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36卷, 第z期 
刊出日期:2016-08-01
  

  • 全选
    |
    选矿
  • 余永富,陈雯,洪志刚,刘小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茂林,黄业豪,曾志飞,崔瑞,徐寒冰,邓小龙,姚伟
    矿冶工程. 2016, 36(z): 10-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介质碰撞模型研究了搅拌叶轮转速、矿浆浓度和介质类型对GN8 型搅拌磨机能量利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矿浆浓度相同的情况下,搅拌叶轮转速为1160 r/min 的能量利用率低于转速870 r/min 时,这与介质的类型关系不大。在搅拌叶轮转速相同的情况下,矿浆浓度为40%时,刚玉球作为磨矿介质的能量利用率高于氧化锆球作磨矿介质的情况,在矿浆浓度为60%时,恰好相反。在磨矿过程中,增加矿浆浓度,是否有利于磨矿,这与研磨介质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介质碰撞模型能够有效解释影响GN8 型搅拌磨机能量利用率的原因。
  • 张一敏,薛楠楠,刘涛,黄晶,袁益忠
    矿冶工程. 2016, 36(z): 14-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页岩钒行业中有害气体多污染物排放、废水氨氮大幅超标、尾渣堆存隐患等突出问题,分析了目前我国页岩钒行业整体环境现状,介绍了基于全过程污染防治的页岩钒清洁生产新技术。通过云母类矿物焙烧过程的结构重建式转变,高效缓释助浸剂强化浸出效果和降低酸耗等措施,从源头上实现有害气体减排和废水氨氮减量。通过钒尾渣低稳态非晶化和“—SiO4—AlO4—”三维网络重构,制备出综合性能优于硅酸盐水泥的地聚物新材料,实现了钒尾渣的高附加值利用和大宗消纳的目标。基于页岩钒行业发展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响应关系,构建了非线性、多因子、大尺度特征的页岩钒行业先进工艺与污染防治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其研究成果对于推动页岩钒行业向清洁生产方式转变、促进行业技术水平提升、实现污染防治理论与方法的原始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 韩跃新,刘明宝,陈通,高鹏,朱一民
    矿冶工程. 2016, 36(z): 2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辽宁抚顺红透山铜矿山表外矿石为研究对象,进行了X 射线辐射预选条件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激发电压、滤光片数量、源样距、分离阈值对4 个粒级铜矿表外矿石分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激发电压为36 kV、初级滤光片数量为9 片、源样距为4~5 cm 时,分选机各单元处于理论最佳工作状态,探测器检测精度最高,检出限最低。在此条件下,当分离阈值选择0.11 时,对铜品位为0.108%的混合粒级经X 射线辐射预选选别后可获得铜品位为1.150%、作业回收率为70.80%的精矿产品。
  • 李家林,余永富,陈雯,严小虎,刘小银,张立刚,陆晓苏,彭泽友,廖振鸿
    矿冶工程. 2016, 36(z): 26-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闪速磁化焙烧装置的最佳给矿粒度进行了研究,表明在反应炉温度(750±30) ℃、CO 浓度0.16%~0.40%条件下,在0.1~0.5 mm 范围内,随着给料粒度变粗,焙烧矿磁化转化率降低;对于0~0.1 mm 粒级矿样,因细粒级磁化时磁性主要是由磁畴的转动产生,所需的能量比磁畴壁的移动大得多,因而细粒级焙烧矿的弱磁选效果相对粗粒级差,综合考虑,闪速磁化焙烧装置的最佳给料粒度为-0.3 mm。-0.3 mm 的大西沟菱铁矿粉矿经闪速磁化焙烧-弱磁选工艺处理,最终可获得磁选精矿产率31.59%、TFe 品位60.91%、铁回收率81.44%的选矿指标。
  • 梁广泉,蒋文利,雷发根,杨铮,夏夕雯
    矿冶工程. 2016, 36(z): 30-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冀东地区某地下磁铁矿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辊磨进行细碎试验,粒度碎至-3 mm,通过湿式预选抛尾,预选精矿品位达到39.55%;然后进行了磨矿-磁选探索试验,当磨矿细度-0.074 mm 粒级占96%时,0.12 T 场强下进行弱磁粗选,粗精矿品位达到62.97%。
  • 唐雪峰,陈雯,严小虎,麦笑宇
    矿冶工程. 2016, 36(z): 33-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磁、赤混合型铁矿石中磁铁矿与镜铁矿均呈细粒~微细粒不均匀嵌布,且角闪石含量高的特点,进行了阶段磨矿-重选-磁选-正浮选工艺试验研究,获得了重选早收铁精矿产率23.01%、铁品位68.59%、铁回收率40.93%,总精矿产率51.12%、铁品位66.35%、铁回收率87.96%的良好试验指标。
  • 周瑜林,李文风,王祥,缪亚兵
    矿冶工程. 2016, 36(z): 39-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浮选法,以H2SO4 和CY-SA 为调整剂,可使铁精矿含硫量降至0.3%以下。同时,对浮选给矿粒度较细的矿样,采用起泡剂CY-MP 进行浮选,铁精矿产率达到79.73%,含硫量降低至0.19%,硫去除率高达96.68%,比以松醇油为起泡剂的铁精矿产率高4.37 个百分点,含硫量低0.26 个百分点,硫去除率高3.91 个百分点。
  • 黄成林,李吉云,唐洪湘,张莉
    矿冶工程. 2016, 36(z): 4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新疆吐哈矿区某含铜镜铁矿就近选矿,利用矿区附近苦咸水作为浮选铜的选矿用水,通过实验室验证试验,苦咸水对浮选铜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通过调整浮选药剂制度可以满足选铜生产需要。最终获得产率为1.56%、品位为15.90%、回收率为80.77%的选矿指标。
  • 刘兴华
    矿冶工程. 2016, 36(z): 46-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细粒磁铁矿精矿中硫含量较高,含硫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两种矿物绝大部分已单体解离,仅有部分磁黄铁矿与磁铁矿紧密共生,针对试验矿样的性质特点,采用一粗一扫两次浮选脱硫作业可使铁精矿中的S 含量由0.93%降至0.19%,铁精矿中TFe 回收率为95.48%;硫粗精矿再经过三精一扫浮选闭路流程,可获得产率2.48%、S 品位28.03%、TFe 含量61.12%、S 回收率74.74%的硫精矿。有效实现了磁铁矿降硫和磁黄铁矿资源的综合回收。
  • 罗良飞,李文风
    矿冶工程. 2016, 36(z): 50-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铁矿捕收剂CY-1 在太钢集团岚县矿业公司袁家村铁矿选厂浮选一系列进行了反浮选工业试验。在连续7 天浮选给矿平均TFe 品位41.66%的条件下,取得了浮选精矿产率50.70%、精矿TFe 品位65.39%、回收率79.58%的指标。
  • 马延全,杨长颖
    矿冶工程. 2016, 36(z): 53-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江某磁铁矿含硫量高,为了开发利用该铁矿资源,沈阳有色金属研究院对该矿样进行了选矿工艺试验研究,最终采用先磁选再浮选的工艺流程:磁选采用阶段磁选,然后将磁选精矿进行浮选,最终得到含铁65.87%、含硫0.258%、铁回收率72.49%的合格铁精矿。
  • 解琳
    矿冶工程. 2016, 36(z): 55-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南非某赤铁矿,针对该矿矿石学性质特点,应用长沙矿冶研究院研制的GPG 型干式强磁选机,原矿通过闭路破碎至-12 mm 后,采用分级-干式强磁选工艺流程,可获得产率67.86%、TFe 品位60.04%、回收率80.57%的铁精矿;应用长沙矿冶研究院研制的ZH 型湿式组合式强磁选机,原矿通过阶段磨矿-湿式强磁选(两段磨矿,最终磨矿细度为-0.075 mm粒级占87.61%),可以获得产率71.06%、TFe 品位60.34%、回收率85.45%的铁精矿。
  • 张立刚
    矿冶工程. 2016, 36(z): 59-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浮选方法,从陕西某超贫钒钛磁铁矿强磁选尾矿中综合回收磷,系统研究了调整剂、捕收剂用量以及磨矿细度对磷浮选效果的影响,开路试验可获得产率4.08%、P2O5 品位30.23%、回收率66.31%的磷精矿。
  • 王祥
    矿冶工程. 2016, 36(z): 62-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高效利用太钢袁家村闪石类难选铁矿资源,对该类型矿石进行了预选抛尾、阶段磨选试验,取得了理想的结果,提高了入选品位,降低了选矿成本,对于闪石型原生铁矿开发利用有较大意义。
  • 刘石梅,谢复宏,周世开,李小静,曹传辉,周岳远
