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12-25
  

  • 全选
    |
    目次
  • 《矿冶工程》编辑部
    矿冶工程. 2019, 39(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采矿
  • 刘艳章, 李凯兵, 黄诗冰, 吴恩桥, 李伟, 郭赟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充填体单轴压缩过程中损伤变量D、比能演化及二者间的关系, 以大冶铁矿灰砂比1∶6的充填体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单轴压缩及声发射监测试验, 计算损伤变量D、总比能U、弹性比能Ue及耗散比能Ud。结果表明, 充填体的损伤过程可划分为初始损伤(OA')、损伤稳定发展(A'B')、损伤快速发展(B'C')和损伤破坏(C'点以后段)4个阶段, 分别对应压密(OA)、弹性(AB)、屈服(BC)和破坏后(C点以后段)等阶段。损伤变量D在OA段、AB段、BC段和C点以后段分别呈快速增长、缓慢增长、急剧增长、缓慢增长;总比能U和弹性比能Ud不断增大, 且增长速率逐渐加快, 耗散比能Ue先增大后减小。OA'段, U、Ue和Ud均缓慢增长;A'B'段, U、Ue增长较快, Ud增长较慢;B'C'段, U、Ud快速增长, 而Ue增长速率逐渐下降;C'点以后段, U、Ud先快速增长后急剧增长, 且Ud增长速率更高, 而Ue先缓慢下降后急剧下降。试验充填体Ud随D呈指数增长。
  • 李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液体压缩体积模量和二重直梁简化模型对多金属结核水力式集矿机构中连接水泵和集矿头的软管变形阻力矩进行了力学分析, 提出了变形阻力矩计算方法, 给出了变形阻力矩和集矿头纵向位移的幂函数关系。结果表明, 在纵向位移0.5 m时, 3根软管的变形阻力矩为31 462 N·m。计算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集矿机试验。
  • 王创业, 常新科, 杜晓娅
    矿冶工程. 2019, 39(6): 10-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直径相同、高径比不同的4组红砂岩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声发射试验, 获得了各试样的力学基本参数及试验全过程所释放的全部声发射原始波形信号, 在对每个声发射信号逐一去噪的基础上, 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其主频, 联合时频域共同分析尺寸效应对岩石力学性质及声发射信号主频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高径比增大, 试样的脆性破坏程度明显, 破裂时的延性减弱;红砂岩声发射信号主频分布范围为10~175 kHz, 明显成频段分布;尺寸效应对声发射信号主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频段分布的差异上, 30~60 kHz、140~155 kHz和160~175 kHz为各尺寸试样所共有的频段, 其中30~60 kHz频段占比最大, 对应着岩石损伤演化的最主要破坏模式;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 主频分布特征朝复杂离散方向持续转化。
  • 李立涛, 杨晓炳, 高谦, 陈得信
    矿冶工程. 2019, 39(6): 15-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制备满足矿山要求的超细尾砂全固废充填胶凝材料, 基于均匀设计方案, 开展了全固废充填胶凝材料激发剂配比的胶结体强度试验, 结果表明, 矿渣粉配比量为全尾砂胶结充填体7 d及28 d抗压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脱硫石膏配比量对充填体7 d抗压强度影响较大, 而钢渣配比量影响28 d抗压强度。建立了胶凝材料配比优化模型, 利用智能算法的全局寻优, 获得低成本全固废充填胶凝材料最优配比为: 脱硫石膏20%、钢渣微粉33%、粉煤灰25%、矿渣微粉22%, 材料成本为34.92元/m3;根据该配比进行了室内制备试验, 结果显示, 充填体7 d和28 d抗压强度分别达到1.38 MPa和3.56 MPa, 并且随着反应龄期增加, 该材料体系中C—S—H凝胶和钙矾石的质量损失从3.64%增加到8.7%, 充填体强度呈增加趋势。采用该方法制备的胶凝材料能满足矿山要求。
  • 罗佳, 柳小胜, 黄敏
