道、垂直隧道及沿溶洞延伸三个主要方向上溶洞与隧道工程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 得出了不同剖面上溶洞与隧道的直线距离。研究结果对指导隧道路线规划、安全施工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 曾令义, 潘冬
    矿冶工程. 2015, 35(4): 17-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东信宜银岩锡矿崩落法转充填法为例, 采用厚跨比法、简化梁法和普氏压力拱法, 对隔离层最小安全厚度进行了理论研究, 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 对所选的最小隔离厚度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对于确保矿山井下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郑苏录, 刘五一, 毛云雁, 王向平, 王建华
    矿冶工程. 2015, 35(4): 2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钢球摩擦吸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基于冲击凿入系统的钎头端受力和钢球变形特性给出了钢球摩擦吸能的等效弹性模量和阻抗特性; 应用波动理论得出了钢球体的反射特性、断面最佳适配、吸能效率和合理球柱长度。该研究可为钢球摩擦吸能器设计提供参考。
  • 屈金坡, 孟军良, 齐朝鹏
    矿冶工程. 2015, 35(4): 24-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常峪铁矿基建工作实际, 从设置危险分析小组、确定危险源、查找危险性、评价危险性级别、制定预防性对策措施5个方面介绍了预先危险分析方法在常峪铁矿的应用情况。
  • 选矿
  • 徐龙华, 董发勤, 王振, 王进明, 肖军辉, 刘若华
    矿冶工程. 2015, 35(4): 27-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四川某地低品位长石矿进行了无氟无酸选矿提纯试验研究, 确定了“棒磨-磁选-浮选”工艺流程。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粒级占48.79%时, 通过弱磁选-SLon立环高梯度强磁选, 获得了Fe2O3含量为0.11%、长石回收率为83.83%的磁选尾矿, 再在十二胺为捕收剂、油酸钠为长石活化剂、六偏磷酸钠为石英抑制剂、不加pH值调整剂的条件下进行一粗一精二扫浮选, 最终获得Fe2O3含量0.19%、SiO2含量80.12%、K2O+Na2O含量高于13%的长石精矿, 其综合回收率为55.03%。
  • 李娜, 马莹, 秦玉芳
    矿冶工程. 2015, 35(4): 3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热力学计算对以NaF、CaCl2和Na3PO4为原料合成氟磷灰石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采用差热热重分析(DSC-TGA)、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等技术, 对反应产物表面形貌和成分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在所获得的焙烧矿中均匀分布大量三叶草形貌矿相, 该矿相即为氟磷灰石。较佳合成温度为1 173 K, 其反应转化率大于95%, 合成产物中氟磷灰石含量为90%, 该合成产物满足后期单一矿物浮选试验要求。
  • 王秋林, 张立刚, 陈雯, 米子军
    矿冶工程. 2015, 35(4): 35-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太钢袁家村铁矿的矿石性质及存在的选矿技术难点, 开展了选矿技术研究, 进行了工艺流程设计。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推荐采用一段破碎-半自磨-球磨-弱磁-强磁-再磨-阴离子反浮选流程处理袁家村铁矿, 该工艺流程短、无需脱泥, 选用耐泥、低温捕收剂CY, 低温条件下浮选可得到品位65%以上、回收率大于73%的铁精矿。
  • 蒋昊, 朱树生, 孙忠诚, 黄凯
    矿冶工程. 2015, 35(4): 40-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云南某低品位钛铁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 采用弱磁与强磁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抛尾, 可抛掉TiO2品位为1.18%、产率为81.11%的尾矿, 获得TiO2品位为12.38%、TiO2回收率为64.50%的抛尾精矿; 抛尾精矿采用高梯度磁选预选获得TiO2品位为22.29%、对原矿回收率为57.16%的强磁选精矿; 以MOH为钛铁矿捕收剂, 采用一粗三扫三精浮选流程对高梯度磁选精矿进行浮选, 最终可获得TiO2品位为45.46%、TiO2总回收率为49.31%的钛铁矿精矿。
  • 黄光耀, 曹玉川, 杨柳毅, 刘思为, 邓庆湘
    矿冶工程. 2015, 35(4): 44-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湖南某锑矿进行了浮选工艺研究, 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和工艺流程, 在-0.074 mm粒级占70%的磨矿细度下, 采用“一粗一精二扫、中矿顺序返回”闭路流程, 得到了锑精矿含锑49.38%、锑回收率95.33%的浮选指标, 为选矿厂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 辛贵强