    矿冶工程. 2016, 36(z): 65-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万宁市某海滨砂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和钛铁矿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原矿TiO2 含量11.79%时,采用内筒式永磁-湿式弱磁-电选新工艺流程,可得到TiO2 含量49.50%、回收率为69.27%的钛铁矿精矿(含部分钛铁矿蚀变的金红石),为该类型海滨砂矿中钛铁矿的综合回收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 安登气
    矿冶工程. 2016, 36(z): 70-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攀西某地-0.038 mm 物料的性质特点,采用“ZH 磁选-浮选脱泥脱硫-浮选选钛”新工艺,原料通过ZH 强磁选富集TiO2 品位从8.33%富集到20.16%,回收率达到65.76%,ZH 磁选粗精矿经过浮选脱泥、浮选选钛最终获得的钛精矿品位为47.97%,回收率达到73.09%,该工艺对实现-0.038 mm 粒级钛铁矿的回收利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曾尚林,安登气,李辉跃,王洪彬,曾维龙
    矿冶工程. 2016, 36(z): 74-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ZH 平环高梯度磁选机是国内外新一代的高效强磁选设备,该设备具有富集比大、选矿效率高、回收粒级下限低等优点,运用ZH 平环高梯度磁选机分选攀枝花选钛厂二级斜板浓密机溢流,给矿品位8.08%时获得钛精矿品位18.17%、钛回收率63.85%,能有效回收选钛厂超细粒级(-0.038 mm)中的钛铁矿。
  • 刘恒发,方勇
    矿冶工程. 2016, 36(z): 76-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满足生产高品质的海绵钛以及钛白的要求,采用LILO 永磁筒式磁选机对云南某地钛铁精矿进行了提质降杂试验室研究,最终通过磨矿-湿式磁选流程,得到了TiO2 品位48.90%、回收率92.67%,CaO+MgO 总含量1.11%的合格精矿。
  • 黄万抚,胡雪飞,吴浩,邱峰
    矿冶工程. 2016, 36(z): 79-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湿法锌冶炼中浸渣为含银物料,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回收利用。本文通过对锌冶炼渣性质研究,将浮选工艺结合到湿法炼锌工艺中,成功回收了银。对常规湿法锌冶炼渣,采用一粗四精三扫工艺流程,获得了银精矿产率4.39%,品位6616 g/t,回收率78.53%,同时银精矿中含Au 达5.6 g/t。对高温高酸浸出锌冶炼渣,采用“快浮、一粗一精二扫”工艺,获得银精矿1 含银品位2400 g/t、回收率5.8%,银精矿2 含银1850 g/t、回收率58.74%,银总回收率64.54%。工业生产表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张仪
    矿冶工程. 2016, 36(z): 83-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铜矿以黄铜矿为主,黄铜矿平均嵌布粒度34.6 μm,常规浮选方法难以选别。用两套浮选柱代替7 槽浮选机进行精选,1 台立式螺旋搅拌磨机(JM-1800)进行粗精矿再磨,使嵌布粒度细的黄铜矿等矿物充分解离,通过浮选柱高效选别,精矿含铜品位提高了3.02 个百分点,铜选矿回收率提高了3.01 个百分点,金选矿回收率提高了5.99 个百分点,银选矿回收率提高了2.5 个百分点。浮选柱及搅拌磨机适宜铜矿物嵌布粒度细、含泥高的粗精矿再磨及精选流程。
  • 陈新林,马忠臣,于雪,孟宪瑜
    矿冶工程. 2016, 36(z): 86-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从铜铅混合浮选技术、铜铅混精再磨再选技术、铜铅高效分选技术、伴生银的强化回收技术等方面证明了“铅锌矿中综合回收铜银的选矿技术与应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可为相同或类似矿山采用。
  • 谢加文,黄光耀,杨柳毅,曹玉川,张国旺,曾志飞
    矿冶工程. 2016, 36(z): 91-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某低品位铜钨共生矿进行了矿物学和可选性研究,根据矿石中铜、钨的嵌布粒度特征,采用“铜硫混浮”获得铜硫粗精矿,粗精矿再磨后优先浮铜,分别得到铜精矿和硫精矿;浮硫尾矿浮选得到钨精矿。对原有铜硫分选流程进行搅拌磨和分级机闭路的优化改造,现场工业试验得到的铜精矿品位为20.18%,回收率为89.65%;钨捕收剂R-2 的低温选别性能优于现场捕收剂ZL。
  • 陈宇枫,刘润清,唐鸿鹄,孙伟
    矿冶工程. 2016, 36(z): 95-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难选高铁质硫化铜锌矿石优先浮选获得的铜精矿质量较低且铜锌互含高的问题,利用中性条件下矿石中铜锌矿物浮选速率差异大的特点,对原矿进行了快速浮选工艺研究,最终确定了铜锌快速浮选后铜优先浮选的工艺流程。该工艺指标:混合精矿中铜锌的回收率分别为83.35%和80.28%。铜回收率较原流程提高19.07%,锌回收率较原流程提高10.46%;铜精矿品位较原流程提高1.85%,锌互含较原流程降低13.04%。
  • 郭灵敏,陈雯,李文风,程征
    矿冶工程. 2016, 36(z): 99-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CYC捕收剂用于铜硫矿石的浮选,具有选择性捕收铜、对硫捕收力弱等特点。通过集成创新研发出与之相结合的降本增效、适应性强的浮铜新工艺,可以采用快速开路优先浮铜开路或半闭路等流程方案,CYC捕收剂在永平铜矿、银山矿及城门山铜矿的应用表明,采用铜粗精矿选择性细磨后精选产出铜精矿、选铜尾矿再选收硫工艺,均取得良好的选矿指标。
  • 廖乾,程建国,解振朝,李淮湘,周韫
    矿冶工程. 2016, 36(z): 105-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硫化矿浮选以CMC 作抑制剂,MB 和Mac-12 作组合捕收剂,氧化矿浮选以NaHS 作硫化剂,MB 和Mac-12 作组合捕收剂,采用先浮硫化矿后浮氧化矿的选别工艺流程,对某难选氧化铜钴矿进行了选矿工艺技术研究。原矿含铜2.73%、含钴0.16%,全流程闭路试验可获得含铜19.51%、含钴0.28%,铜、钴回收率分别为22.22%、5.33%的硫化精矿以及含铜5.07%、含钴0.31%,铜、钴回收率分别为67.41%、68.14%的氧化精矿。铜总回收率达到89.63%,钴总回收率达到73.47%。
  • 陈京玉,谢建平,陈志国,牛英杰,王亚明
    矿冶工程. 2016, 36(z): 109-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新疆某含砷低品位铜矿进行了选矿工艺试验研究,并对伴生钴进行了富集回收探索研究。通过流程及浮选药剂条件试验,确定在-74 μm 粒级占80%的磨矿细度条件下,采用优先浮选铜、一粗一扫一精、尾矿回收伴生钴工艺,得到了铜品位24.29%、铜回收率83.16%、As 品位0.24%的铜精矿和钴品位0.472%、回收率58.04%的钴硫精矿。
  • 梁溢强,宋涛,朱从杰
    矿冶工程. 2016, 36(z): 114-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好地回收氧化锌矿,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研究菱锌矿、异极矿、方解石和石英在两种捕收剂溶液中的接触角变化,发现在pH=6~10 的区间,两种氧化锌矿物与脉石矿物的接触角存在明显的差异,存在浮选分离的可能性。研究了磷酸酯溶液体系中,在硫化和不硫化条件下,菱锌矿和异极矿的浮选性质差异。结果表明,两种矿物在酸性条件下的浮选效果较佳。添加少量硫化钠有助于捕收剂用量的降低和浮选效果的提高。硅酸钠虽然能较好地抑制石英和方解石,但对两种氧化锌矿物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唐凤玲
    矿冶工程. 2016, 36(z): 117-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巴里选矿厂现处理的105 号矿石性质与品位变化大,使铅锑浮选生产中铅锑矿物与锌、硫矿物分离困难,铅锑精矿质量和回收率难以稳定。为保证生产指标,参考处理100 号矿石的选矿工艺流程,对105 号矿石进行铅锑可选性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确定铅锑选矿的合理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为生产应用及工人操作调节提供依据,解决了105 号矿体铅锑品位低、锌硫含量高、浮选分离困难的技术难题。
  • 谢加文,周清波,朱超英
    矿冶工程. 2016, 36(z): 121-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尾矿中的钨矿资源,依据矿石性质,通过一段磨矿,采用浮选-磁选-重选联合工艺,通过脱硫浮白钨、强磁-重选回收黑钨的技术路线,全流程闭路试验获得了白钨精矿产率0.42%、钨品位64.87%、白钨回收率63.36%,黑钨精矿产率0.08%、钨品位43.43%、黑钨回收率8.08%,总钨精矿产率0.50%、钨品位61.43%、钨回收率71.44%。
  • 汪泰,胡真,袁经中,姚建伟
    矿冶工程. 2016, 36(z): 126-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低品位矽卡岩白钨矿中的透辉石-钙铁辉石含量达到50%以上,可浮性良好,影响白钨浮选。针对透辉石-钙铁辉石与白钨矿磁性差异,提出了“强磁抛尾-浮选白钨”的选矿技术路线,在原矿WO3 品位0.16%的情况下,首先采用高梯度强磁选抛除产率58.72%的磁性物,然后通过浮选获得白钨粗精矿WO3 品位为7.79%、回收率为84.75%,指标优于全浮选工艺,且药剂成本大幅降低。