    矿冶工程. 2019, 39(6): 20-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法对高阶段崩落法采矿的凿岩进路开挖、切割槽开挖和崩落回采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凿岩进路开挖后, 由上往下巷道周边的应力和位移量呈递增趋势, 巷道顶板拉应力区的深度为0.8~1.5 m;切割槽开挖后, 凿岩进路周边应力和位移量都有所增加, 影响范围约为15 m;随着崩矿的进行, 凿岩进路周边的应力和位移量缓慢增大, 采场应力环境不断恶化。
  • 马春德, 刘泽霖, 龙珊, 郑静, 张建秋, 谢伟斌
    矿冶工程. 2019, 39(6): 25-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长大隧道在围岩条件较差时采用全断面一次爆破掘进时光爆效果差、出现超欠挖严重、隧道成形质量差等问题, 以G575线新疆东天山隧道出口段为研究对象, 基于现场观测数据, 分析了影响隧道光爆效果的因素, 提出了预留光爆层施工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 预留光爆层工法要求合格的钻孔质量、合理的装药结构, 同时减少二圈眼药量与优化起爆网络;临时支护台车支护爆后空区, 保证了人员设备安全作业;与普通光爆法相比, 预留光爆层方法循环进尺增加了12.5%, 炮孔利用率增加了12.5%, 周边孔炮孔痕迹率增加了28%, 平均线性超挖量减少了9 cm, 最大单响药量产生的垂向震动速度减少了1.2 cm/s, 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可靠性与可行性。该成果对大断面隧道采用全断面爆破掘进、安全快速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 郭晓强, 皇甫风成, 王果, 钟志强, 文兴
    矿冶工程. 2019, 39(6): 29-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应对阿舍勒铜矿二期深部开采工程中面临的地压灾害问题,结合深部地压活动性现状与采掘布局,合理选择了地压监测设备, 设计了32通道微震监测系统台网布设方案, 进行了现场安装调试以及定位精度反演与校准试验。在已建立系统的监测数据基础上, 通过波形识别区分了微震信号与其他信号, 建立了二期深部工程有效微震事件库, 统计与分析了大尺度矿井范围内时间、空间以及定量地震学参数的趋势特征, 结合现场地压灾害实例实现了监测预测, 结果表明: 时间序列上的活跃期、空间上的低震中集中度指标、定量地震学参数上的低b值和CUFIT值急剧积累至高值区后下降, 是地压灾害发生的预警前兆。
  • 选矿
  • 肖巍, 杨娟, 胡聪, 任亚鑫
    矿冶工程. 2019, 39(6): 35-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苯乙烯膦酸作为枣阳原生金红石矿浮选的捕收剂, 研究了正辛醇对苯乙烯膦酸浮选效果的影响。从苯乙烯膦酸用量、浮选速率、产品粒度范围和泡沫性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在精矿产率相同条件下, 添加500 g/t正辛醇, 苯乙烯膦酸用量从1 400 g/t降到600 g/t, 用量降低了57.1%;且金红石粗精矿品位从8.05%提高到10.36%, 回收率从58.75%提高到76.38%;浮选精矿产品中+0.074 mm粒级和-0.074+0.038 mm粒级含量分别增加了31.3%和40.4%。当苯乙烯膦酸用量一定时, 少量正辛醇能大大提高溶液的起泡性能, 进一步增大用量后起泡性能有所降低, 但是泡沫在一定范围内趋于稳定。
  • 徐晓衣, 俞献林, 杨招君, 许丽敏, 王丽娟
    矿冶工程. 2019, 39(6): 39-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某氧化铜矿含铜0.84%, 氧化率高达78.81%, 属含泥量高的低品位难选氧化铜矿。为回收利用该矿石资源, 对其进行了选矿工艺条件与工艺流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硫化浮选法可有效回收该氧化铜矿, 在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75% 的条件下, 以水玻璃作为矿泥分散剂、Na2S作为氧化铜活化剂、戊基黄药+B130+25#黑药作为组合捕收剂、2#油作为起泡剂, 经过二粗三精二扫闭路浮选流程, 最终得到铜品位19.47%、回收率78.19%的铜精矿。
  • 张晋, 葛英勇, 彭兴华, 赵和平
    矿冶工程. 2019, 39(6): 43-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湘西某碳质胶磷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原矿P2O5品位约为20%, MgO含量6.70%, SiO2含量11.81%, S含量2.93%, 针对该矿在常温下采用“脱碳-脱硫-脱镁”反浮选试验流程, 最终得到了P2O5品位28.19%、回收率78.47%的磷精矿产品, 实现了磷矿的有效回收和富集。
