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3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2-25
  

  • 全选
    |
    目次
  • 《矿冶工程》编辑部
    矿冶工程. 2016, 36(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采矿
  • 李闻韬, 唐雨春, 唐承铁, 杨小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硐室的顶部破坏模式, 考虑地下水的渗透效应, 将非线性Mohr-Coulomb破坏准则引入到极限分析中, 根据虚功率原理进行了能量耗散计算。考虑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 运用可靠度理论分析了维持硐室顶部稳定所需的支护力; 同时分析了周围土体参数对硐室顶部稳定性及维持硐室顶部稳定所需支护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孔隙水压力系数和非线性系数越大, 维持硐室顶部稳定所需的支护力也越大。同时, 土体参数的变异系数也会影响硐室顶部的稳定性, 因此建议加强对岩土参数随机性的研究。
  • 朱淳, 陶志刚, 许良超, 袁少锋, 李达, 武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防治滚石的最佳耦合防护措施, 以南芬露天铁矿为依托, 采用恢复系数方法计算滚石动能; 然后运用rockfall数值计算程序, 对设置不同高度挡土墙时滚石运动轨迹、弹跳高度和总动能进行数值计算, 以此为依据探究耦合防护措施对滚石的停积规律。结合现场情况, 在478和310平台上设置7.5 m挡土墙、274平台609 m处设置5.25 m的防护网能较安全经济地防治滚石。为其他类似工程边坡滚石的安全防护奠定了理论基础。
  • 唐川林, 傅绍棠, 胡东, 汪志能
    矿冶工程. 2016, 36(6): 9-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颗粒对气力提升特性的影响规律, 改变其供给量、粒径以及混合比例, 探讨系统扬固特性, 并采用高速摄像仪捕捉管内混合流体结构及运移特征。结果表明: 颗粒供给量越大, 越有利于提升, 但随供给量不断增大, 提升效果趋于稳定后反而变差; 颗粒粒径越大, 提升所需临界进气量越大, 越不利于提升; 改变颗粒情况不会影响管内的流型结构, 但密集泡状流利于提升; 混合颗粒中大颗粒比例越大, 越不利于提升。故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应针对矿层的固体情况, 作不同调整。
  • 李江华, 叶义成, 姚囝, 罗斌玉, 岳哲, 王龙
    矿冶工程. 2016, 36(6): 13-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ANSYS/LS-DYNA三维非线性动力有限元软件对浅孔落矿邻近矿柱炮孔不耦合装药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 引入岩体爆破损伤的质点峰值震动速度安全判据及爆破损伤范围计算式, 分析了矿房和矿柱的爆破损伤范围, 采用爆破荷载下岩石Von Mises屈服准则分析了矿柱与其邻近炮孔的安全距离。结果表明: 随着炮孔不耦合系数增加, 爆破对矿柱损伤范围逐渐减小, 不耦合系数为1.38(炮孔直径为44 mm)时, 爆破对矿柱的损伤范围约为0.15 m, 相对于其他孔径的炮孔对矿柱的爆破损伤范围较小。邻近矿柱炮孔合理的装药结构能有效控制爆破损伤范围, 不同耦合条件下炸药爆炸矿柱稳定性与炮孔的距离有关。该研究为优化类似矿山的安全开采爆破参数具有一定参考依据。
  • 刘畅, 张见, 彭云, 屈延嗣, 覃敏
    矿冶工程. 2016, 36(6): 18-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极限分析原理建立了基于采场跨度与暴露面积的顶板安全厚度计算模型, 利用反演算法深入分析发现, 采空区长度与跨度比值ka>2时, 顶板安全厚度值取决于跨度的大小; ka<2时, 顶板安全厚度值取决于暴露面积的大小。结合某钨矿实际情况, 选取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分析, 得到了不同跨度与暴露面积的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分别选取不同跨度和暴露面积进行分析, 进一步论证了顶板安全厚度与采场跨度及暴露面积之间的关系。
  • 柯丽华, 何扬扬, 叶义成, 何新增
    矿冶工程. 2016, 36(6): 22-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武钢烧结生产所需矿石质量要求, 基于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的原则, 建立了乌龙泉矿配矿数学模型, 并提出了保证矿石配矿质量稳定性的控制程序。结合矿山月生产计划指标, 圈定每月开采计划线。考虑采场计划线内爆破工作安排, 应用3DMine矿山地质品位分布数字模型统计计划线内各爆区矿岩组分含量信息, 采用资源高效利用配矿数学模型制定计划配矿方案和调整配矿实施方案, 保证矿石输出质量和数量, 资源利用率提高了16.09%。