  • 李靖,张覃,李龙江
    矿冶工程. 2016, 36(z):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使贵州某中低品位钙镁质磷矿石得到有效利用,对其进行反浮选脱镁试验研究。以H2SO4 作调整剂及抑制剂,GJBW为捕收剂,考察了磨矿细度、充气量、抑制剂及捕收剂用量对浮选指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GJBW 用量对精矿P2O5 品位影响显著,抑制剂H2SO4用量及其与充气量交互作用对精矿P2O5 回收率影响显著,在磨矿细度-0.075 mm 粒级占81.08%、充气量为0.25 m3/h、H2SO4 用量18 kg/t、GJBW 用量0.6 kg/t 条件下,获得精矿P2O5 品位34.18%、精矿P2O5 回收率91.75%、MgO含量0.91%的浮选指标,得到Ⅰ类优等品合格磷精矿。
  • 汤家焰,张一敏,包申旭
    矿冶工程. 2016, 36(z): 134-1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沉降试验考察了多价金属离子对微细粒石英分散与团聚行为的影响,结合Zeta 电位测试和多价金属离子的水解平衡计算发现,矿浆体系pH 值在8~12 区间时,1×10-3 mol/L 的Ca2+或Mg2+使得原本稳定分散的微细粒石英体系发生团聚沉降;矿浆pH 值在4~8 区间时,5×10-4 mol/L 的Fe3+或Al3+使得原本稳定分散的微细粒石英体系发生团聚沉降。金属离子的羟基络合物和氢氧化物沉淀是改变微细粒石英分散和团聚行为的主要物质,其中羟基络合物以“静电桥”作用使得微细粒石英发生团聚,氢氧化物沉淀则以异凝聚的方式团聚微细粒石英。
  • 王旭,李茂林
    矿冶工程. 2016, 36(z): 138-1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新型高效耐低温萤石捕收剂FX-6Y 处理石英型萤石矿,与原工艺相比,不仅捕收剂用量减少,而且回收率增加了4.08 个百分点。在8~12 ℃低温条件下,适当增加FX-6Y 用量,开路试验取得了精矿CaF2 品位96.27%、CaF2 回收率87.18%的良好指标;处理方解石型萤石矿,解决了油酸作为捕收剂时只能在加温条件下才能有效抑制方解石的难题。使用FX-6Y 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实际推广价值。
  • 孟雨,葛英勇,刘鸣,刘智
    矿冶工程. 2016, 36(z): 142-1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低品位锂辉石脱泥除云母后,中矿Li2O 品位0.88%,矿物组成复杂、种类繁多,主要有锂辉石、腐锂辉石等。采用新型锂辉石捕收剂MG-3,直接浮选锂辉石,并与原捕收剂改性油酸以及常用锂辉石捕收剂——氧化石蜡皂和环烷酸皂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MG-3 对锂辉石的捕收性优于其他锂辉石捕收剂,同时具有一定的耐低温性能。
  • 时景阳,卯松,李先海,张覃
    矿冶工程. 2016, 36(z): 145-1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贵州某硅钙质磷矿石,采用反浮选工艺进行浮选试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影响浮选指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条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磨矿细度-0.075 mm 粒级占73.64%、混合捕收剂用量为0.5 kg/t、pH=5.5 时浮选效果相对较好,获得了精矿P2O5 品位27.86%、精矿P2O5 回收率83.94%的浮选指标。
  • 王贤晨,卯松,叶军建,张覃
    矿冶工程. 2016, 36(z): 148-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贵州某钙镁质磷矿石中白云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捕收剂GJBW 浓度及矿物粒度对其浮选动力学行为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JBW 作用下,白云石各粒级浮选动力学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一定范围内捕收剂浓度和矿物粒度对浮选动力学行为影响较大。GJBW 浓度增加,白云石各粒级实际浮选上浮率增加,模型拟合极限上浮率ε和浮选速率常数k 增加。-45+28 μm粒级可浮性较好,极限浮选上浮率ε最大,但-150+75 μm 和-75+45 μm 粒级浮选常数k 更大,更易达到浮选平衡;-28 μm 微细粒级部分,由于粒度过小,其极限浮选上浮率ε和浮选常数k 均较小。
  • 郑伟,王春,张杰
    矿冶工程. 2016, 36(z): 152-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锡石捕收剂的类型和特点。介绍了各类捕收剂工业应用现状,并对锡石捕收剂研究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 谢俊,张覃
    矿冶工程. 2016, 36(z): 156-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国内外常见钾盐的选矿方法与技术,重点介绍了钾石盐型钾盐、光卤石型钾盐、硫酸盐型钾盐、混合型钾盐等的选矿现状,分析比较国内外各种选矿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指出冷分解-正浮选工艺、反浮选-冷结晶工艺、4#工艺为今后研究重点。
  • 曹建,程少逸,胡秀琴,许鹏飞
    矿冶工程. 2016, 36(z): 161-1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抑制蛇纹石对镍黄铁矿浮选造成的不利影响,合成了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S–g–PAM)和淀粉接枝聚丙烯酸(S–g–PAA)作为蛇纹石抑制剂。浮选结果表明,S–g–PAM 和S–g–PAA 相比于传统蛇纹石抑制剂羧甲基纤维素(CMC)更能有效提高镍黄铁矿浮选回收率。对两种矿物的表面研究证明,S–g–PAM 和S–g–PAA 从镍黄铁矿表面分散蛇纹石并且絮凝蛇纹石。
  • 雷发根,蒋文利,梁广泉
    矿冶工程. 2016, 36(z): 164-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司家营铁矿北区分公司选矿实际生产中存在赤铁矿金属回收率低、尾矿品位偏高的问题,而浮选尾矿品位一直徘徊在20%~24%,尤其是处理地表风化的赤铁矿时更为明显。本文重点研究了北区分公司赤铁矿浮选尾矿再选工艺,降低尾矿品位的同时产出合格铁精粉,为企业增加效益。通过对尾矿性质分析和参考同行业尾矿再选试验成果,采用组合式强磁机抛尾-再磨再强磁-两段浮选后,将浮选尾矿品位从23.21%降至9.31%,同时生产出产率7%、品位65.46%的合格精矿,为企业流程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 李卓林,牛福生
    矿冶工程. 2016, 36(z): 167-1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承德某铁尾矿中主要含有磷和钛两种可回收元素,其中磷以磷灰石的形式存在,钛赋存于钛铁矿中。磷的嵌布粒度比钛铁矿要粗,因此提出先浮选回收磷再选钛的工艺流程。试验结果表明,当磨矿细度为-0.074 mm 粒级占52.14%时,以AW-01 为捕收剂,采用一粗三精浮选工艺流程,可获得磷品位为32.74%、回收率为86.11%的磷精矿,同时尾矿中磷品位降至0.31%;在对磷浮选尾矿进行强磁选-重选-再磨-强磁选流程后,最终可获得钛品位为48.36%、钛回收率为90.34%的钛精矿,尾矿钛品位降至0.89%。
  • 孙希乐,石云良,刘苗华,肖金雄
    矿冶工程. 2016, 36(z): 171-1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油坊铁矿选矿厂尾矿含铁9%左右,含铁矿物主要是镜铁矿、含铁硅酸盐。镜铁矿主要以微细粒单体形式存在,采用强磁选可有效回收细粒的铁矿物,精矿品位50.60%,回收率为35.36%,对镜铁矿回收率为81.18%。
  • 杨晓峰,苏彬,王权升,窦国语
    矿冶工程. 2016, 36(z): 173-1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组合式强磁选机为核心设备,对鞍山地区赤铁矿浮选尾矿进行了再回收铁探索试验,分别采用“预先抛尾-一段磨矿-两段精选-反浮选”、“预先抛尾-磨矿粗选-再磨精选-反浮选”和“筛分粗抛-磁选抛尾-磨矿磁选-反浮选”3 种工艺进行了流程试验。对比了3 种工艺的优缺点。
  • 于雪,陈新林,秦贵杰,孟宪瑜,高起鹏
    矿冶工程. 2016, 36(z): 176-1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含铜品位为1.35%的某铜冶炼反射炉渣进行了回收铜的试验研究。在-0.075 mm 粒级占85%的磨矿细度下,以新型浮选剂C99 作铜矿物捕收剂,水玻璃作抑制剂,硫酸铵和硫化钠作活化剂,经1 次粗选、3 次精选、3 次扫选,获得了铜精矿铜品位为25.64%、铜回收率为70.74%,为回收该反射炉渣中铜提供了技术依据。
  • 崔长征,孙阳,李素炜
    矿冶工程. 2016, 36(z): 180-1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陕西某黄金冶炼厂焙烧氰化尾渣进行分析,查明了该尾渣的矿物组分、粒度分布及铁物相。通过改变磁场强度、磁介质等条件,确定了烧渣中铁回收的最佳弱磁-强磁选方案。采用该方案可获得铁品位、铁回收率分别为54.47%、48.97%的铁精矿。