  • 莫峰, 谢贤, 兰希雄, 张胜东
    矿冶工程. 2019, 39(6): 47-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选矿厂产出的硫精矿品位偏低, 且含砷较高(达到3.49%), 无法进行销售利用。为了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采用高梯度磁选机, 通过一粗一精磁选工艺对硫精矿进行处理, 硫精矿铁品位提高了9.25个百分点, 硫品位提高了4.63个百分点, 有害元素砷脱除率达到90.85%, 砷含量降到了0.46%。提质降砷后的硫精矿可以满足冶炼原料的要求, 实现了硫资源的综合利用, 也达到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效果。
  • 柯佳焱, 石云良, 肖金雄, 龙艳, 赵睿
    矿冶工程. 2019, 39(6): 50-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俄罗斯某铁矿进行了选矿工艺研究。针对该矿石性质, 采用强磁选、重选、浮选、磁化焙烧-弱磁选等工艺进行了选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磁化焙烧-弱磁选工艺, 可以获得铁精矿品位64.32%、回收率89.57%的良好指标, 为难选弱磁性铁矿石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工艺路线。
  • 廖乾, 龚文勇, 张华, 马崇振, 张建文
    矿冶工程. 2019, 39(6): 54-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莫桑比克某海滨砂矿TiO2品位3.33%, 为开发利用该资源, 开展了重选-磁选工艺试验研究。原矿搅拌调浆后, 经过螺旋溜槽一次粗选和一次精选、重选精矿弱磁选、弱磁尾矿强磁选工艺处理, 可获得TiO2品位39.15%、TiO2回收率74.63%的钛精矿。研究成果为该资源的后续处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
  • 李贤, 罗良飞
    矿冶工程. 2019, 39(6): 57-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太钢袁家村铁矿2 200万吨/年选矿厂进行了流程考查。考查结果表明, 选矿厂基本达到了设计产能, 铁精矿品位65.10%, 但回收率略低于设计指标;半自磨与球磨指标基本达到设计指标, 原矿处理量931.54 t/h(干基), 但存在球磨、再磨与分级效率低, 溢流粒度组成不合理, 过磨严重等问题;磁选-0.020 mm粒级回收率低;浮选各粒级回收率普遍低于磁选;磨矿分级优化空间较大, 通过优化入选粒度组成可以提高各粒级的金属回收率。
  • 刘肖楚, 周兴龙, 龙泽毅, 龙灵图, 徐帅, 金蕊
    矿冶工程. 2019, 39(6): 62-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箱式浓密机锥斗在底流浓度较高时, 锥斗壁上容易出现物料的粘结, 进而导致锥斗的堵塞, 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针对该问题, 介绍了一种矿接触式振动清除装置, 由振动架对锥斗壁内的粘结物料直接施加作用力, 使物料振动松散后随底流排出, 防止锥斗堵塞。该装置设计巧妙、能耗低, 不会对浓密机箱体结构造成影响, 在不同选矿厂应用后, 浓密机的底流浓度可以达到工艺要求值, 并且可以连续稳定排放, 表明该装置对于消除锥斗物料堵塞具有良好效果。
  • 徐朝刚, 李光英, 陈红兵
    矿冶工程. 2019, 39(6): 66-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某低品位铅锌萤石矿是以方铅矿、闪锌矿和萤石矿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矿。根据该矿石的特性, 进行了选矿工艺流程和浮选药剂制度试验。原矿铅品位2.56%、锌品位1.08%、萤石含量42.70%, 通过优先浮选流程选别后, 得到了铅精矿铅品位71.13%、回收率88.45%, 锌精矿锌品位50.10%、回收率83.80%, 萤石精矿萤石品位97.12%、回收率93.37%。
  • 冶金
  • 范晓慧, 姚佳文, 甘敏, 吕薇, 陈许玲, 季志云