    矿冶工程. 2015, 35(4): 48-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西藏某磁赤混合铁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在原矿TFe品位39.23%的条件下, 采用粗磨-弱磁-强磁选流程, 获得了混合铁精矿产率48.86%、TFe品位63.50%、TFe回收率80.50%的选矿指标。同时, 在流程试验的基础上, 对选矿生产设备进行了优化配置, 获得了高效节能、经济合理的设备配置方案。
  • 瞿思思, 曹佳宏, 钟彪, 王利珍
    矿冶工程. 2015, 35(4): 5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镜下鉴定、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哈密某铜镍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 查明了矿石中铜和镍的赋存状态、矿物组成、矿物之间的嵌布关系以及嵌布粒度等特性, 并分析了影响铜和镍回收利用的主要矿物学因素, 为选矿提供理论依据。
  • 刘子帅, 郭业东, 毛佐国
    矿冶工程. 2015, 35(4): 54-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难选硫化-氧化混合铅锌矿嵌布粒度细、含泥高的特点, 在不脱泥的条件下, 采用硫化-黑药法浮铅、硫化-黄药法浮锌、水玻璃+六偏磷酸钠组合抑制脉石同时分散矿泥的先铅后锌浮选原则流程, 小型闭路试验可获得铅精矿Pb品位 47.16%、Zn品位5.35%、Ag含量363.25 g/t、Pb回收率69.28%、Ag回收率58.91%, 锌精矿锌品位46.54%、锌回收率85.52%的良好指标。
  • 李林, 王丙涛, 唐绍铧
    矿冶工程. 2015, 35(4): 59-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攀西某矿山的发展历程和矿石性质。以该矿山的矿石为例, 进行了山特维克破碎筛分设备与常规国产设备的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山特维克破碎筛分设备更能适应此类矿山的矿石特点, 整体故障率相对较低, 处理能力大, 能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 冶金
  • 封志敏, 宁顺明, 王文娟, 佘宗华, 万洪强, 吴江华
    矿冶工程. 2015, 35(4): 63-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硫酸锌溶液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氧化铋脱除硫酸锌溶液中氯的工艺条件, 结果表明, 较佳的工艺条件为;pH值约2.0, 50 ℃, 氧化铋用量为理论计算值的1.5倍, 反应时间2 h, 此条件下除氯后溶液中Cl含量为0.28 g/L, Bi含量为0.96 mg/L。同时研究了氯氧铋转化的工艺参数条件, 较佳的工艺条件为;NaOH用量为计算值2倍当量, 初始碱浓度1 mol/L, 反应时间4 h, 常温, 在此条件下可达到转化率93.97%、余铋浓度约2.35 mg/L的较好转化效果。进行了6周期工业实验, 与模似实验结果重现性好。本工艺操作简单, 能有效降低硫酸锌溶液中氯的浓度, 且铋损失较小。
  • 李雨, 徐欣欣, 徐林, 魏涛, 雷鹰
    矿冶工程. 2015, 35(4): 67-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微波辅助加热, 研究了硫酸从废弃荧光粉中浸出稀土元素的工艺, 考察了硫酸浓度、液固比、浸出温度及浸出时间对浸出稀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微波辅助硫酸浸出废荧光粉, 稀土元素的回收率分别为;Y2O3 90%~98%, Eu2O3 80%~90%, CeO2 26.16%, Tb4O7 22.5%。CeO2、Tb4O7、Al2O3和MgO浸出率较低, 变化规律一致。液固比和浸出时间对Y2O3和Eu2O3浸出率的影响较大, 硫酸浓度和浸出时间对CeO2和Tb4O7浸出率的影响较大, 浸出温度对各组分的浸出率影响不显著。
  • 李金辉, 李洋洋, 张云芳, 熊道陵, 郑顺
    矿冶工程. 2015, 35(4): 70-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热力学理论分析基础上, 常压下采用盐酸浸出红土镍矿中镍、钴等有价金属, 探讨了有价金属溶出机理。结果表明;初始盐酸浓度8 mol/L, 浸出温度360 K, 固液比1∶4, 反应时间2 h, 镍、钴、锰浸出率分别达到94%, 61%和96%, 此时铁、镁浸出率为56%和94%。根据热力学计算和浸出机理分析可知, 红土镍矿在常压盐酸浸出过程中, 各主要矿相溶解先后顺序是;针铁矿>蛇纹石>磁铁矿>赤铁矿。
  • 谢锴, 米沙
    矿冶工程. 2015, 35(4): 75-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法对闪速炉精矿喷嘴下料情况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物料偏析现象, 开发了全新的预分散型精矿喷嘴, 并对其下料颗粒运动情况进行了仿真与分析, 通过试验验证了精矿喷嘴无偏析预分散技术的先进性。结果表明;传统的奥拓昆普精矿喷嘴下料必然会产生偏析现象, 且径向偏析>周向偏析>局部偏析; 新预分散型精矿喷嘴中下料管出口颗粒粒度分布非常均匀, 无物料偏析现象, 很好地解决了下料偏析问题。新型喷嘴在冶炼厂应用中取得了很好效果, 降低了烟灰发生率、渣含铜率, 抑制了偏析现象的产生。