  • 李建国
    矿冶工程. 2016, 36(6): 26-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武山铜矿铜硫矿床的基本情况, 详述了武山铜矿深部详查结果。深部详查找出了北东东向断裂及岩体内凹处重要的控矿因素和成矿位置, 并发现了含细脉浸染状矿化的花岗斑岩、石英斑岩, 钾化、硅化蚀变等一系列与斑岩型矿床相关的有利地质现象。关于控矿构造和成岩成矿作用的新认识, 对寻找斑岩型矿床以及进一步扩大武山铜矿的资源储量、探究成矿远景、指导找矿方向, 具有重要作用。
  • 选矿
  • 牛福生, 张晓亮, 张晋霞,李卓林
    矿冶工程. 2016, 36(6): 30-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不同pH值、药剂用量和剪切力条件下的絮凝试验, 考察了糯玉米淀粉、木薯羟丙基淀粉、氧化玉米淀粉和马铃薯醋酸酯淀粉对微细粒赤铁矿的絮凝性能, 并对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糯玉米淀粉具有较好的絮凝效果。糯玉米淀粉、马铃薯醋酸酯淀粉、氧化淀粉和木薯羟丙基淀粉所形成的絮团分形维数分别为2.02, 1.81, 1.38, 1.27, 絮团的平均粒径和其分形维数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淀粉与赤铁矿的最大吸附发生在pH值为5~7, 其中使等电点降幅最大的是糯玉米淀粉; 淀粉与赤铁矿之间发生了作用力较强的化学吸附, 除此之外两者之间还存在氢键的作用。糯玉米淀粉在赤铁矿上的吸附最为显著而且很牢固。
  • 何逵, 库建刚, 徐国印, 伍斌, 郑毅, 魏江
    矿冶工程. 2016, 36(6): 35-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攀枝花密地选厂钒钛磁铁矿进行了分批次磨矿试验, 通过单一因素变量法确定了最佳磨矿条件: 给矿粒度-0.2 mm, 矿浆浓度80%, 磨矿时间8 min, 给矿量500 g/次, 钢球配比D30D25D20=40∶58∶90, 介质充填率23.22%, 磨矿产品-0.074 mm粒级含量达到97.18%。在此条件下进行了动力学试验研究, 采用Origin曲线拟合方法建立了磨矿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 粒度为0.055~0.2 mm矿石磨矿动力学方程式中参数k与粒径d为幂函数关系, 参数n与粒径d为对数函数关系。建立动力学方程有助于指导选厂磨矿实践。
  • 李辉跃
    矿冶工程. 2016, 36(6): 39-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河北承德某低品位含铜原生磁铁矿进行了选矿工艺研究。通过阶段磨矿、阶段弱磁选流程选铁, 选铁尾矿浮选选铜, 较好地实现了铜、铁的综合回收, 获得了TFe品位65.04%、铁回收率54.28%的铁精矿和铜品位18.42%、铜回收率74.34%的铜精矿, 为该矿石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 张博, 张雁生, 张家明, 林蜀勇, 马晓振, 覃文庆
    矿冶工程. 2016, 36(6): 4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江西某贫硫低品位难处理金尾矿开展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磨矿细度为-0.038 mm粒级占55.43%, 采用Na2CO3作pH调整剂和分散剂、水玻璃作脉石抑制剂、硫酸铜作载金矿物活化剂、MA黄药和巯基苯骈噻唑(MBT)作组合捕收剂, 经一粗一精二扫闭路浮选, 可得到金品位19.87 g/t、回收率60.61%的金精矿。
  • 胡志凯, 于洋, 陈经华
    矿冶工程. 2016, 36(6): 46-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西藏某铜铅锌多金属矿进行了试验研究, 采用铜铅混选再分离-锌浮选工艺, 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26.40%、回收率83.75%的铜精矿, 铅品位65.42%、回收率89.50%的铅精矿, 锌品位54.65%、回收率63.01%的锌精矿; 金在铜精矿和铅精矿中的总回收率为56.06%; 银在铜精矿和铅精矿中的总回收率为62.05%。试验采用无毒无污染铜铅分离抑制剂BK556, 为高原生态脆弱地区矿产开发提供了新途径。
  • 张晶, 王少东, 乔吉波, 简胜, 阚赛琼