  • 孟宪瑜,高起鹏,秦贵杰,李乔松
    矿冶工程. 2016, 36(z): 183-1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某钒钛磁铁矿选铁尾矿进行了分析。依据该选铁尾矿中各矿物物理性质的差异,拟采取重选或强磁选预富集再浮选回收钛铁矿的方法来处理该矿石。在条件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阶段磨矿阶段选别”的磁-浮-酸浸的联合工艺流程。矿石中含TiO2 13.78%时,获得钛精矿TiO2 品位为45.21%、TiO2 回收率为54.46%。
  • 唐凤玲
    矿冶工程. 2016, 36(z): 186-1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西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巴里选厂损失于锌硫混合精矿的锡较高,按目前生产条件,难以降低锌硫混合精矿中的锡损失。公司拟对进入锌尾1 的锡进行回收,以提高选厂锡的回收率。进行了回收锌尾1 中锡的多方案试验,结果表明,磁选-浮选脱硫方案较好,工艺流程简单,药剂用量少,生产易于实施。
  • 魏有林,吴鹏,李兆,孔旭才
    矿冶工程. 2016, 36(z): 191-1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矿石性质、工艺流程、药剂制度、磨矿粒度等方面摸索研究,选择合适的工艺流程参数和药剂制度,保证选厂生产出合格的铜精矿。
  • 周岳远,刘兴美
    矿冶工程. 2016, 36(z): 193-1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典型的微细粒强磁选设备发展动态,归纳、总结了强磁选设备的发展趋势,并就部分典型的磁分离工艺技术生产应用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对强磁选设备的开发与应用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 熊大和
    矿冶工程. 2016, 36(z): 198-2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Lon 立环脉动高梯度磁选机分选弱磁性矿物具有富集比大、分选效率高、适应性强和运转可靠的优点。设备和选矿流程的优化,是提高氧化铁矿选矿回收率的有效方法。例如在东鞍山烧结厂SLon 中磁机取代滚筒永磁机的试验,可降低强磁尾矿品位3.19 个百分点,提高磁选作业回收率8.00 个百分点;对鞍钢齐大山铁矿、太钢袁家村铁矿、安徽李楼铁矿、宝钢梅山铁矿的氧化铁矿进行了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研究,在提高氧化铁矿选矿回收率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 崔瑞,李茂林
    矿冶工程. 2016, 36(z): 203-2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工具Ansys Fluent,对清水条件下不同柱体长度的100 mm 直径水力旋流器内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范围内的结果表明:在处理量相等的情况下,随着旋流器柱体长度增加,旋流器内压力降减小,说明长柱体旋流器有助于降低能耗,提高处理能力;柱体长度增加会导致旋流器内切向速度减小,离心强度降低;依据平衡轨道理论的近似计算表明,分离粒度随柱体长度增加而降低。该数值计算结果可作为优化旋流器结构设计的参考。
  • 黄礼龙,张国旺,黄瑛彩,彭泽友,龙渊
    矿冶工程. 2016, 36(z): 207-2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某铁矿微细粒磁铁矿进行了立磨机与球磨机的磨矿-磁选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微细粒磁铁矿,立磨机能效更高,磁铁矿物解离度更高,而且磨矿产品的磁选精矿指标更好。针对马钢集团东山选厂的二段磁选精矿进行了细磨-磁选试验,选择两台JM-1800B(250 kW)立磨机用于东山选厂铁精矿的“提质降杂”精选工艺流程。使用立磨机后东山选厂铁精矿产品Fe 品位从61%~62%提高到64%~65%,SiO2 含量从6%~8%降到4%~5%,解决了东山选厂由于原矿品位下降带来的铁精矿质量下降的难题。
  • 赵湘,张国旺,刘瑜,肖骁,黄礼龙,石立,龙渊,桑艳伟
    矿冶工程. 2016, 36(z): 212-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金属矿山尾矿年排放量巨大,堆存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还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由于尾矿成分复杂、分布不均、有价组分的种类及含量差别很大,嵌布粒度极细,必须采用细磨或超细磨矿才能有效回收其中有价元素。介绍了JM 立式螺旋搅拌磨机工作原理及其结构特点,该设备对矿物的细磨具有解离强、节能、高效等优点,在尾矿综合利用中可广泛应用。
  • 陈有文,朱凯,朱剑,刘排秧
    矿冶工程. 2016, 36(z): 215-2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 6.3 对CKФ2 m×2 m 高效调浆搅拌槽固液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搅拌转速为178 r/min 时,CK 高效调浆搅拌槽流场主要呈现轴向流,呈W 型迹线大循环流动,流体在槽内形成上下两个区域循环;固相浓度分布相对均匀,固体颗粒能有效参与区域循环,但沿槽高存在一定的浓度差,中部存在一个高浓度区,固体颗粒均离开槽底悬浮在槽内,不发生沉槽现象。
  • 陈强,张建辉,张明,樊学赛
    矿冶工程. 2016, 36(z): 218-2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双叶轮调浆搅拌槽为研究对象,运用CFD 数值分析法,以壁面流速、循环量、流体上升距离、功率作为目标考察参数,对比分析了3 种不同叶轮组合形式的调浆搅拌槽流场特点,为双叶轮调浆搅拌槽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 刘兴美,李小静,周岳远,刘石梅,曹传辉
    矿冶工程. 2016, 36(z): 223-2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高梯度磁选机聚磁介质堆多孔属性的物性参数。运用多孔介质研究理论研究聚磁介质堆流体阻力特性。开展了粗、细两种尺寸,不同填充率的钢毛介质堆的流速-压降试验,并通过分析试验数据探讨了聚磁介质堆对流体的阻力特性。同时阐明了钢毛介质的尺寸、填充率对介质堆流体阻力特性的影响。
  • 韩志彬,张建辉,陈强,吴峰
    矿冶工程. 2016, 36(z): 227-2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浆提升搅拌槽既可以提升矿浆的液位,又可以进行矿浆的搅拌,已在选矿工业实践中大量应用,但是有关矿浆提升搅拌槽的研究资料很少。普通搅拌槽的关键参数为叶轮的直径和转速,矿浆提升搅拌槽的关键参数还包括叶轮和盛浆体之间的间隙大小。本文对矿浆提升搅拌槽内流场进行了CFD 仿真,研究了叶轮和盛浆体之间的间隙对流场的影响,为矿浆提升搅拌槽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 李世凯,王青芬,韩登峰
    矿冶工程. 2016, 36(z): 229-2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CFD模拟仿真软件对3 种不同形式的给料井结构进行了模拟仿真,对给料井速度场分布、浓度场分布和给料井出口平面的速度分布等参数进行了对比,探讨给料井结构对矿浆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螺旋隔板形式的给料井结构能够更好地降低矿浆的周向速度,减少对沉降槽中稳定沉降矿物颗粒的扰动。同时,螺旋隔板形式的给料井结构能够更好地分散矿物颗粒,实现矿物颗粒均匀稳定分散的效果,提高设备性能。
  • 刘瑜,张国旺,肖晓,赵湘,黄礼龙,石立,龙渊,李文明,桑艳伟
    矿冶工程. 2016, 36(z): 234-2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国际上常用的自磨(半自磨)选型试验方法,指出单位功耗的确定是合理选择半磨机的关键。采用某钨矿对各磨机选型方法进行了对比,说明磨机选型过程中应采用多个计算模型计算,相互校正,同时结合工业数据库确定半自磨机的单位功耗,才能准确进行磨机选型。
  • 姚建超,周宏喜,何建成,袁树礼
    矿冶工程. 2016, 36(z): 239-2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立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优化设计,叙述了KLM 型立磨机在某稀土选厂萤石矿细磨作业中的应用,萤石矿的细度由-0.037 mm 粒级含量占48.5%提高到90%以上,单体解离度大大提高,浮选精矿品位由50%提高到90%左右。
  • 桑艳伟,张国旺,肖骁,赵湘,黄礼龙,石立,刘瑜
    矿冶工程. 2016, 36(z): 242-2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介绍了离散元法的基本原理及发展概况,总结了离散元法在球磨机、自磨机及半自磨机、塔式磨机等磨矿设备中的应用现状。在磨机设计和优化工作参数上,特别是磨机衬板的改进方面,离散元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提出了离散元法的优缺点以及今后针对离散元法的研究重点。
