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4-25
  

  • 全选
    |
    目次
  • 《矿冶工程》编辑部
    矿冶工程. 2019, 39(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采矿
  • 冯胜洋, 崔宇, 许田贵, 谭国炽, 汪弘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灰砂比、膏体浓度、减水剂含量的铀尾砂膏体充填材料进行了坍落度试验和粘度试验, 并结合CFD方法对铀尾砂膏体充填材料流动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铀尾砂膏体充填材料满足管道输送的最优配比为:质量浓度75%、灰砂配比1∶5、减水剂含量0.6%~4.4%; 最优配比下屈服应力53.96~131.38 Pa, 塑性粘度0.866~1.325 Pa·s。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铀尾砂膏体充填材料的管道阻力损失随质量浓度增加呈非线性增大, 随流速增加呈线性增大, 随管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 随管道弯曲半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

  • 马春德, 郭春志, 刘泽霖, 周亚楠, 龙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不同加载速率下波速-应力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损耗特征, 采用硬岩材料大理岩进行了单轴压缩下弹性范围内不同加载速率下的试验研究, 测试了加载速率对波速以及能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加载速率的变化不会影响波速-应力之间的总体变化规律, 波速-应力依然符合线性关系, 但低加载速率和高加载速率下的线性关系显现不明显; 不同应力条件下加载速率-波速曲线呈现了3个阶段, 分别为压密-弹性过渡阶段、弹性阶段和弹性-损伤过渡阶段, 整体上加载速率对波速的影响不大; 大理岩在不同阶段吸收的总能量较为稳定, 弹性能在压密-弹性过渡阶段和弹性阶段较为稳定, 而在弹性-损伤过渡阶段出现缓慢的减小, 耗散能在整个阶段都出现了明显的减小。
  • 关英杰, 郑皓, 宿向辉, 唐达生
    矿冶工程. 2019, 39(2): 10-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深海采矿管道提升系统中颗粒的运动规律,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粒径、不同入射位置的单个颗粒及单一粒径和混合粒径颗粒群的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颗粒输送速度随着颗粒粒径增大而减小; 从管道中心到壁面, 颗粒速度逐渐减小; 颗粒群输送颗粒存在一定程度的碰撞, 输送的能量损失更大。得到了垂直管道内颗粒的运动规律, 对颗粒输送速度、碰撞、能量损失等进行了量化分析。对未来深海采矿水下输送系统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 符瑜, 曹斌, 夏建新
    矿冶工程. 2019, 39(2): 15-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 000 m深海采矿试验系统设计参数, 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软管的受力状态和空间形态的特征规律, 研究集矿车接地比压和水平拖曳力的变化规律, 并模拟软管浮力配置的选取, 结果表明:当浮力配置大小及位置固定时, 随着软管内流颗粒体积浓度增高, 集矿车受到的水平拖曳力减小且接地比压增大; 集矿车与中间仓之间水平距离增大时, 软管对集矿车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增大, 集矿车受到的水平拖曳力增大, 反之减小。通过研究软管形态和集矿车受力状态的变化规律及内在机理, 可为深海采矿系统软管输送参数的优化提供依据。
  • 李啸, 汪仁建, 李秋涛, 彭康
    矿冶工程. 2019, 39(2): 19-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深部条件下不同埋藏深度对地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 通过地表重定向技术及一种自主研发的二次取芯技术, 取得了地表以下1 050 m、1 150 m、1 250 m、1 350 m和1 450 m共5个不同深度的岩石声发射试件, 利用岩石声发射Kaiser效应原理, 测得不同水平标高地应力, 经理论计算得出相应的主应力。结果表明, 随着埋藏深度增加, 地应力呈较明显的线性变化。实测巷道应力与理论计算应力分布情况相似。其结果对于该矿区的采矿工程布置具有指导意义。
  • 龙周彪, 韩立军, 孟庆彬, 李兴权, 刘晓帅, 陶陆
