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3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10-25
  

  • 全选
    |
    目次
  • 《矿冶工程》编辑部
    矿冶工程. 2016, 36(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采矿
  • 于彦江, 段隆臣, 王海峰, 段虓, 朱坤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从西太平洋海底获取的20个深海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涂片鉴定, 确定了沉积物类型; 对2个柱状样品进行了现场土力学测试分析, 获得沉积物的天然含水率、天然密度、微型贯入阻力和扭力抗剪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结果表明: 研究区海底10 m以浅的深海沉积物类型单一, 以含沸石粘土和深海粘土为主; 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与沉积物类型基本一致, 二者之间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 但受控于沉积速率、沉积物源及环境因素影响, 其内部规律较为复杂, 有待进一步探讨。
  • 裴明松, 许梦国, 程爱平, 王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程潮铁矿矿体随开采水平下降而逐渐西移, 导致选厂下保安矿柱的矿量逐渐增加。为了保护地表选厂同时尽可能回收矿石资源, 程潮铁矿采用充填法回收保安矿柱和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塌陷坑下矿体联合开采回收-430~-500 m阶段矿体。为了防止两种采矿方法交界处的采矿活动相互影响,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 选取15 m、20 m和25 m厚度的隔离矿柱分别建立了联合开采数值模型模拟开采, 得到联合开采后地表沉降以及充填采场的安全系数, 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隔离矿柱厚度为20 m时, 选厂地表监测点的沉降值较小, 充填采场安全系数较高, 能够满足选厂和充填采场安全性要求, 同时矿柱压矿量少, 经济效益较优。研究结果能够为矿山的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
  • 汪学清, 唐红平, 石瑞明, 张树辉, 范猛, 程阳锐
    矿冶工程. 2016, 36(5): 10-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底集矿车采集路径规划覆盖率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 在对称转弯半径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采集宽度增大, 覆盖率、单次覆盖率、有效覆盖率和净覆盖率呈增大趋势, 并且当采集宽度与转弯半径相等时达到最优值。
  • 刘智谋, 毛桂庭, 柯熠, 欧阳邓培
    矿冶工程. 2016, 36(5): 13-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高压纯水射流和高压磨料射流冲击刚壁时射流冲击压力的分布规律, 利用建立的专用测力工作台, 研究了射流方向与刚壁成90°角时冲击压力的分布规律及靶距、系统工作压力对冲击压力的影响, 并对磨料射流的强化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射流冲击力随径向距离的增加急速降低, 是一非单调递减阶梯函数, 连接各阶中心冲击力值, 可视其为具非单调负指数下降规律。在靶距不变的情况下, 纯水射流和磨料射流, 其中心(最高压力)位置的冲击压力和系统压力呈正相关。
  • 胡东, 葛瑞瑞, 唐川林, 汪志能
    矿冶工程. 2016, 36(5): 17-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与实际作业相近的槽内供砂方式并引入水射流喷嘴研究了钻孔水力开采用气力提升系统的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水射流喷嘴达到一定数量(N)即可消除槽底压持效应, 起到提高颗粒质量流量与提升效率的目的; 水射流喷嘴分布的非均匀性过高与过低均不利于增强气力提升性能; 水射流喷嘴在气举头埋入砂层后(即气举头底部至砂床表层距离H<0)可显著增加颗粒质量流量与提升效率。
  • 杨志强, 王永前, 高谦, 刘洲基