    矿冶工程. 2019, 39(6): 70-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活性炭法净化烧结烟气, 综合比较了吸附前、吸附后活性炭及废弃活性炭的性质, 揭示了净化过程中活性炭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吸附后或废弃活性炭, 固定碳降低, 挥发份和灰分增加, 挥发份增加主要是吸附了K、Na、F、Cl等元素, 灰分增加主要是吸附了Ca、Fe元素;净化过程吸附的颗粒物堆积在废弃活性炭表面凹凸处, 呈木片状、疏松状结构, 其堵塞活性炭孔洞, 导致比表面积、总孔容减小, 影响活性炭的循环再利用效率;废弃活性炭吸附的有害物质含量明显提高, 其中Pb含量高达3.84%, 二噁英毒性总量为66.63 ng/kg。
  • 杨玮, 王倩, 王刚
    矿冶工程. 2019, 39(6): 75-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刚果(金)某地“铜高钴低”氧化铜钴矿含铜2.52%、含钴0.12%, 铜氧化率为94.60%, 采用酸性浸出工艺回收该矿中的铜、钴。结果表明, 在矿物-0.074 mm粒级含量占80%、液固比2∶1、一次性添加硫酸量为150 kg/t的条件下常温浸出2 h, 铜、钴浸出率分别达到93.80%和94.97%, 吨矿耗酸量为62.19 kg(折合吨铜耗酸量为2.82 t)。利用常温酸浸工艺处理该氧化铜钴矿, 可有效回收铜、钴, 可为经济开发类似矿山提供参考。
  • 曾娟, 赵庆雷, 余侃萍, 肖国光, 陈川, 付向辉
    矿冶工程. 2019, 39(6): 78-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拟深海采矿输送环境, 研究了深海锰结核在采矿输送过程中重金属的溶出情况, 考察其对海水水质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锰结核矿浆体积浓度15%(液固质量比1.65∶1)、溶出时间30 min、溶出温度25 ℃、搅拌速度200 r/min、溶出压力10 MPa最优溶出条件下, 海水中重金属Pb、Zn、Ni和Mn的浓度最高, 但均未超过《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Ⅳ类水水质标准, 因此, 此类以氧化矿为主的锰结核采矿输送过程不会造成海水重金属污染。
  • 王斌, 刘卓祺, 李二虎, 李冬
    矿冶工程. 2019, 39(6): 8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热还原热法制备了高钛铁合金, 考察了氧化钙用量、铝钙合金用量及精炼剂对制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氧化钙和铝钙合金加入量对钛收得率和合金中铝、氧杂质含量影响较大, CaO/Al质量比为0.3、(Al-Ca)/Al质量比为0.4时熔炼效果较好, 钛收得率可达77.6%, 铝、氧杂质含量分别为7.78%和2.77%。采用添加了一定TiO2的3CaF2-CaO渣体为精炼剂, 采用喷吹造渣精炼方式, 可较有效去除合金中铝杂质, 并能起到一定脱氧作用, 铝和氧含量可分别降到3.9%和2.5%左右。SEM分析表明, 未精炼的合金除了含有富铁相和富钛相外, 还含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氧化物夹杂;通过造渣精炼, 夹杂相明显减少。
  • 鲁俊雀, 王杜, 叶民杰, 何然, 王榆彬
    矿冶工程. 2019, 39(6): 85-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H2SO4-Na2S2O3·5H2O体系酸性浸出低酸富钴渣中的钴, 研究了制浆顺序、酸料比、还原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液固比对钴浸出率的影响。最佳浸出工艺条件为: 向渣中直接加硫酸再补水制浆, 酸料比0.8, Na2S2O3·5H2O浓度0.12 mol/L, 反应温度85 ℃, 反应时间1.5 h, 液固比5∶1, 此时钴浸出率可达99.75%。
  • 牟文宁, 辛海霞, 雷雪飞, 翟玉春
    矿冶工程. 2019, 39(6): 88-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有色金属资源的低温碱性熔炼技术, 采用半球点法、旋转柱体法、阿基米德法和拉筒法, 分别测定了NaOH体系、NaOH-Na2CO3体系和NaOH-Na2CO3-Na2SO4体系的熔化温度和高温密度、熔体的粘度和表面张力, 并研究了不同碱组分含量对各体系物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体系的熔化温度、粘度、表面张力和密度均随着Na2CO3和Na2SO4含量增加而增大, 三个体系的熔化温度、粘度、表面张力和高温密度的大小顺序为: NaOH-Na2CO3-Na2SO4体系>NaOH-Na2CO3体系>NaOH体系。
  • 凌晨, 吴帅, 李平海, 李杰, 于伟华, 刘福强