    矿冶工程. 2019, 39(2): 24-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姑山铁矿为工程背景, 针对采用进路充填采矿法的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 提出将露天转地下开采留设的境界顶柱简化为“梯度荷载作用下的悬臂梁超静定”平面应变力学模型, 采用弹性力学半逆解法求解出境界顶柱各应力分量的解析解, 并以抗拉强度为破坏指标, 计算出境界顶柱合理厚度的理论值。运用此方法计算出姑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合理厚度的理论值, 并以此为基础数据, 结合FLAC3D数值模拟获得了该矿境界顶柱合理厚度范围为23~25 m。
  • 谢学斌, 谢和荣, 田听雨, 熊胡晨, 李建坤
    矿冶工程. 2019, 39(2): 30-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开挖扰动下矿柱损伤破裂失稳的细观机制, 以盘龙铅锌矿采场间柱破裂为原型, 运用PFC2D对其破坏机理进行反演分析, 建立基于声发射累计数的尖点突变失稳判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上方形成压力拱, 拱内岩体自重转移到附近围岩和矿柱, 产生应力集中; 矿柱受压逐渐产生损伤, 其损伤破裂失稳演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失效阶段; 矿柱内部以拉裂纹为主, 细观破坏形式主要为拉伸破坏, 宏观表现为剪切滑移破坏。经验证, 基于声发射累计数的尖点突变模型能够有效判别矿柱失稳状态。
  • 选矿
  • 卜显忠, 冯媛媛, 郑灿辉, 高珂
    矿冶工程. 2019, 39(2): 37-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磁黄铁矿纯矿物为研究对象, 采用SEM-EDS、ICP和XPS等分析方法, 研究了矿浆中Ca2+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并分析了其产生机制。对比普通水体和高钙水体中磁黄铁矿的浮选效果, 发现高钙水体中磁黄铁矿回收率降低了14个百分点。通过多种检测分析手段证明 Ca2+能够在磁黄铁矿被氧化后的表面上形成一层CaSO4薄膜, 这层亲水薄膜极大地阻碍了CuSO4对磁黄铁矿的活化, 进而导致难以在高钙水体中浮选磁黄铁矿。
  • 乔吉波, 王少东, 张晶, 简胜
    矿冶工程. 2019, 39(2): 41-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云南大理某含碳铅银矿石, 采用先浮选脱碳后浮选铅银矿物的优先浮选工艺, 闭路试验获得了铅品位3.09%、银品位40.25 g/t, 铅损失率1.94%、银损失率2.12%的碳产品及铅品位63.68%、银品位753.66 g/t, 铅回收率94.84%、银回收率94.05%的铅精矿。有价元素铅和银得到了很好地回收。
  • 褚浩然, 王毓华, 曾繁森, 郑霞裕, 卢东方
    矿冶工程. 2019, 39(2): 45-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氧化锑尾矿摇床作业处理量小、操作不稳定及回收效率低的问题, 设计了细粒氧化锑尾矿预富集设备——逆流分选柱, 高效抛除了低品位脉石矿物, 降低了后续摇床作业的处理量, 提高了摇床作业给矿品位。通过条件和正交试验研究了给矿量、底流流量、上升水流量等主要参数对氧化锑尾矿预富集效果的影响, 获得了该设备预选氧化锑尾矿时的最佳分选条件, 结果表明:当给矿Sb品位为0.75%时, 在给矿流量300 mL/min、底流流量30 mL/min、上升水流量133 mL/min的优化条件下, 一次分选可以得到Sb品位2.54%、回收率73.91%的锑粗精矿。流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该设备在抛除近80%尾矿的同时, 使最终精矿品位和综合回收率相较于单独使用摇床均有所提高。
  • 熊涛, 谢美芳, 黄会春
    矿冶工程. 2019, 39(2): 49-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云南某硫精矿进行了提硫除砷试验研究。采用磁选工艺, 分别研究了高梯度磁选给矿量、磁场强度、冲次等因素对提硫除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粗选磁场强度1.1 T、精选磁场强度0.9 T条件下, 获得的硫精矿硫品位27.65%、含砷0.38%, 硫回收率81.62%、除砷率90%以上, 基本达到硫精矿制酸要求。
  • 姚伟, 李茂林, 孙肇淑, 郑伦, 王跃林, 黄斌斌
    矿冶工程. 2019, 39(2): 53-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冶炼厂铅银渣中铅品位17.55%的细粒级铅矾进行了浮选回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液固比为2 mL/g的清水对铅银渣清洗过滤两次, 在浮选给矿浓度30%, pH调整剂氧化钙用量500 g/t、抑制剂硅酸钠用量2 000 g/t、捕收剂水杨羟肟酸用量1 500 g/t、起泡剂松醇油用量75 g/t, 浮选时间4 min的条件下, 经一粗一扫三精、中矿顺序返回的浮选闭路流程, 获得了精矿铅品位47.18%、铅回收率76.39%, 有效回收了铅银渣中的有价金属铅矾, 为该铅银渣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 杨晓峰, 刘双安, 宋均利
    矿冶工程. 2019, 39(2): 5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预富集-磁化焙烧-磁选工艺”对某赤铁矿尾矿进行了选别试验研究。在一段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含量90%, 二段磨矿细度-0.025 mm粒级含量90%条件下, 获得了精矿品位65.82%、产率9.63%、金属回收率55.21%、尾矿品位5.69%的选别指标, 实现了对赤铁矿尾矿中铁矿物的有效回收。