    矿冶工程. 2016, 36(5): 22-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金川矿山膏体充填系统开展了泵压管道输送特性环管试验, 针对不添加水泥和胶砂比为1∶4的2种全尾砂膏体进行了管道输送阻力试验。结果表明, 膏体输送平均流速为1.2 m/s时, 质量浓度为72.2%, 75.8%和78.9%的管输阻力分别为10, 19和33 kPa/m; 胶砂比为1∶4、质量浓度为78.9%的胶结全尾砂膏体管输阻力为12.5 kPa/m。针对全尾砂与棒磨砂配比分别为6∶4、5∶5和4∶6的3种混合骨料, 开展了膏体管输阻力试验, 结果表明, 在平均流速为1.2 m/s、管输阻力不大于15 kPa/m的条件下, 3种混合骨料膏体可泵送膏体质量浓度分别为80%, 79%和81%; 试验结果还显示, 质量浓度相差1%, 管道阻力损失相差50%~100%, 可见膏体管输阻力对浓度变化十分敏感; 3种配比的混合骨料膏体塌落度大于15 cm, 满足膏体泵压输送要求。膏体减阻试验结果揭示, 添加水泥材料1.5%的YNB型泵送剂, 膏体管输减阻效率可达到68.6%, 相应的膏体塌落度增加88%。
  • 刘聪, 贺跃光, 邵磊森
    矿冶工程. 2016, 36(5): 27-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实测数据为样本, 采用MATLAB中神经网络工具箱, 建立了深基坑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 预测值与实际监测值吻合, 误差较小, 两者在4 m位置处都有最大位移值, 趋势一致, 表明模型能较好满足工程需要。深基坑开挖过程受水文地质条件、空间几何形状、支撑结构体系、施工条件、施工荷载、基坑暴露状况和周边环境等多因素影响, 各因素对变形的影响呈非线性关系, 监测曲线不光滑, 呈中间大、两头小, 反映围护结构受支撑轴力作用, 与现场轴力监测结果一致。
  • 王太海, 陈建宏
    矿冶工程. 2016, 36(5): 30-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平果铝土矿20年开采历程的基础上, 首次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剥离、回采、复垦的有机联系和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联合工艺体系的“三角”技术架构全貌, 并阐述了现阶段技术系统的瓶颈和对策, 对堆积型铝土矿开采技术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 张璞, 唐有根, 汪惊奇
    矿冶工程. 2016, 36(5): 34-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包胶转子泵对乳化炸药敏化气泡的影响, 结果表明, 包胶转子泵在进行小直径规格乳化炸药装药时, 对敏化气泡质量存在负面影响, 影响小直径药卷的殉爆距离值。提出了控制敏化速度来改良敏化效果、提高殉爆距离的办法。
  • 选矿
  • 王洪彬, 李丽匣, 申帅平, 袁致涛, 张晨
    矿冶工程. 2016, 36(5): 37-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攀西地区微细粒级钛铁矿作为矿泥丢弃的问题, 进行了强化微细粒级钛铁矿的预富集研究。采用高梯度强磁选、离心选矿、悬振锥面流膜选矿进行微细粒级钛铁矿的预富集, 并分别与浮选组成联合选别流程。对比分析表明: 强磁、离心、悬振预富集精矿回收率分别为38.92%, 65.57%和35.56%; 悬振预富集精矿粒度及矿物组成较离心预富集的优, 有利于后续浮选作业; 悬振+浮选流程简单, 开路浮选试验获得TiO2品位47.39%、回收率24.93%的钛精矿。悬振预富集工艺为微细粒级钛铁矿的最佳预富集工艺。
  • 孙建军, 黄自力, 杨蘖, 刘玉飞, 焦成鹏
    矿冶工程. 2016, 36(5): 41-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某铜选矿厂选矿水的循环利用率, 研究了尾矿絮凝沉降特征。用沉降速率及澄清液的浊度作为絮凝沉降的评价指标, 探讨了CPAM、APAM、NPAM及pH值对沉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PAM与石灰联合使用可以加快沉降速度, 降低澄清液浊度,CPAM较APAM、NPAM沉降效果好。CPAM用量为15 g/t, pH=8, 静置2 h, 澄清液的浊度为30 NTU。
  • 曹攀, 王军, 胡喆, 赵红波, 程宏伟, 陶浪
    矿冶工程. 2016, 36(5): 44-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厂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混合精矿的浮选分离工艺进行了研究, 探索了混合精矿经加温预处理后再进行浮选分离的工艺,并得到了较好的浮选试验指标。并探索了在加温基础上, 加入亚硫酸钠与硫酸锌作为抑制剂预处理混合精矿,然后再进行浮选, 通过一次铅粗选和两次铅精选, 铅回收率达到69.95%, 铅品位达到了39.97%, 锌含量降到了1.17%; 铅回收率较加温不加入抑制剂时提高了7.61个百分点, 较好地解决了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混合精矿难分离的问题。
  • 杨峻杰, 庹必阳, 韩朗, 姚艳丽, 谢飞, 龙森