    矿冶工程. 2019, 39(6): 92-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无氰电镀工艺废水中络合重金属高效去除新技术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新型沉淀法(置换/螯合沉淀技术)、氧化还原破络法(重金属还原破络和配位剂氧化破络)及吸附法, 重点介绍了各技术原理、对络合重金属的处理效果、技术瓶颈。指出无氰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综合回收势在必行, 低能耗/药耗的破络技术与吸附技术耦合工艺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 秦彩霞, 王友胜, 朱霞丽, 秦丽娜
    矿冶工程. 2019, 39(6): 97-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酒钢镜铁山弱磁性难选氧化铁矿, 采用不同焙烧装置进行磁化焙烧, 所得焙烧矿在相同工艺下磨矿、相同弱磁选工艺条件下选别, 对比了焙烧装置对焙烧矿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无论采用竖炉、酒钢自行研制焙烧罐、马弗炉还是新型悬浮焙烧装置焙烧酒钢弱磁性铁矿, 其焙烧产品中弱磁性矿物均相变为磁性矿物, 焙烧产品比磁化系数存在差异。竖炉、焙烧罐、马弗炉焙烧物料弱磁选时磁团聚磁链普遍, 而悬浮焙烧产品弱磁选时不存在磁团聚磁链。磁团聚磁链将已达单体解离的脉石包裹带入精矿中, 是影响选别指标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可为该类矿石磁化焙烧装置的筛选及高效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 伍美珍, 卢兴伟, 陈丽诗, 雷云
    矿冶工程. 2019, 39(6): 101-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铟电解提纯中明胶对阴极过电位、槽电压、阴极铟表面质量、杂质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加入明胶可以增加阴极过电位, 细化晶粒, 抑制阴极尖端晶粒生长, 得到光滑、致密的阴极铟, 降低杂质含量, 同时增大槽电压;在铟的电解过程中, 明胶加入量为1 g/L时, 可以获得光滑、平整的阴极铟, 总杂质含量低, 达到YS/T 264—2012高纯铟In-05标准。
  • 刘小文, 周兆安, 毛谙章, 孙雁军, 俞挺, 翁德伦
    矿冶工程. 2019, 39(6): 104-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硝酸氧化酸性浸出法从高锡高砷铜阳极泥中浸出铜镍, 主要考察了硝酸添加量、反应温度、硫酸浓度、固液比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铜镍浸出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铜阳极泥质量20.0 g、2.0 mol/L硫酸溶液100 mL、固液比1/5、浸出温度85 ℃、浓硝酸用量2.0 mL、搅拌速度500 r/min和浸出时间90 min时, Cu和Ni平均浸出率分别达到94.58%和80.22%, 而As、Sb和Sn浸出率仅为4.52%, 1.11%和0.15%, 实现了Cu、Ni从阳极泥中的有效分离。
  • 杨志强, 柴婉秋
    矿冶工程. 2019, 39(6): 107-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铝电解槽技术特点, 从经济、技术和安全3个方面, 选取9个评价指标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再耦合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建立铝电解槽设计方案优选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 运用该模型针对某400 kt/a的铝锭工程, 选取4种初选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比, 结果表明: 电流强度为500 kA的设计方案最优, 其次是550 kA和420 kA设计方案, 600 kA设计方案最劣。评价结果与实际工程预期相吻合, 该方法可应用于铝电解槽设计方案的优选决策。
  • 材料
  • 朱学宏, 梁世栋, 夏莉红, 张福勤