  • 孙朋, 胡宜斌
    矿冶工程. 2019, 39(2): 61-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山东某褐铁矿进行了磁化焙烧-磁选试验。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 对该矿进行了不同粒度预选试验和焙烧、磁选分选试验, 并进行了多流程对比试验; 开发出了适合该矿的选矿工艺流程, 在原矿TFe品位31.31%条件下, 采用预选-焙烧-弱磁选-磨矿-弱磁选工艺, 取得了精矿产率49.69%、TFe品位59.48%、回收率94.40%的指标。
  • 陈志友, 游庆, 陈芳, 张海平
    矿冶工程. 2019, 39(2): 65-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微细粒磁-赤铁矿超细碎-干式预选技术。结果表明,当粒度为-5 mm, 磁辊磁感应强度0.3 T, 线速度为0.48 m/s时, 干式预选尾矿产率为27.60%、铁品位12.35%、磁性铁含量为0.60%, 干式预选精矿产率为72.40%, 铁品位由25.65%提高至30.60%。
  • 刘绪光
    矿冶工程. 2019, 39(2): 68-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某铜镍混合精矿进行了铜镍分选试验研究。在充分研究该矿石性质及现场存在问题基础上, 采用新的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 混合精矿经细磨后采用硫化钠及活性炭进行脱药调浆, 脱药后在高pH值条件下, 以硫酸锌+亚硫酸钠为镍矿物抑制剂, Z200为铜矿物捕收剂, 进行浮铜抑镍, 铜镍分选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并在工业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冶金
  • 徐添妍, 张承龙, 王瑞雪, 马恩, 张晓娇, 王景伟, 邓明强
    矿冶工程. 2019, 39(2): 7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机械搅拌方式, 模拟旋流电解状态, 在不同铜离子浓度条件下, 研究了转速对铜电沉积效率、表面形态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 铜离子浓度高于0.13 mol/L时, 形成的铜沉积产品光滑平整、均匀致密; 铜离子浓度低于0.07 mol/L时, 易形成粉状产品。一定的转速(50~150 r/min)可以提高铜的电沉积效率, 铜的电沉积效率可达到99%; 随着转速升高, 低浓度条件下的电沉积产品由粉末状变成片状, 铜沉积结构会变得更为紧密; 循环伏安曲线表明, 不同转速条件下铜的沉积峰发生偏移。
  • 辛立庆, 郭朝晖, 肖细元, 彭驰, 徐文轩, 彭丽, 余东萍
    矿冶工程. 2019, 39(2): 75-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含重金属秸秆类生物质厌氧消化的可行性, 以酸碱预处理后水稻秸秆为消化底物, 探究其厌氧消化特性及重金属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经6%NaOH预处理的水稻秸秆厌氧消化沼气产量达446.3 mL/gVS, 秸秆中Cd、Pb、Cu和Zn的释放率分别达到96.08%、89.55%、86.95%和92.82%; 经3%H2SO4预处理的水稻秸秆沼气产量为396.9 mL/gVS, 秸秆中Cd释放率为93.96%, 而Pb、Cu和Zn释放率均低于80.00%。碱预处理降解秸秆中木质素, 酸预处理降解半纤维素, 厌氧消化降解利用木质纤维素等过程实现了水稻秸秆中重金属的高效释放。化学预处理尤其是NaOH预处理水稻秸秆可以促进其厌氧消化产沼气和重金属释放, 实现含重金属生物质的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 赵荣波, 罗文宗, 康凯, 柴芳茗
    矿冶工程. 2019, 39(2): 79-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纯硫酸锰、片碱及氯化铵为原料, 采用化学络合沉淀法制备球形四氧化三锰, 通过优化氨锰比、搅拌强度、pH值、温度等工艺参数, 于30 L反应器中制备出球形四氧化三锰产品。实验结果表明, 在锰浓度120 g/L、pH值8.3~8.7、铵锰比1∶4、搅拌频率40 Hz时, 能够得到Mn含量70.4%、Na含量0.019%、S含量0.048%、颗粒粒径D50=10.50 μm、比表面积0.44 m2/g、振实密度2.41 g/cm3、具有良好分散性的球形四氧化三锰。
  • 朱丽苹
    矿冶工程. 2019, 39(2): 82-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锌浸出渣-富锗锌精矿为主要原料, 协同浸出物料中锌、锗。实验结果表明, 在还原浸出初始酸度70~75 g/L、高酸浸出初始酸度115 g/L、反应温度85~90 ℃、反应时间2 h条件下, 锌和锗浸出率分别可达93%和87%。该工艺简单、流程短, 不用增加复杂设备, 可为富锗锌精矿和锌浸出渣的清洁高效全湿法处理及产业化生产提供借鉴。
  • 孔德颂, 王鹏程, 叶钟林, 段建锋