    矿冶工程. 2016, 36(5): 49-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某地低品位磷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 探索了磨矿细度、捕收剂(十二胺)用量、抑制剂(硫酸)用量及浮选流程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一粗一精一扫、中矿返回粗选的浮选工艺流程, 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粒级占78%、粗选十二胺用量500 g/t、硫酸用量18 kg/t, 精选十二胺用量200 g/t、硫酸用量9 kg/t, 扫选硫酸用量14.4 kg/t条件下, 针对P2O5品位为22.41%的原矿可获得P2O5品位32.47%、P2O5回收率83.32%的磷精矿, 实现了P2O5的有效富集。
  • 王永章, 罗良飞
    矿冶工程. 2016, 36(5): 53-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选矿多流程对比试验研究, 提出了适合太钢袁家村难选铁矿石的选矿工艺流程。采用粗粒湿式预选-两段阶磨-两段弱磁选-反浮选-浮尾再磨弱磁精返浮选流程可以得到精矿产率30.19%、TFe品位69.13%、回收率69.45%的指标。
  • 王利珍, 刘洋, 钟彪, 曹佳宏, 瞿思思, 姜楚灵
    矿冶工程. 2016, 36(5): 57-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镜下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化学多元素分析和化学物相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某钛磁铁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 并对影响选矿指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矿石中的铁赋存状态较复杂, 钛磁铁矿为其主要存在形式, 常零星散布在脉石中, 部分与钛铁矿毗连镶嵌, 且普遍沿表面、边缘及裂隙发生假象赤铁矿化、绿泥石化及榍石化, 粒度较为细小, 由于氧化作用的影响, 部分与绿泥石、榍石等脉石矿物的镶嵌关系过于复杂, 将直接影响到铁精矿的产品质量。
  • 陈志友, 冯其明, 石晴
    矿冶工程. 2016, 36(5): 60-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梯度磁选和离心机重选回收磁铁矿选矿尾矿中的赤铁矿。结果表明, 当磁场强度为800 kA/m、磁介质为Φ2 mm棒介质、脉动冲次为200 r/min时, 一次磁选精矿品位为31.2%, 精矿回收率为84.44%; 将一次磁选精矿细磨至-0.045 mm粒级占90%, 采用高梯度磁选-离心机重选工艺, 当离心机转鼓转速为400 r/min、补加水量为2000 L/min时, 最终铁精矿品位为60.07%, 回收率为43.89%。
  • 冶金
  • 范晓慧, 吕均强, 陈许玲, 甘敏
    矿冶工程. 2016, 36(5): 64-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熔剂类型、碱度及原料铁品位对COREX用碱性球团预还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生石灰能提高生球性能, 铁品位对生球性能影响小。在基准热工制度下, 碱度升高至0.8时, 石灰石作熔剂的碱性球团抗压强度降低至2812 N/个, 生石灰作熔剂的碱性球团的抗压强度升高至3227 N/个; 铁品位提高时, 焙烧球抗压强度出现小幅升高。在预还原条件下, 随着碱度升高, 石灰石作熔剂的碱性球团RI升高, SI2下降, RDI+3.15 mm、RSI变化不大; 生石灰作熔剂的碱性球团RSIRI均有升高, RDI+3.15 mm下降, SI2较大; 提高精矿铁品位能改善石灰石作熔剂碱性球团的预还原性能。其中以精矿b为原料、石灰石作熔剂、碱度0.8的球团, 其预还原后的RDI+3.15 mm >96.90%, RSI<4.62%, RI>93.15%, SI2<4.23%, 是一种优质的COREX用碱性球团。
  • 吴焱, 沈慧庭
    矿冶工程. 2016, 36(5): 69-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还原浸出法对电解锰阳极泥中锰和铅进行综合回收。以铁粉、硫铁矿、菱铁矿、硫酸亚铁和新型改性无机还原剂R还原浸出电解锰阳极泥, 分析对比浸出试验结果及浸出渣中铅提纯效果, 结果表明: 采用还原剂R, 锰浸出率达到99.96%, 浸出液经净化除杂后, 达到工业电解硫酸锰标准要求; 浸出渣经提纯富集后, 可得到铅品位64%以上的富铅料, 铅回收率84.88%。
  • 冯刚, 徐本军, 黄彩娟, 梁春江, 何文斌
    矿冶工程. 2016, 36(5): 73-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二甲苯作稀释剂, 采用有机萃取剂t-BAMBP萃取分离低浓度铯铷溶液中的铯、铷。考察了OH-浓度、萃取剂浓度、萃取相比和萃取时间对铯和铷萃取率及分离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c(OH-)=0.1 mol/L, c(t-BAMBP)=0.7 mol/L, 萃取相比为0.7, 萃取时间为1 min时, 铯萃取率达到84.43%, 铯铷分离系数达到7.26, 分离效果较好。
  • 郭盈, 张德强, 曹丽华, 马皛梅, 赵维, 黄志勇, 韩一凡