    矿冶工程. 2019, 39(6): 111-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添加硅灰石(CaO·SiO2)晶须制备碳纤维预制体, 并在980 ℃下进行化学气相沉积, 高温石墨化处理后制备得到CaO·SiO2晶须改性的C/C复合材料。利用SEM、金相显微偏光分析以及力学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预制体结构对基体微观结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添加CaO·SiO2晶须会诱导热解炭呈锥形生长, 同时在石墨化过程中会诱导热解炭的组织结构发生有序性转变, 与基体反应生成SiC二次纤维。添加CaO·SiO2晶须使得复合材料的石墨化度由31.6%提升至41.1%, 导热和导电性能相比于未添加晶须时分别增加了71.7%和14.3%, 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相比于未添加晶须时提升了5%。
  • 王鹏, 刘冠华, 刘志义
    矿冶工程. 2019, 39(6): 115-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室温拉伸试验研究了固溶温度对Al-Cu-Mg-Ag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固溶温度提高(500~520 ℃), Al-Cu-Mg-Ag合金在190 ℃/2 h时效过程中析出的Ω相数量密度逐渐增加, 而且Ω相的大小更均匀, 从而导致合金的强度和热稳定性逐渐提高。热暴露(200 ℃/1 000 h)后, Ω相数量密度显著下降, 从而导致Al-Cu-Mg-Ag合金的强度大幅下降。在热暴露过程中, Ω相的直径方向增长速率远远大于厚度方向增长速率。
  • Tuguldur Unenbayar, 李茂仁, 赵明纯, 汪砖, 许晓嫦, 李红英, 付平安, 刘超
    矿冶工程. 2019, 39(6): 120-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阴极充氢、慢应变速率拉伸等试验方法, 研究了40CrNiMoA钢在调质和等温淬火条件下的氢致延迟断裂行为。实验结果表明, 在等温淬火条件下40CrNiMoA钢的抗氢致延迟断裂能力相对调质条件下的性能显著提高, 并且具有更高的硬度和抗拉强度。
  • 张秀玲, 代景欢, 康学楠, 李金祥, 魏楷伦
    矿冶工程. 2019, 39(6): 124-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常规单RBF神经网络板形识别模型不能全面分离出输入变化对每个特征参数的影响, 为此设计了多RBF神经网络板形识别模型, 用多个子网络分别识别不同的特征参数, 能够更直接、更充分的提取出输入与每个输出的关系。仿真研究结果表明: 所设计的多RBF神经网络板形识别模型能够正确识别出全部板形缺陷的类型, 并且识别精度上比单RBF神经网络板形识别模型提高了16.1%。
  • 谢盼平, 袁思成, 胡立坤, 蒋任翔, 张林, 彭智, 郑峰
    矿冶工程. 2019, 39(6): 129-1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经过电子束熔炼后的高纯钽锭进行开坯轧制, 研究该钽板织构随压下量与退火温度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在850 ℃退火的板材, 延续轧制板材的织构特征, 存在由{100}<110>组分和γ织构及其强弱变化所构成的织构梯度。在1 000 ℃退火的板材, 织构组分({100}<110>组分和γ织构)没有明显变化, 仅仅强度提高。在1 150 ℃退火的板材, 表面{100}<110>织构衍生出新的{112}<110>组分。在1 300 ℃退火的板材, γ纤维织构出现{111}<112>取向的择优生长。
  • 张超铸, 杨龙, 高兴健, 郭俊成, 杨续跃
    矿冶工程. 2019, 39(6): 138-1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OM、EBSD及TEM以及室温拉伸等方法研究了卷曲温度对含Nb微合金高强钢力学性能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降低卷曲温度会诱发珠光体相变并且有利于第二相的析出, 有效阻碍动态再结晶过程, 从而减小再结晶对热轧头部样品与热轧中部样品力学性能波动的影响;将卷曲温度由873 K降至793 K时, 屈服强度波动值由69 MPa降至12 MPa, 抗拉强度波动值由70 MPa降至5 MPa。
  • 储爱民, 郭自强, 赵玉萍, 张华健, 陶俊臣, 郭世柏
    矿冶工程. 2019, 39(6): 138-1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硝酸铜、硝酸铝、氯化钠和尿素为原料,结合NaCl辅助低温燃烧合成法和氢还原法制备了Al2O3/Cu复合粉末,研究了NaCl掺入量对复合粉末的影响。结果表明, NaCl与Cu(NO3)2的摩尔比为1.5∶1时, 前驱物的比表面积达到了最大值, 为41.3 m2/g;前驱物氢还原后得到的Al2O3/Cu复合粉末颗粒尺寸为2 μm左右, 比表面积为15.6 m2/g;对复合粉末采用SPS烧结, 烧结块体中Al2O3粒子和Cu基体之间的结合性较好。