  • 张明,樊学赛,赖茂河,韩志彬
    矿冶工程. 2016, 36(z): 246-2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CFD 方法研究了GF 浮选机的流体动力学特征,分析了GF 浮选机的流态,循环流场结构的形成奠定了设备良好分选能力的基础,叶轮负压区分布特征验证了叶轮分区设计,中心筒流速的分析预测了设备的吸浆能力,量化了GF 浮选机的处理能力。CFD 方法在GF 浮选机流体动力学特征分析的应用为GF 浮选机的放大奠定了基础。
  • 邹蔚勤
    矿冶工程. 2016, 36(z): 251-2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浮选法是获得高质量铁精矿最有效的分选方法之一,常用的有阳离子反浮选和阴离子反浮选两种工艺,由于铁精矿浮选工艺和药剂制度的特殊性,普通浮选机无法满足铁精矿反浮选的工艺要求。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针对铁精矿反浮选工艺特点,研制了多个型号的铁精矿专用浮选机,近十几年在全国几十个选矿厂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工艺指标和经济效益,提高了我国黑色矿山的装备技术水平,推动了我国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
  • 赖茂河,吴锋,韩志彬,董干国
    矿冶工程. 2016, 36(z): 255-2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铅锌矿山原流程的BF-24 浮选机选别性能差,因此采用GF-24 型浮选机替换BF-24 浮选机,流程改造后对新浮选机进行吸气量和矿浆悬浮能力测试,同时与改造前的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GF-24 浮选机使用效果良好,满足技术要求。
  • 苏许贵
    矿冶工程. 2016, 36(z): 259-2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石云良,刘苗华,肖金雄,罗云波,龙艳
    矿冶工程. 2016, 36(z): 267-2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我国白钨矿选矿尾矿水有害杂质及其危害,综述了白钨矿选矿尾矿水的处理技术与回用的方法,提出了白钨矿选矿尾矿水处理与回用的发展趋势。
  • 许海峰,陈雯,李文风,杨备
    矿冶工程. 2016, 36(z): 270-2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袁家村铁矿强磁尾矿进行了混凝沉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YH 混凝剂比现场使用的“蓝液”混凝剂沉降速度快、所需絮凝剂用量小、水质澄清度好。在削减絮凝剂用量的基础上采用次氯酸钠氧化工艺进一步去除尾矿废水中残留的浮选药剂,当次氯酸钠用量1.0 g/L、反应温度20 ℃、反应时间30 min 时,PAM、COD 和Ca2+的去除率分别为90.48%、83.97%和85.00%。将处理过的尾矿回水用于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经次氯酸钠氧化工艺处理后的废水与清水浮选指标相当,表明该工艺处理后的尾矿回水可用于浮选生产。
  • 孙肇淑,姚伟,李茂林,王跃林,崔瑞,曾志飞,邓小龙,姜兴科
    矿冶工程. 2016, 36(z): 275-2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单质硫含量高、强酸性的锌浸出渣,采用原浆直接浮选、稀释清洗浮选以及加热过滤清洗浮选法浸出渣中的单质硫,并对加热过滤清洗方式下的洗矿回水循环利用进行了数学模拟计算与实际洗矿回水循坏利用浮选试验。结果表明:3 种浮选方式下,加热过滤清洗试验浮选效果最佳;回水循环利用计算及实际洗矿回水循环利用浮选表明,洗矿回水循环利用具有可行性。
  • 闵程,张汉泉
    矿冶工程. 2016, 36(z): 279-2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阴离子捕收剂,采用“一粗二精一扫”反浮选流程处理难选高磷鲕状赤铁矿,对反浮选废水进行处理,使其满足排放标准又能循环使用。以闭路试验废水为研究对象,对废水悬浮物进行了分析和处理,试验所用混凝剂为石灰和助凝剂FeCl3,通过单因素条件试验,石灰最佳用量300 mg/L,在搅拌转速150 r/min 下搅拌10 min,静置25 min,助凝剂FeCl3 用量30 mg/L,经过处理后达到GB8978-1996 二级排放标准的废水进行循环反浮选试验,所得铁精矿品位及回收率比使用清水分别降低了0.89%、2.31%,两者浮选效果较接近。
  • 肖松文,任国兴,潘炳,赵卫夺,杨润德
    矿冶工程. 2016, 36(z): 283-2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简要介绍电子废物种类、特点及稀贵金属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分析了电子废物回收处理的主要环节及其工艺技术,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电子废物回收处理亟需发展的关键技术。
  • 邓景衡,余侃萍
    矿冶工程. 2016, 36(z): 289-2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碳纳米管为载体,通过水热方法合成碳纳米管负载纳米二氧化钛的复合吸附材料(TiO2/CNTs)。X 射线衍射(XRD)显示,负载在碳纳米管上二氧化钛为锐钛矿型。在试验室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表明,溶液pH 值对TiO2/CNTs 的吸附有很大影响:TiO2/CNTs 用量为0.5 g/L,溶液pH=5.5,丁基黄药浓度在20~100 mg/L 范围内,吸附黄药的去除效率从93.6%下降为58.7%。吸附服从于Langmuir 等温吸附,平衡吸附量为81.9 mg/g,饱和吸附量为133.3 mg/g。
  • 赵辉,黄筱迪,韩正伟,刘志红
    矿冶工程. 2016, 36(z): 293-2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单阐述了磷矿浮选废水对环境和浮选指标的不利影响,以及磷矿浮选废水的处理现状,指出了现阶段废水处理方法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 王丽娜,张志华,聂程
    矿冶工程. 2016, 36(z): 296-3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0 种常用的氨氮废水脱氨技术进行了比较,并介绍了脱氨技术组成的联合工艺的应用。对主要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综合述评,分析了各项工艺的技术特点。结合某企业提供的高氨氮重金属废水的治理实践,探讨了蒸氨-精滤工艺对该类废水的处理效果,并对该类废水处理的工艺优化方向提出了相应意见。
  • 肖骁,潘炳,任国兴,黄礼龙,龙渊,石立,刘瑜
    矿冶工程. 2016, 36(z): 301-3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我国废旧手机的产生情况、回收模式以及处理流程,废旧手机中的金属资源状况以及手机中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方法,提出了我国废旧手机金属资源循环的方向。
  • 曹兴,黄士兵,姜寄,石玉锋,陈国强,刘丽
    矿冶工程. 2016, 36(z): 307-3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铅锌选矿厂在选矿过程中加入了大量丁黄药等有机物,经过混凝法初步处理后的选矿废水COD 含量高达825.6 mg/L。采用复合氧化剂预处理-活性炭吸附的工艺对该废水进行了COD 去除试验,结果表明:在pH=3.5,复合氧化剂用量为0.8 g/L,搅拌20 min 后,加入粒径为0.074 mm 的活性炭1.2 g/L,再搅拌25 min,COD 含量降为28.9 mg/L。
  • 黄少波,邓景衡,李立
    矿冶工程. 2016, 36(z): 310-3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硫酸-氢氟酸混合废水的石灰处理法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沉淀渣的资源化利用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石灰直接沉淀法,采用可溶碱先调节硫酸-氢氟酸废水pH 值,然后石灰沉淀处理可选择性沉淀F,获得CaF2 分布分数较高的沉淀产物,有利于F 资源的回收;石灰直接沉淀法所得CaF2-CaSO4 · 2H2O 混合物中CaF2、CaSO4 · 2H2O 颗粒细小,多在10 μm 以下,预期难以采用浮选分离回收CaF2,可作为非高酸性含氟废水的处理剂,在脱除废水中F 的同时实现CaF2 品位的提高。
  • 单连军
    矿冶工程. 2016, 36(z): 314-3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多种手段对莫桑比克某Ti-Fe 矿石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从矿石组成、主要矿物产出特征及粒度分布特点等几方面进行了描述。矿石中主要矿物为钛磁赤铁矿、钛铁矿、钛磁铁矿、钛赤铁矿、普通辉石、长石、石英和阳起石等。矿物种类多、矿物嵌布关系紧密,以及钛和铁赋存状态复杂等是影响铁、钛回收的主要因素。
  • 张泽琳