    矿冶工程. 2016, 36(6): 49-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某嵌布粒度不均匀的铜铅锌多金属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采用铜铅混选-铜铅分离-尾矿选锌的浮选工艺流程, 采用硫化钠作铜铅分离调整剂, 可得到含铜19.87%、铜回收率83.46%的铜精矿, 含铅54.19%、铅回收率83.57%的铅精矿和含锌52.57%、锌回收率89.39%的锌精矿。矿石中的伴生银大多富集于各浮选精矿中, 银在铜、铅和锌精矿中的含量分别为165.2, 537.6和15.1 g/t, 银总回收率77.19%。各有价金属都得到了很好地回收。
  • 张双爱, 王晓斌, 王友胜
    矿冶工程. 2016, 36(6): 53-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磁选、磁-重选、反浮选等工艺对酒钢周边矿山某低品位铁精矿进行了提质降杂试验研究, 并结合矿相分析查找了精矿杂质硅含量偏高的原因。结果表明, 采用弱磁-中磁-强磁联合磁选流程可获得铁品位61.61%、回收率97.87%、SiO2含量7.15%的铁精矿。
  • 敖顺福, 王春光
    矿冶工程. 2016, 36(6): 5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多金属矿矿石氧化率高、含泥量大、矿物组成复杂及嵌布粒度细等问题进行了选矿工艺优化。采用破碎-棒磨-球磨工艺, 矿石流动通畅, 能降低过粉碎、改善粒级分布, 提高了磨矿产品质量; 采用分速异步浮选工艺、新型高效复配捕收剂WX-1及MZ-3配伍使用, 降低矿泥恶化影响, 减少中矿循环量, 强化铅、锌高效浮选分离及银、铟选择性富集; 采用螺旋溜槽-摇床-悬振锥面选矿机重选新工艺, 强化细粒硫铁矿回收。工艺优化改造后, 全面提高了关键工艺技术经济指标, 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 冶金
  • 卓晓军, 侯晓川, 杨润德, 李贺
    矿冶工程. 2016, 36(6): 61-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阴离子交换膜分离提硒后废液中的酸, 通过扩散渗析静态实验, 考察了所选定1#和3#阴离子交换膜对H+和Na+的平均扩散速度; 研究了扩散渗析过程中, 扩散室与渗析室中H+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计算出1#阴离子交换膜和3#阴离子交换膜酸与盐的分离系数分别为5.87和10.98, 3#阴离子交换膜分离酸与盐的效果优于1#阴离子交换膜。
  • 肖军辉, 施哲, 陈金花
    矿冶工程. 2016, 36(6): 64-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硫酸化焙烧工艺对某共生铅-锌混合精矿进行了铅锌分离试验研究。在硫酸化焙烧过程中, 硫化铅和硫化锌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铅和硫酸锌; 利用硫酸锌易溶于水、硫酸铅不溶于水的特性, 采用水浸工艺对焙烧产品进行铅、锌分离。结果表明: 在焙烧物料球团直径小于8.0 mm、空气流量1.0 L/min、焙烧温度650 ℃、焙烧时间2.5 h、硫酸钠用量2.4%、硫酸钙用量3.6%、常温常压下浸出1.5 h、浸出液固比1.5∶1, 得到了锌浸出率96.05%~96.68%、平均96.35%, 铅渣品位56.89%~57.25%、平均57.11%的指标, 铅、锌分离效果明显。
  • 袁学军, 李解, 李保卫, 曹钊, 康德伟, 张伟
    矿冶工程. 2016, 36(6): 69-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硫铁精矿氧化焙烧释放SO2气体的问题, 进行了固硫焙烧实验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通过XRD、SEM和EDS等检测手段考察了高硫铁精矿固硫氧化焙烧过程的矿相变化规律。根据热重曲线, 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和Achar-Brindley-Sharp-Wendworth微分法进行动力学计算, 确定了不同温度段高硫铁精矿固硫焙烧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 在理论配碱量、保温时间30 min、温度550 ℃条件下, 固硫剂Na2CO3的固硫率为93.3%, 焙烧产物为Fe2O3和水溶性Na2SO4。动力学分析表明, 在300~550 ℃范围内, 高硫铁精矿固硫氧化焙烧分为3个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 脱硫反应机理均符合Avrami-Erofeev方程, 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的化学反应控制, 只是反应级数和表观活化能有所不同; 在第3阶段, 固硫反应属于三维扩散控制的Z-L-T模型, 反应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42.73 kJ/mol和150.66 kJ/mol。