    矿冶工程. 2016, 36(5): 76-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两种品质不同的黄铁矿经嗜酸铁、硫氧化微生物菌群浸出形成的不同时期浸出液为添加剂, 分别对高、低两种品位的软锰矿与黄铁矿进行了共浸出研究。结果表明, 微生物-黄铁矿浸出液的浸出时期, 黄铁矿的品质和浸锰反应温度都会影响锰浸出率。第8天生物-黄铁矿浸出液添加剂对两种锰矿中锰的浸出率分别是第6天的1.73倍(品位7%)和2.4倍(品位25%)。高品质黄铁矿体系在处理高品位锰矿时的效果要优于低品质黄铁矿, 反之亦然。浸锰反应温度对浸出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 90 ℃下各个体系锰浸出率均高出30 ℃体系1倍以上。黄铁矿-微生物浸出液添加剂通过提供高ORP环境和酸性环境提高黄铁矿-软锰矿浸出系统中黄铁矿还原态离子的溶出达到提高锰浸出率的作用, 反应温度可以明显加速这个过程。
  • 曾纪术
    矿冶工程. 2016, 36(5): 80-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多孔金属膜作为过滤介质, 结合锌液连续净化工艺, 对某冶炼厂的中性浸出液进行了净化试验。结果表明, 溶液过滤通量大, 经2段净化后即可用于电积, 同时可节约还原锌粉40%, 电积锌纯度达到0号锌标准, 电流效率比采用传统的4段净化得到的锌液高5个百分点以上。本工艺具有流程短、净化效果好的优点, 可望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 李婷, 辛志峰, 徐梦, 白林山, 董永平, 储向峰
    矿冶工程. 2016, 36(5): 84-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铝粉煤灰为原料, 通过对粉煤灰进行烧结活化、碱溶、滤洗等工艺, 制得含镓溶液。探讨了烧结助剂种类、碱液种类、碱液浓度、液固比、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等因素对镓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碳酸钠作为烧结助剂, 氢氧化钠作为浸出液溶剂, 在碱液浓度200 g/L、液固比40∶1、浸出温度60 ℃、浸出时间6  h时, 浸出液中镓含量达到41.438 g/t。
  • 乐发垫, 陈文汨
    矿冶工程. 2016, 36(5): 87-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新型Gemini乳化剂与OP-10复配, Isopar M为油相合成聚丙烯酸铵乳液, 研究了HLB值、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EDTA添加量、聚合温度与时间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及聚合物特性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控制单体的质量分数为45%, 在HLB值为8、引发剂(V50)浓度占单体浓度的0.15%、EDTA浓度为0.3%、聚合温度50 ℃、时间6 h条件下, 合成效果最佳。在最佳条件下, 乳液的油水比达到1∶3, 单体转化率达到97.44%, 特性粘度为885.45 mL/g, 且赤泥沉降效果良好。
  • 敬珊珊, 丁治英, 刘春霞, 尹周澜, 陈启元
    矿冶工程. 2016, 36(5): 92-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高碱性脉石型低品位氧化-硫化混合锌矿氨浸行为的影响因素, 采用水热氨浸法研究了混合矿中异极矿氨浸的较佳工艺条件, 并研究了低品位矿石中共生的氧化物(MgO、CaO、SiO2、MnO2)对异极矿浸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异极矿水热氨浸较佳条件为: 搅拌速度400 r/min, 浸出时间30 min, 总氨浓度5 mol/L, 氨∶氯化铵摩尔比1∶1, 浸出温度60 ℃, 液固比20∶1, 此时锌浸出率为81.9%。共生氧化物MgO、CaO、SiO2均对异极矿的浸出有抑制作用, 其中, CaO使得锌的浸出率呈规律性减小, MnO2抑制作用不明显。
  • 陈若葵, 王杜, 谭群英, 唐红辉, 李长东
    矿冶工程. 2016, 36(5): 97-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磷酸盐沉淀法从低锂高盐溶液中沉淀锂, 研究了pH值、温度、磷酸三钠用量以及盐效应对锂沉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于低锂高钠溶液, 在反应温度90 ℃、磷酸三钠加入量为1.2倍理论用量、反应前液pH值为8时, 锂沉淀率达95.15%; 而对于低锂高铵溶液, 在反应温度90 ℃、磷酸三钠加入量为1.2倍理论用量、反应前液pH值为11时, 锂沉淀率达96.42%。试验还发现: 在30 ℃下, 盐效应对锂沉淀率影响较大, 锂离子沉淀率随硫酸钠浓度升高而降低。该研究可为回收低浓度含锂溶液中锂提供理论指导。
  • 刘益, 张宝, 楚广, 唐晓威