    矿冶工程. 2016, 36(z): 318-3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彩色图像阈值分割、形态学处理、分水岭算法、面积阈值筛选以及最小外接矩形截取等技术,提出了一种矿物图像局部彩色分割算法,为后续矿物属性自动检测提供技术保障。
  • 姜楚灵
    矿冶工程. 2016, 36(z): 323-3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显微镜鉴定、MLA 测定、化学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等多种手段对内蒙古某复杂锆、铌、稀土多金属矿石进行了较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分析了矿石的化学成分,查明了矿物组成及含量,观察了锆、铌和稀土矿物的嵌布特征,为制订合理的选矿工艺流程提供了重要的矿物学依据。
  • 张彬,陈述,高静,杨林
    矿冶工程. 2016, 36(z): 328-3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含有铜的灰吹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铜在灰吹时造成金损失的机理。对铅扣中含有2.5 g 铜时明显影响金回收率的结论进行了补充。结合灰吹实验的结论对熔炼时加入过量30 倍氧化铅可消除铜干扰的结论进行了论证。
  • 赵晖,金自钦,汤优优
    矿冶工程. 2016, 36(z): 332-3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查明会泽深部矿铅锌的组成、结构、解离度和主要矿物的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学特征,利用化学分析法、偏光显微镜、X 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测试手段对会泽铅锌深部矿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主要化学成分Pb 7.59%,Zn 23.56%,Au 0.12 g/t,Ag 47.9 g/t;铅锌的主要载体矿物成分:方铅矿7.23%,灰硫砷铅矿1.38%,闪锌矿33.35%。通过不同粒度条件下的单体解离度测定结果,确定了该矿石适宜的入选磨矿细度。最后阐述了影响选矿工艺的因素及措施。
  • 李子尚,陈述,张志勇,杨林
    矿冶工程. 2016, 36(z): 336-3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窑法制磷酸是一种直接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生产高纯度、高浓度磷酸的生产方法,游离氧化钙是其中间产物,选用蔗糖浸取法测定其含量时,存在终点难以观察、结果不稳定的问题。采用电位滴定仪进行终点判断,在此类样品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0%,回收率在99.00%~101.00%范围内。
  • 瞿思思
    矿冶工程. 2016, 36(z): 339-3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X 射线衍射、镜下鉴定、扫描电镜、矿物解离自动分析仪(MLA)、化学成分分析等测试技术对湖北某萤石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研究表明,该矿石属于萤石重晶石共生矿石,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并查明了矿物之间的嵌布关系以及嵌布粒度等特性,为选矿综合回收利用萤石和重晶石提供理论依据。
  • 傅饶,符招弟,喻星,杨炳红,张艳莉
    矿冶工程. 2016, 36(z): 342-3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氯化铅法测定矿样中低含量金属铁量。用氯化铅置换金属铁,过滤分离,滤液分取后加硝酸,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铁量。考察了氯化铅用量、磁选方式、浸取方式和浸取时间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确定了用内磁选方式,氯化铅用量为0.5 g,加热磁力搅拌浸取15 min 的最佳试验条件。用本法测定不同类型矿样中金属铁量,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n=6),加标回收率99.00%~101.50%。
  • 武俊杰,李青翠,刘杨
    矿冶工程. 2016, 36(z): 345-3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陕西某地铁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利用多种分析检测手段对矿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矿石粒度以及矿石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矿石中可供回收的有价组分主要有磁铁矿、磷灰石、稀土、长石。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透辉石和绿泥石等。磁铁矿中铁品位较低,对铁回收率影响较大;碳酸盐含量较高,对磷精矿品位影响较大;Fe2O3 品位高、泥质及杂质矿物含量高,对长石精矿质量影响较大。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为陕西某地铁矿石选矿工艺的选择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杨炳红
    矿冶工程. 2016, 36(z): 348-3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YS/T226-2009 硒化学分析方法第12 部分:硒量的测定》中规定的硫代硫酸钠容量法测定粗硒中硒量的方法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拟定了评定步骤,分析了该方法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用滴定管滴定试样和标定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引入的,并计算了各不确定度分量,经合成得标准不确定度为0.16%,扩展不确定度为0.32%(k=2)。
  • 王利珍
    矿冶工程. 2016, 36(z): 352-3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镜下鉴定、扫描电镜和化学分析等测试手段对铁矿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含量、主要矿物产出形式、矿石结构构造、铁矿物嵌布粒度和影响选矿指标的主要矿物学因素等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最终查明原生矿中铁矿物为单一的磁铁矿;混合矿和氧化矿铁矿物均包括磁铁矿、假象赤铁矿和褐铁矿,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磁铁矿主要呈浸染状嵌布在脉石中,少数与脉石构成极为复杂的尘粒状构造而成为影响铁精矿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
  • 李红,颜娜,龚文勇,熊伟,熊方来,张华
    矿冶工程. 2016, 36(z): 356-3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矿生产具有流程长、原矿性质多变、操作参数多、变量复杂等特点,通过全流程综合自动化系统可有效改善生产状况,节能降耗、辅助决策、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本文介绍了由过程控制系统(PCS)、生产执行系统(MES)、经营计划系统(BPS)三层结构组成的现代选矿全流程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及发展方向。
  • 张建文,熊伟,李红,张华,刘洋,马崇振,龚文勇
    矿冶工程. 2016, 36(z): 360-3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自动化控制技术在选矿工业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本文对国内外选矿自动化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介绍,重点介绍了在线检测仪表和智能装备在选矿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并总结了选矿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 李龙江,张覃,刘志红
    矿冶工程. 2016, 36(z): 363-3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煤层气利用的瓶颈问题,结合煤层气低温精馏分离,研究了Aspen Plus 软件在煤层气精馏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表明,采用流程模拟软件模拟研究低浓度煤层气精馏方法,对解决低浓度煤层气分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尹雪亮,彭可武,孟祥然,鲁平,杜成武,王全洲,田东旭,周文鹏