  • 何桂雄, 熊敏, 张红亮, 唐艳梅, 江南
    矿冶工程. 2016, 36(6): 75-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适应风电消纳的异型阳极为研究对象,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中的多气泡族(MUSIG)模型对异型阳极表面生成的气泡在熔融电解质中的运动行为进行计算。结果显示, 在阳极气泡的尺寸分布上, 普通阳极底掌被所有尺寸气泡覆盖, 而倾角与倒角阳极底掌则以小尺寸气泡为主, 且随着倾角或倒角增大, 大尺寸气泡在异型阳极底掌覆盖范围大幅减小; 在气泡逸出效果上, 由于倒角阳极的气泡逸出路径要比普通或倾角阳极短, 不易形成局部大尺寸气泡群, 因而倒角阳极的排气效果要比倾角阳极更好。
  • 潘霞, 何静, 王夏阳, 冯芝勇
    矿冶工程. 2016, 36(6): 79-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铜电解液中杂质元素镍的积累问题, 采用蒸发结晶工艺除镍并制取粗硫酸镍。考察了蒸发速率、保温时间、冷却温度、冷却速率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反应釜真空度和蒸汽压力对蒸发速率的影响, 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 反应釜真空度70~82 kPa, 蒸汽压力0.26~0.34 MPa, 脱铜终液蒸发速率275~325 L/h; 保温时间10 h; 冷却温度35 ℃, 冷却速率40 ℃/h。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粗硫酸镍产品Ni含量为20%, 镍直收率90%, 脱铜后液中镍含量降低了34.81%。
  • 周韫, 廖乾, 解振朝, 程建国, 李淮湘
    矿冶工程. 2016, 36(6): 84-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硫酸为浸出剂, 针对某含铜5.75%、含钴0.34%、以铜计氧化率为78.96%的氧化铜钴精矿进行了浸出工艺研究。结果表明, 在浸出温度50 ℃、酸矿比0.3∶1、液固比4∶1、浸出时间6 h条件下, 以渣计铜浸出率达到94.34%、钴浸出率达到97.57%, 浸出液中铜含量为12.38 g/L, 钴含量为0.73 g/L, 铁、锰、镁等杂质含量均较低。
  • 朱军, 赵兴红, 齐建云, 程国鹏, 王欢, 张弛
    矿冶工程. 2016, 36(6): 87-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加压碱浸对某锰银原矿进行了湿法预处理。最佳除铝工艺条件为: NaOH浓度150 g/L, 石灰添加量8%, 浸出时间3 h, 浸出温度120 ℃, 液固比2.5∶1, 氧压1.2 MPa, 在最优参数条件下铝浸出率可达93%以上, 而银损失率可控制在8.5%以内, 说明对该类锰银矿采用加压碱浸除铝的方案可行。
  • 邬建辉, 罗妹妹, 张光华, 董俊龙, 马丽君, 白建林, 张雨, 冯黎
    矿冶工程. 2016, 36(6): 91-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公司复杂含铟转炉烟灰为原料, 采用氧化酸浸工艺浸出其中铟, 考察了硫酸酸度、液固比、浸出温度、反应时间、双氧水添加量等因素对铟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初始硫酸浓度3.0 mol/L、液固比6∶1、浸出温度90 ℃、浸出时间4 h、氧化剂H2O2加入量0.8 mL/g条件下进行氧化酸浸, 铟浸出率达到94%以上, 实现了铟的高效浸出。
  • 贺峰, 杨双平, 王苗, 池延斌
    矿冶工程. 2016, 36(6): 94-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褐煤、烟煤、无烟煤和兰炭作为还原剂, 对低品位红土镍矿进行了直接还原焙烧-磁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还原剂种类、粒度和用量对还原过程有较大影响, 其中褐煤作为还原剂时还原效果最好。最佳实验条件为: 红土镍矿原料粒度-0.075 mm, 还原剂(褐煤)粒度为-0.25 mm、用量4%, 焙烧温度1 200 ℃, 焙烧时间90 min, 焙烧后焙砂磨细至-0.05 mm, 在磁场强度0.3 T下粗选再在0.1 T下精选, 可得到镍品位3.2%、镍回收率82%、铁品位65%、铁回收率69%的镍铁精矿。
  • 史志新, 刘锦燕