    矿冶工程. 2019, 39(2): 85-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阶段银电解工艺的电解液净化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结合丁二酮肟对钯的良好选择分离性, 对银电解液中的钯开展了吸附分离研究, 验证了丁二酮肟分离银电解液中钯的可行性。开展了60 ℃、反应时间30 min下, 不同酸度补加量、丁二酮肟加入量的条件试验, 确定了最优工艺控制参数为:硝酸补加量60 mL/L、丁二酮肟加入量为理论量的2倍, 在该工艺条件下, 钯的分离率可以达到83%, 铂、铋分离率分别为18.75%和6.3%, 铜、银无分离。分离后沉淀渣含钯30%、含铂0.57%, 可以直接用于后续的铂钯精炼提纯。
  • 陈道贵
    矿冶工程. 2019, 39(2): 89-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从源头控制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工艺采用传统药剂造成的氨氮污染, 通过柱浸流程实验, 对比了氯化铁/铝、硫酸镁等无铵浸取剂的稀土浸出性能, 以及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的除杂沉淀性能。结果表明, 氯化铁和氯化铝是较为理想的无铵浸取剂, 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可分别作为无铵除杂剂和沉淀剂。与传统药剂相比, 无铵药剂用于原地浸矿具有浸取能力强、单耗用量少、浸取成本低、环境容量大等优势。
  • 胡名益, 黄梦萍, 金胜明, 郭勇辉
    矿冶工程. 2019, 39(2): 9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CaCl2和Na2CO3为原料, L-天冬氨酸(L-Asp)为晶型控制剂, 通过复分解法制备了球霰石型碳酸钙。研究了L-Asp添加量、溶液pH值、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对反应产物晶型和形貌的影响规律, 并通过XRD、SEM和TG-DSC等表征手段对反应物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Asp添加量、pH值和反应温度均显著影响产物的晶型; 当L-Asp与Ca2+摩尔比1∶1, pH=8.0~9.0, 温度15~25 ℃时, 粒径2~9 μm的球霰石生成量较高; TG-DSC结果表明空气气氛下球霰石在470 ℃转变为方解石。
  • 苟晓琴, 韩海生, 孙伟, 刘润清, 亢建华
    矿冶工程. 2019, 39(2): 97-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烟气脱硫(FGD)石膏作为除氟剂,通过沉淀法去除高浓度含氟废水中的氟离子,并对FGD石膏除氟机理进行了探讨。单因素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FGD石膏用量10.744 g/L、pH=7、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25 ℃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含氟废水的F-浓度可从1500 mg/L降至89.13 mg/L,除氟率可达94.06%。溶液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当溶液pH=5~11时,溶液中Ca2+与F-的浓度较高,而CaF2的溶解度较小,FGD石膏在溶液中释放出的Ca2+与F-结合生成难溶的CaF2沉淀,从而将F-从溶液中去除。XRD、SEM-EDS等结果表明,反应生成的难溶CaF2以壳状形式均匀稳定地包裹在FGD石膏表面,从而实现高浓度含氟废水的净化。
  • 材料
  • 马志强, 魏立新, 孙浩, 李园园
    矿冶工程. 2019, 39(2): 102-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轧机垂直振动系统过程中辊缝间摩擦及张力对冷轧机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影响, 在考虑辊缝摩擦及张力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四自由度非线性垂直振动模型。采用时滞反馈控制与多尺度法结合求解系统主共振幅频特性方程, 运用奇点稳定性理论对系统稳定性进行分析。仿真分析了辊缝摩擦及张力对振动幅值的影响, 结果表明辊缝摩擦和张力对轧机垂直振动有很大影响, 并且通过适当调节时滞参数可以消除振动系统的跳跃现象。由稳定性分析得到了辊缝摩擦和张力对系统稳定性影响关系及出现各种不同奇点的条件。
  • 袁远, 陈立明, 张海波, 徐超, 邢彤
    矿冶工程. 2019, 39(2): 108-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连续挤压工艺对Cu-Mg合金接触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采用材料万能试验机、弯折试验机、导电仪、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对接触线性能和组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生产的Cu-Mg合金接触线满足TB/T 2809—2017标准要求, 但在接触线边缘存在组织分层现象, 分层缺陷产生于连续挤压过程。通过对Cu-Mg合金连续挤压过程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 得知连续挤压过程中外转角靠近模腔底部金属流速以及等效应变的陡然增大造成材料开裂, 从而导致连续挤压组织分层缺陷的产生。