    矿冶工程. 2016, 36(z): 368-3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铝土矿和石灰石矿反应烧结法制得混合粉末,进而制备六铝酸钙耐火材料。结果表明,经1200 ℃预烧后,在1750 ℃下保温烧结2 h,可制备出显气孔率为4.8%、体积密度为3.43 g/cm3 的致密六铝酸钙耐火材料。
  • 李广,肖琴,官荣柱,岳丽琴
    矿冶工程. 2016, 36(z): 370-3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建某铜钼浮选尾矿经放射性检测及毒害性分析符合建材基本要求,通过添加其他配料制备的广场砖、混凝土砌块、日用陶瓷等建筑材料达到了该行业应用标准,采用“弱磁选铁-石英反浮选-高梯度磁选除铁”工艺流程可有效回收磁铁矿及长石精矿,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尹雪亮,杜成武,鲁平,彭可武,李丽颖,王全洲,田东旭,武艺
    矿冶工程. 2016, 36(z): 374-3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铝土矿和石灰石矿反应烧结得到混合粉末,进而制备二铝酸钙耐火材料。结果表明,经1200 ℃预烧后,在1600 ℃下保温烧结2 h,可制备出显气孔率为4.7%、体积密度为2.64 g/cm3 的致密二铝酸钙耐火材料。理论密度较小的二铝酸钙耐火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有利于铝土矿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王和飞
    矿冶工程. 2016, 36(z): 377-3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攀钢矿业有限公司密地选矿厂铁精矿管道输送水力学试验研究,改造工艺及参数,创新及特点,提出了密地铁精矿管道输送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对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 曾建红
    矿冶工程. 2016, 36(z): 381-3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山东某铁矿选矿厂充填系统存在的浓缩效率低、生产能力小、充填浓度与质量不稳定、充填成本高等问题,开展了尾矿充填膏体制备-输送试验研究,取得了一些关键性的技术指标,为该矿充填系统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 韦涛
    矿冶工程. 2016, 36(z): 386-3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浆体浓缩选型中,浆体的流动性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本文描述了测定浆体流动性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一种浆体流动性测试仪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
  • 邹嘉男,邹伟生
    矿冶工程. 2016, 36(z): 388-3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一种密度在线测量新技术——差压式密度在线测量,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及主要特点。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用差压式密度在线测量装置测量管道输送清水和铁精矿浆体密度,与容积称重法测量结果相比,测量平均相对误差为0.54%,表明该测量技术具有测量数据精确可靠、结构简单、制造维护容易、成本低廉、不需进行标定和环保等优点,有望对管道输送浆体密度的测量产生深刻影响与变革。
  • 全源
    矿冶工程. 2016, 36(z): 391-3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膏体/高浓度物料输送介质表现出非时变性粘性流体特征,利用其本构方程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了阻力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某铁矿充填物料进行环管输送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计算误差在5%范围内。该阻力模型适用于均质、低速、层流、高浓度介质的输送阻力计算。
  • 屈金坡,蒋文利
    矿冶工程. 2016, 36(z): 393-3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外包已成为非煤矿山采掘施工的重要形式,然而外包施工事故也呈多发态势。结合某铁矿基建实际情况,对施工队实施车间式安全监管模式,以安全标准化体系为基础,逐项落实安全标准化14 个单元的具体内容,通过PDCA 循环不断改进安全绩效,提高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
  • 刘进铭,蒋文利,赵永银,滕海涛,陈海军,朱小霖
    矿冶工程. 2016, 36(z): 396-4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常峪铁矿井建工程由各个施工单位承包施工,在施工中每个施工单位只有几名项目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以农民工为主,人口流动性较大,致使施工队伍整体素质较差,施工秩序混乱,设备故障频发,工程进展缓慢。通过实施“车间式”设备管理,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上升,故障检修时间缩短,设备作业率普遍提高,施工进度显著加快,保证常峪铁矿井建工程安全顺利进行。
  • 刘志明,杨于林,封平安
    矿冶工程. 2016, 36(z): 401-4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技发展,红外热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煤炭生产领域,以预警和防止事故的发生。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红外探测和成像技术的原理,并对其在采煤机上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 汪劲鹏,张一敏,黄晶,袁益忠
    矿冶工程. 2016, 36(z): 404-4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湖北某石煤为原料,采用空白焙烧酸浸提钒工艺,在相同浸出条件下进行了常规加热与微波加热硫酸浸出对比实验。结果表明,CaF2 对微波加热浸出具有显著的效果。不添加CaF2 时,相同条件下的微波加热与常规加热钒浸出率相差较小,只有1%~3%;CaF2 用量为5%时,相同条件下微波加热较常规加热钒浸出率明显提高,达到15%。XRD 及SEM 结果表明,浸出后云母晶格受到破坏,石英峰也有不同程度减弱,表明其在浸出过程中受到侵蚀。微波加热减轻了产物层包裹现象,从而促进浸出剂扩散,增强了钒的浸出效果。
  • 吴峰,董干国,史帅星,余悦
    矿冶工程. 2016, 36(z): 408-4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具有新型充气系统的HAT 型氰化浸出槽进行了清水试验,研究了浸出槽中距液面不同深度处的溶氧量、平均溶氧量、溶氧量分布均匀情况与搅拌转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充气器开启个数和溶解氧量平均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型浸出槽溶氧量与搅拌转数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HAT 型浸出槽与常规浸出槽对比研究结果显示,HAT 型浸出槽充气效果优于常规浸出槽。本研究对后期带矿试验浸出槽运行参数的选取提供数据支持。
  • 刘星,邹建军,李巧双,何东升
    矿冶工程. 2016, 36(z): 411-4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V2O5 浓度为28.9 g/L 的某强酸性反萃液为对象,考查了pH 值、沉钒温度、沉钒时间和加铵系数对沉钒率的影响,并获得适宜的沉钒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对反萃液进行预先氧化处理,在强酸性条件下采用铵盐沉钒,在磁力搅拌速度为100 r/min、沉钒温度为90 ℃、沉钒时间2 h、pH=1、加铵系数K=2.1 条件下,沉钒率可达到99.26%。
  • 张晋霞,邹玄,牛福生
    矿冶工程. 2016, 36(z): 413-4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河北某地高炉瓦斯泥矿物组成的基础上,采用硫酸浸出工艺,分别考查了硫酸浓度、液固比、浸出时间和浸出温度以及搅拌速度对锌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硫酸浓度0.5 mol/L、常温下反应30 min、液固比6∶1、搅拌速度300 r/min 的条件下进行瓦斯泥酸性浸出,锌浸出率可达96.30%。并且设计了正交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极差分析。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试验条件为硫酸浓度0.6 mol/L,液固比7∶1,反应时间20 min,此时锌浸出率为96.70%。
  • 汪全义,张丽芬,张大义,郑旭东,欧阳红勇,宁顺明,万洪强