  • 张彦龙, 艾立群, 张小妹, 朱祎姮
    矿冶工程. 2015, 35(4): 80-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氮气保护气氛下利用微波加热对转炉钢渣的碳热还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收得率随钢渣粒度、还原温度、碳当量、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2倍碳当量、粒度0.15 mm、还原温度为1 400 ℃下保温45 min, 铁收得率最高可达93.6%, SEM/EDS分析显示此条件下所得渣块无Fe存在。该试验为转炉钢渣中铁的回收提供了依据。
  • 张亚莉, 田小根, 李小斌
    矿冶工程. 2015, 35(4): 84-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铁酸锌型低品位氧化锌矿特点, 采用焙烧-水浸工艺提取锌。通过XRD、SEM-EDS等测试分析, 观察了焙烧前后、水浸后矿物的物相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当硫酸用量70%, 焙烧时间2.5 h, 温度523 K时, 锌浸出率达80%以上。
  • 吴晓燕, 肖春桥, 池汝安
    矿冶工程. 2015, 35(4): 87-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矿石粒度和矿浆浓度下, 来源于根际土壤的混合菌对两种低品位磷矿粉的溶解作用。结果表明, 该混合菌能有效溶解低品位磷矿粉, 并释放出其中的可溶性磷。当矿石粒度和矿浆浓度分别为150 μm和1%时, 混合菌对两种低品位磷矿粉的溶解效果最好。相同反应条件下, 矿物组分不同, 混合菌对磷矿粉的溶解效果不一样。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培养液中混合菌的生物量与溶磷量之间呈较强正相关, 而pH值和溶磷量之间呈一般负相关。
  • 徐礼兵, 周明顺, 刘杰, 韩淑峰, 李仲, 翟立委, 张辉
    矿冶工程. 2015, 35(4): 91-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新西兰海砂矿用于鞍钢烧结生产的可行性, 对比了新西兰海砂矿与鞍钢常用粉矿的烧结基础特性, 同时以鞍钢鲅鱼圈分公司烧结生产条件为基础, 在实验室研究了配加不同比例新西兰海砂矿对烧结指标、烧结矿性能以及高炉渣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新西兰海砂矿配比增加, 烧结矿转鼓强度与成品率均下降, 烧结矿品位与SiO2含量降低, Al2O3与TiO2含量增加, 还原粉化指标与还原度变差, 分析计算出高炉渣中TiO2含量会上升。相比于其它常用粉矿, 新西兰海砂矿烧结属性较差, 在鲅鱼圈烧结生产条件下, 综合考虑烧结指标及高炉渣流动性, 建议新西兰海砂矿配比不宜超过10%。
  • 张晓慧, 周伟, 刘静, 周成显怡, 谢通慧, 张永奎
    矿冶工程. 2015, 35(4): 95-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含硫碳酸锰矿湿法浸出过程中产生大量硫化氢废气的问题, 采用含硫碳酸锰矿和软锰矿新两矿法联合浸出工艺。较优工艺浸出条件为;两矿比2∶1, 硫酸浓度0.5 mol/L, 矿浆浓度75 g/L, 浸出时间1 h, 搅拌速率300 r/min。在此条件下, 锰可以完全浸出, 硫化氢产生量为2.14 mg/g。
  • 刘泽, 陈曼, 刘化江, 韦江林
    矿冶工程. 2015, 35(4): 98-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贵州某卡林型金矿, 采用氧化焙烧预处理矿物、碱性环境下氰化浸出工艺提金。所得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750 ℃、焙烧时间2 h, 此时硫、碳、砷的脱除率分别为99.95%, 95.83%和99.91%; 焙烧后矿物在氰化物浓度3 g/L条件下浸出24 h, 金浸出率为93.81%。
  • 胡安生, 张旭, 沈庆峰, 张积锴, 孙敬会
    矿冶工程. 2015, 35(4): 101-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一种新型铝基复合除氟剂, 以吸附沉淀法从湿法炼锌硫酸盐溶液中除氟。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氟浓度为300 mg/L的硫酸锌溶液中, 加入除氟剂20 g/L, 反应时间80 min, 温度50 ℃, pH值4.5的条件下, 除氟率可达87.88%, 除氟后液残氟浓度为36.35 mg/L, 能满足电积锌的要求。
  • 材料
  • 沈阳志, 许德英, 杨昭, 杨续跃
    矿冶工程. 2015, 35(4): 104-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金相观察、力学性能测试、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 分析添加B2O3对Al-6.5Si-0.5Mg合金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组织产生的影响, 并对细化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合金中添加B2O3较Al-3.8B中间合金有更好的细化效果, 添加量同为0.06%时, 前者较后者抗拉强度(σb)和延伸率(δ)分别提升5.54%和30.7%。当添加0.1%的B2O3时, 合金σbδ进一步提升至213.5 MPa和8.76%。合金组织形态得到显著改善, α-Al基体的细化机制为硅相附着于AlB2后的核壳结构能够成为Al基体的形核核心。Fe相形态的改善则与B2O3能间接影响其均匀化析出有关, 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形成难熔富铁相的沉降有关。