    矿冶工程. 2016, 36(5): 100-1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除去炼铅氧气底吹炉烟灰浸出液中的砷和铜, 采用水浸出炼铅氧气底吹炉烟灰、氧化-共沉淀法对浸出液进行除砷、铜, 考察了pH值、H2O2用量、聚合硫酸铁用量、反应时间对金属脱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100 mL二次浸出液中加入30%的H2O2溶液3 mL, 氧化5 min; 再加入10%聚合硫酸铁溶液2.5 mL, 反应5 min; 加1 mol/L NaOH调整溶液pH=6.0, 反应60 min, 除杂效果最好, 砷、铜脱除率分别达99.99%、99.17%。
  • 丁冲, 周卫宁, 单志强, 夏瑜, 马荣锴, 袁江涛, 李尽善
    矿冶工程. 2016, 36(5): 103-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单因素试验系统研究了还原焙烧赤泥过程中各因素对铁铝回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控制配碳质量比15%, 在焙烧温度800 ℃、钙硅比2.6、碱比1.5条件下焙烧60 min, 通过氢氧化钠调整液浸出铝和磁选回收铁, 铝溶出率达到83.8%, 铁回收率在95.0%以上, 铁精矿品位62.0%左右。磁选尾矿钪含量约为200 g/t, 满足工业利用要求。
  • 材料
  • 黎炳前,, 张福勤, 杨昭, 郑吉祥
    矿冶工程. 2016, 36(5): 107-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无压熔渗工艺制备了碳纤维增强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材料的组织形貌, 研究了热解碳含量对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并探讨了往复运动模式下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及磨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含钛锡青铜熔融合金液体可充分渗入碳纤维多孔预制体中, 复合材料成分均匀; 随热解碳体积含量增加, 复合材料密度、硬度及摩擦系数减小, 磨损率升高; 材料表面摩擦膜的形成和脱落是造成复合材料磨损加剧的原因; 碳纤维增强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在往复运动模式下的摩擦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并伴随氧化磨损。
  • 席运泽, 苏玉长, 李权, 谭江, 张翔宇, 王瑾, 张晶
    矿冶工程. 2016, 36(5): 110-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体积比1/12的EG/水为溶剂, EDTA为模板剂, 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了四方锆石型(t-)LaVO4纳米棒。运用XRD、FTIR、SEM、TEM、PL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纳米棒具有尺寸均匀、结晶度高、表面光滑平整、长径比高等特点; 纳米棒沿[001]方向定向生长, EDTA具有调控产物物相及介导纳米晶生长的作用, 同时通过加入少量EG, 大大增强了EDTA的模板导向能力, 改善了产物形貌。荧光测试结果表明, t-LaVO4∶5%Eu3+中Eu3+5D07F2电偶极跃迁引起的红光窄带发射峰强度最大, 其在615 nm与620 nm处劈裂峰的相对强度与纳米棒在[001]方向的定向生长密切相关。
  • 田宝亮, 牛培峰
    矿冶工程. 2016, 36(5): 115-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冷轧带钢的板形质量, 建立了转向辊磨损补偿模型, 依托该模型开发的在线板形信号补偿技术成功应用于1450 mm冷带轧机上, 使板形辊在线检测板形信号准确反映冷轧带钢的真实板形情况。结果表明:增加补偿曲线后明显改善了带钢板形, 提高了板形的平坦度, 对实现冷轧带钢的高精度板形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 李文波, 刘兰兰, 王军, 刘云龙, 胡加瑞, 谢亿
    矿冶工程. 2016, 36(5): 119-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5.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金相组织观察、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了12Cr1MoV屏式过热器长时超温爆管原因。结果表明: 屏式过热器的长期超温运行导致钢管显微组织退化(珠光体球化)以及氧化膜快速生长, 两者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钢管高温力学性能剧烈下降。在恶劣的高温高压服役环境中, 蠕变孔洞首先在晶界生成, 并进一步扩展成裂纹; 裂纹沿晶界扩展, 并最终导致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