    矿冶工程. 2016, 36(z): 416-4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里坪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湖中卤水属硫酸镁亚型卤水,富含钾、锂、镁、硼等资源。在高温下对一里坪盐湖卤
    水进行强制蒸发,研究其化学组成变化、析盐顺序以及种类、有价元素的富集等情况,为盐湖卤水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依据。
  • 陈泽宗,王东,邹廷信,薛生晖,毛拥军
    矿冶工程. 2016, 36(z): 419-4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贵州某电解锰阳极泥的磨矿预处理-还原焙烧-酸浸的火法、湿法联合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该电解阳极泥含锰和铅品位分别为41.96%和5.92%,锰主要以高价锰氧化物形式存在、铅主要以氧化铅及硫化铅形式存在。在还原剂用量10%、焙烧温度900 ℃、焙烧时间60 min 条件下获得的焙烧矿经酸浸所得浸出液中含锰39.09 g/L,含铅9.67 mg/L,锰浸出率达99.83%。采用火法-湿法联合工艺处理电解锰阳极泥实现了其中有价组分的回收利用,同时大大降低了直接堆存所造成的环境风险。

  • 王春,陈淑萍,张兴勋,王滔,刘晓英,康锦程,张日富
    矿冶工程. 2016, 36(z): 423-4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生物提铜铜萃取电积系统铁积累严重的问题,对造成电积铁积累的关键技术之一负载有机相洗涤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洗涤液酸度10 g/L,相比0.8~1.0,铜离子浓度1.5 g/L 以上,铁浓度小于2.0 g/L,即可使铁洗涤率达到50%以上。该研究为类似生物提铜技术工艺参数的控制提供了可靠依据。
  • 杨天足,吴江华,宁顺明,谢祥林,张杜超
    矿冶工程. 2016, 36(z): 427-4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银电解液中钯分离困难的现状,提出了采用化学改性制备偕胺肟基聚丙烯腈(AO-PAN)新型螯合树脂,并采用该树脂从高银低钯硝酸溶液中吸附分离钯的新工艺。采用盐酸羟胺对市售聚丙烯腈(PAN)树脂进行化学改性处理,通过偕胺肟化反应使树脂上接枝叔胺基团和肟基基团。采用红外光谱表征探讨了AO-PAN 树脂的改性机理与吸附机制,并探讨了HNO3 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以及固液比等因素对银钯分离的影响,并研究了负载树脂上钯银的有效回收。结果表明,采用偕胺肟聚丙烯腈螯合树脂可以实现硝酸体系中银钯的有效分离,该研究结果为银电解液中钯的高效分离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罗军,谢添,姚刚,袁喜振
    矿冶工程. 2016, 36(z): 433-4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归纳了萃取冶金过程中第三相产生的原因,介绍了目前企业中常用的三相处理方法,总结了生产实践中预防三相产生的措施。
  • 高晓梅
    矿冶工程. 2016, 36(z): 436-4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石灰煅烧理论及在煅烧过程中石灰产品中碳的三大来源,并通过现场工艺试验,总结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型回转窑煅烧的石灰产品C 含量控制在0.2%以下的参数体系,得出由原“窑尾温度控制”调整为“窑头温度控制”实现低碳灰大批量生产,且品质高,成本低可在冶金精炼成功使用。
  • 张永伟,吴杰,宁顺明
    矿冶工程. 2016, 36(z): 441-4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湘西某含钒石煤矿为原料,对石煤脱碳工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其对钒浸出率的影响,得出最佳的脱碳工艺参数为:脱碳温度800 ℃、脱碳时间15 min、过量空气系数1.2、粒度-0.154 mm;在此条件下,脱碳料直接酸浸浸出率可达72.15%。相对于原矿直接酸浸出,脱碳料浸出缩短了浸出时间,降低了浸出酸耗,提高了钒浸出率,而且脱碳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可以用于电厂发电,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 李浩鸣,马西武,彭志强
    矿冶工程. 2016, 36(z): 445-4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钢股份有限公司为缓解酸性原料供应紧张的形势,并充分利用烧结富余产能,拟生产自然碱度烧结矿,以褐铁粉、杨迪粉、福建精粉等现有铁原料结构为基础,进行了自然碱度和酸性条件下的烧结试验,探索合理的操作参数与配矿结构,用于指导生产。
  • 李显波,张覃,刘志红,秦舒浩
    矿冶工程. 2016, 36(z): 447-4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碳酸钙晶须的物化性质;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碳酸钙晶须的制备方法(可溶性钙盐与碳酸盐反应制备法、碳酸氢钙水热分解法、尿素水解法、碳酸化法,超重力反应结晶法和磷石膏水热合成法)研究进展,并评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晶型控制剂MgCl2、AlCl3 和可溶性磷酸盐在碳酸钙晶须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综述了碳酸钙晶须的表面改性及其在塑料、造纸、涂料和摩擦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碳酸钙晶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黄海花,安洪涛
    矿冶工程. 2016, 36(z): 453-4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统计源,利用VBA 在Excel 里进行磁选技术相关文献计量统计,分别从文献年度分布、文献来源、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基金情况、被引与下载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文献计量角度说明磁选机技术近60 年来研究趋势变化情况。
  • 马丙乾,潘金山,闫绍波
    矿冶工程. 2016, 36(z): 457-4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辽宁娄家店地区金矿成矿特征及控矿主要因素,结合地层学及矿床学理论,研究金矿分布特征及富集成矿特征,分析金矿成矿过程中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娄家店金矿地处中朝准地台-内蒙地轴-建平台拱-宝国老断凸中部,凌源-北票岩石圈断裂的北侧,鸡冠山断裂的东南侧;断裂以NE 向和NEE 向为主,褶皱构造次之。地层出露有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Arx)、白垩系义县组(K1y)及第四系(Q)地层。区内发育多期岩浆岩侵入是金矿成矿物源。娄家店金矿中矿物结构主要为晶粒状结构,赋矿围岩为斜长角闪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蚀变二长花岗岩,霏细岩和花岗斑岩。成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岩性、岩浆岩控矿、断裂构造控矿3 种主要因素控制金矿的形成。
  • 刘滨,苏环,李启月,陈亮
    矿冶工程. 2016, 36(z): 460-4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孔爆破一次成井工程爆破中,掏槽孔的装药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井的成败。掏槽孔的装药结构包括孔径、孔距、装药量、装药结构、堵塞长度等。通过分析掏槽孔在成井中应该满足的条件,设计出了一种试验炮孔布置方案图,提出了一套解决掏槽孔装药结构参数选择问题的试验方法。根据方案图布孔,按照所提出的试验步骤试验,量测所要求的试验参数,最后确定深孔爆破一次成井掏槽孔装药结构的装药长度、间隔长度、孔顶堵塞长度和孔底堵塞长度。这种试验方法应用于洛阳栾川钼业的露天矿23 m 一次成井工程爆破中,具有实用性强、操作简便的特点。此试验方法为深孔一次爆破成井掏槽孔的装药结构的参数选择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价值。
  • 董武斌,赵国成,张春荣
    矿冶工程. 2016, 36(z): 464-4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6.08.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露天边坡是露天采剥作业后形成的边坡临空面,由于原生的部分岩体暴露出来,改变了原岩的应力状态,在新应力场作用下,岩体会朝着临空方向产生变形和位移。通过对岩体的研究,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减小预留岩体的形变和位移,实现下部采场采剥作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