  • 黄玉永
    矿冶工程. 2019, 39(6): 143-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向热浸镀锌铝合金中分别掺入微量钛、硅元素, 探究不同含量的钛、硅对锌合金金相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 ZnAl系合金Ti含量在0~0.01%之间, 其晶粒从多向生长转为单向生长, 第三相分布均匀;Ti含量在0.01%~0.02%之间, 其晶粒从单向生长转为多向生长, 组织形态变化较大, 随着第三相增加, 出现局部集中现象。随着Al含量增加, ZnAlSi系合金中第三相Si相从分布在富铝相和富锌相向富铝相区域集中。Ti元素对合金组织细化效果优于Si元素, 对合金组织影响较为显著。
  • 贺雨阳, 周友元
    矿冶工程. 2019, 39(6): 146-1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共沉淀法和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单晶LiNi0.6Co0.2Mn0.2-2xTixZrxO2(x=0.0,0.001,0.002,0.003), 研究了Ti和Zr部分取代Mn对材料结构、电化学性能和Li+扩散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钛和锆共掺杂能进一步增加Li层间距、改善阳离子混合, 从而提高电池容量和倍率性能。半电池循环伏安特性测试表明, 与未掺杂材料相比, Ti和Zr共掺杂的LiNi0.6Co0.2Mn0.2O2正极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以LiNi0.6Co0.2Mn0.2-2xTixZrxO2为正极材料制作的扣式电池放电比容量、电荷转移效率和Li+扩散系数均随掺杂元素比例x增大而增加。在3.0~4.3 V电压范围内, LiNi0.6Co0.2Mn0.2-2xTixZrxO2正极材料在x=0.002时, 半电池在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达到163.2 mAh/g, 半电池经过1C倍率循环50次后, 放电容量保持率提高到93.2%, 高于未掺杂样品(92.1%)。对循环后电池进行交流阻抗测试, 结果表明, 对过渡金属的部分替代有助于结构内部锂离子扩散和降低电荷转移电阻。
  • 企业经济与管理
  • 于晓燕, 鞠萍, 任一鑫, 刘丽莹
    矿冶工程. 2019, 39(6): 151-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6.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协同、集成理论为指导, 分析高温丰水矿区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构建以矿区为依托、生态有机农业为发展目标、土地为基础、种养殖为核心、水生态处理-利用为纽带、能源利用和肥料利用为辅助的分布式矿区生态集成体系;在对资源特性及利用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生态土地复垦利用、水资源生态处理及利用、生态养殖种植、能源利用、有机肥加工5个子系统, 对各系统的特征、作用以及关系进行研究与界定, 对功能进行划分, 利用集成原理将其有机整合, 并对体系运行进行分析。该体系通过内部与外部循环(矿业与农业循环是外部, 生态农业自身为内部循环)协同运行, 有效利用煤炭生产活动及生态农业自身产生的静脉资源, 为矿区生态建设及经济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 书评
  • 石璞璞
    矿冶工程. 2019, 39(6): 156-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娲路, 张彩贞
    矿冶工程. 2019, 39(6): 158-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洁
    矿冶工程. 2019, 39(6): 159-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强秉柱
    矿冶工程. 2019, 39(6): 161-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金云,黄文泓
    矿冶工程. 2019, 39(6): 162-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唐青
    矿冶工程. 2019, 39(6): 163-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