    矿冶工程. 2016, 36(6): 97-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钒渣、熟料和残渣中含钒物相微观结构、形貌以及钒元素走向进行了分析, 考察了钙化焙烧-酸浸提钒过程中含钒物相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钙化焙烧过程中钒尖晶石由初始光滑致密的多边形逐渐氧化成多孔状态, 直至最后生成凹凸不平的“圆粒状”氧化铁和“短柱状”铁板钛矿, 钒元素也由最初富集在钒尖晶石中逐渐向钒酸钙、氧化铁、铁板钛矿和硅酸盐中转移; 酸浸过程中熟料中凹凸不平的含钒氧化物(氧化铁、铁板钛矿和钒酸钙)逐渐变为“镂空状”铁板钛矿相, 大部分钒元素被硫酸浸出, 残留的钒元素主要赋存于氧化铁、铁板钛矿和硅酸钙中。
  • 谭代娣, 蒋朝金, 杨跃新, 邓涛
    矿冶工程. 2016, 36(6): 100-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硫酸和盐酸两段浸出, 使铋渣中的铜和铋与其他有价金属分离, 再经旋流电解提取浸出液中的铜和铋, 从而回收铋渣中的铜和铋。实验结果表明, 硫酸浸出铜工序中, 在硫酸用量为理论量的3倍、双氧水用量为原料的40%、液固比5∶1、浸出温度70~80 ℃、浸出时间2 h条件下, 铜浸出率达91%; 浸铜后的渣用盐酸浸出铋, 在盐酸用量为理论量的2~3倍、液固比5∶1、浸出温度70~80 ℃、浸出时间2 h条件下, 铋浸出率达98%。对含铜浸出液和含铋浸出液进行旋流电解, 得到含铜99.95%的阴极铜及含铋96.78%的粗铋, 且铜回收率达99.0%, 铋回收率达98.0%。
  • 材料
  • 杨浩然, 唐莎莎, 刘军, 季文海, 杨林钰
    矿冶工程. 2016, 36(6): 104-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化学计量比的LiOH·H2O、Ni(NO3)2·6H2O与超细α-MnO2纳米线前驱体均匀混合, 在800 ℃下煅烧12 h合成LiNi0.5Mn1.5O4纳米棒。通过XRD、TEM和电化学测试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超细α-MnO2纳米线平均直径为10 nm, 多根α-MnO2纳米线聚集成簇。LiNi0.5Mn1.5O4纳米棒直径为50 nm, 与α-MnO2纳米团簇的直径相仿。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 LiNi0.5Mn1.5O4纳米棒的初始放电比能量为475 Wh/kg, 循环5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9%。
  • 贺永东, 邢诗雨, 陈楚, 陈瑶, 李志军, 刘向阳, 何茂刚
    矿冶工程. 2016, 36(6): 108-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铝液通氢的方法模拟木条裂解产物氢、H2O(汽)与铝液作用过程, 利用化学分析、氢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分子动力学方法, 研究了氢及通氢时带入的水与铝液反应过程, 模拟计算氢在铝液中的扩散方式以及影响扩散的关键环节。研究氢、氧化铝夹杂在铝样中的形貌与分布规律, 从微观机制上揭示氢对电解铝液的传质规律。结果表明: 熄效应使铝液氢含量增加, 实验铝液氢含量达到1.266 mL/100 g, 铝液中的Al3Ti、Al2O3共同吸附铝液中的氢形成AlTiOH团簇, 寄生于氧化铝夹杂表面的氢随氧化铝夹杂悬浮于铝液中, 是铝液中氢含量明显升高的原因。
  • 张秀玲, 程艳涛, 齐晴, 侯代标
    矿冶工程. 2016, 36(6): 113-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RBF网络板形模式识别方法存在抗干扰能力差、识别精度有限以及缺乏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能力等问题, 将云模型引入RBF神经网络, 提出一种新型板形识别模型。MATALB仿真结果表明: 新型GA-CRBF网络正确识别出板形缺陷, 识别精度比传统的RBF网络提升73%, 抗干扰性也提升了83%。将GA-CRBF网络写入DSP芯片中运行后, 正确识别出缺陷板形, 验证了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 为神经网络推广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提供了依据。
  • 李红英, 郝壮志, 刘宇晖, 朱望伟, 陈云志
    矿冶工程. 2016, 36(6): 118-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6.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介绍了NdFeB永磁材料在不同环境中的腐蚀机理以及表面防护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分析了表面防护涂层技术研究现状以及在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展望了钕铁硼表面防护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