  • 周漪, 王孟君, 李继林, 潘学著, 王迎新, 梁松林
    矿冶工程. 2019, 39(2): 111-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6063空心铝型材挤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获得型材“丁字位”区域同方向的金属流速和位移, 分析型材产生印痕的原因和表面内凹量, 并在合理位置添加阻流块, 优化模具结构。模拟和验证实验均表明, 阻流块可以有效控制流速, 使“丁字位”上的流速更加均匀, 型材“丁字位”表面内凹量减小, 产品达到生产要求。
  • 张臻, 张海艳, 胡志兵, 刘庭杰, 孟立君
    矿冶工程. 2019, 39(2): 115-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结构设计和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指出合理的前驱体结构设计并结合合理制备工艺, 可以改善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得到性能优异的正极材料, 从而满足高性能电池的使用要求。
  • 刘晓文, 谢岚, 陈颖洁, 余昌强
    矿冶工程. 2019, 39(2): 120-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硝酸铜、硫脲为原料,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 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CuS花状空心微球。采用XRD、SEM-EDS、BET、UV-Vis DRS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样品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光-类芬顿降解行为, 考察了H2O2添加量、温度、pH值对光降解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样品均为六方晶系铜蓝型结构的CuS, 其形貌受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3D花状空心微球结构由平均厚度约为30 nm的纳米片彼此交替相连组装而成; 添加了PVP的样品CuS花状空心微球的孔径减小, 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增大, 光降解性能提高了约30%; 在H2O2(30%)添加量0.8 mL、温度25 ℃、pH=6条件下, 可见光光照30 min后, CuS花状空心微球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可达93.0%。
  • 李庆芬, 吴远志, 邓彬, 张洪, 李理, 刘伟, 叶拓, 刘安民
    矿冶工程. 2019, 39(2): 125-1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单道次变形量对AZ31镁合金组织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单道次轧制变形量增加, 镁合金组织中动态再结晶数量逐渐增多, 晶粒逐步细化; 合金组织细化后晶界增多, 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提高。单道次轧制变形量达到80%时, 合金在3.5%NaCl溶液的腐蚀情况较为均匀, 腐蚀速率为0.933 mm/a, 自腐蚀电流密度与自腐蚀电位分别为2.0546×10-3 mA/cm2和-1.3346 V, 合金耐腐蚀性能最好。
  • 企业经济与管理
  • 王贵成, 贺振, 高俊丽
    矿冶工程. 2019, 39(2): 128-1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2.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收集2000~2017年我国GDP和钢铁产业共10个指标数值的基础上, 运用灰色系统软件, 计算出了4种灰色关联度矩阵。经分析, 找出了最(准)优系统特征行为序列、准优和次准优相关因素序列、最差和次最差相关因素序列。对GDP和钢产量进行延迟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找到了延迟的年份。运用灰色预测软件GM(1, 1), 对9个指标2018~2021年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误差很低, 反映了各个指标的增长态势:GDP、GDP增长率和铁矿石进口量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钢产量、钢消费量、钢进口量、钢自给率将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而铁矿石产量、铁矿石自给率则将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