  • 孟国庆, 刘利国, 王若衡, 沙美妤
    矿冶工程. 2015, 35(4): 108-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粉煤灰和玻璃粉制备玻璃陶瓷, 并以34CrNiMo钢为对磨副做摩擦磨损实验, 探讨了CaO含量对玻璃陶瓷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O含量为19.5%时, 玻璃陶瓷摩擦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41~0.49, 磨损量为3.5 mg; 而CaO含量为17.5%时, 玻璃陶瓷摩擦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45~0.55, 磨损量为5.6 mg。随着CaO含量增加, 玻璃陶瓷磨损量减少, 摩擦系数降低, 摩擦磨损性能得到提高。
  • 赵新秋, 贾林, 杨景明, 陈伟明
    矿冶工程. 2015, 35(4): 111-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带钢冷连轧对中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比较ZN法、遗传算法、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以及改进型粒子群优化算法(MPSO)来优化PID控制算法优劣, 最终确定动态权重差异演化的粒子群(MPSO)优化PID控制算法最优, 从而设计了MPSO-PID控制器, 结果表明其能达到系统预期精度要求, 能使系统更快速、更稳定地运行。
  • 刘红梅, 徐元彬, 汪兴兴, 吴成群, 吕毅, 倪红军
    矿冶工程. 2015, 35(4): 115-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深冷处理对制砖模具芯杆使用寿命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深冷工艺对制砖模具芯杆(65Mn)进行了深冷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硬度测试机及摩擦试验机对深冷前后芯杆微观组织结构、硬度与耐磨性进行了观察与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深冷工艺可有效提高芯杆的硬度和耐磨性。其中两次-180 ℃深冷处理2 h、200 ℃回火后效果最为明显, 芯杆残留奥氏体含量降幅达到24.5%, 硬度提高5.7HRC, 摩擦因数下降55.2%。深冷过程中板条状马氏体转变为孪晶马氏体, 且马氏体和托氏体组织会得到进一步细化, 组织中有碳化物析出。
  • 刘盛, 袁武华, 孙莉
    矿冶工程. 2015, 35(4): 119-1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Al-7Si-0.35Mg合金中添加Cu、Ce元素后, 热处理工艺对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较优的热处理工艺为505 ℃保温12 h, 淬火后160 ℃保温10 h。热处理后, 共晶硅相从铸态的不规则板条状、针尖状及粗大块状变为尺寸细小的长条状、球状; 合金布氏硬度提高了72%; 抗拉强度为393 MPa, 伸长率为7.4%, 分别提高了80%与68%; 合金的断裂方式从脆性断裂转变为准解理断裂。
  • 兰天, 杜双明, 胡结
    矿冶工程. 2015, 35(4): 122-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Al为中间层对AZ31B/Cu异种材料进行瞬间液相扩散连接试验, 采用SEM观察接头界面扩散区的组织形貌, 结合EDS、XRD分析界面区的物相及成分, 采用室温拉伸实验机测试接头剪切强度, 研究了焊接温度对AZ31B/Al/Cu界面组织和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加热温度对Al、Mg、Cu元素扩散影响很大, 从而对微观组织和剪切强度产生影响。445 ℃时, Al、Mg元素扩散不充分, Mg/Al界面无法形成共晶液相, 界面结合较弱。450 ℃时, Al箔完全溶解, 界面区宽度显著增加, 从Mg侧到Cu侧, 扩散区的微观组织依次为α-Mg(Al)固溶体、Mg-Al共晶组织、Cu(Al)固溶体, 接头强度最高达到53 MPa, 约为母材AZ31B剪切强度的33.2%。460 ℃时, 界面扩散区宽度缓慢增大, 靠近Cu侧的界面区产生大量脆性Al-Cu化合物, 接头强度下降。
  • 企业经济与管理
  • 刘少军, 杨保华, 刘畅, 戴瑜
    矿冶工程. 2015, 35(4): 126-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5.04.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商业开采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深海矿产资源中主要金属镍、钴、铜的近中期供需趋势、深海采矿技术和装备的发展现状、国际海底采矿制度制定面临的难题, 在此基础上, 对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商业开采时机进行了预判, 并提出我国应积极应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