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冶金
    赵瑛, 王碧侠, 张皓淞, 党晓娥, 马红周
    矿冶工程. 2024, 44(5): 114-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5.023
    采用柠檬酸+过氧化氢浸出体系从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回收镍、钴、锰,分析了浸出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分别考察了柠檬酸浓度、过氧化氢质量分数、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液固比等因素对正极材料中镍、钴、锰浸出率的影响。在柠檬酸浓度1.5 mol/L、过氧化氢质量分数8%、浸出温度80 ℃、浸出时间60 min及液固比25 mL/g条件下,金属镍、钴、锰浸出率分别为97.58%、97.35%、96.12%。以乙醇为溶析剂,采用溶析结晶法从浸出液中回收金属,镍、钴、锰结晶率分别为92.34%、93.07%、99.69%。
  • 材料
    王海威, 肖文波
    矿冶工程. 2024, 44(5): 148-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5.030
    采用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在201不锈钢表面制备了FeCoCrNiMn高熵合金熔覆层,研究了FeCoCrNiMn高熵合金熔覆层显微组织、相分布、显微硬度及干滑动磨损性能。结果表明,FeCoCrNiMn高熵合金熔覆层由单一的FCC固溶体组成,熔覆层未产生明显裂纹等缺陷,并与基体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FeCoCrNiMn高熵合金熔覆层的显微硬度(439±2.1)HV,约为201不锈钢基体显微硬度的2倍。涂层的强化机制主要为细晶强化和固溶强化。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制备的FeCoCrNiMn高熵合金熔覆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平均摩擦因数为0.246,比磨损率2.59×10-6 mm3/(N·m),磨损机理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其耐磨性明显优于201不锈钢基体。采用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制备的FeCoCrNiMn高熵合金熔覆层可显著提升机床部件的表面硬度、耐磨损性能和服役寿命。
  • 材料
    邓成情, 陈慧, 刘文涛, 雷艾莹, 赖飞燕, 张晓辉
    矿冶工程. 2024, 44(5): 168-1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5.034
    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为支撑导电基体,采用水热法负载锡/钴双金属硫化物,合成SnCoS4@EG纳米复合材料。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EG呈现交联多孔的三维网格,复合材料中SnCoS4纳米晶体均匀分散于膨胀石墨中,这种复合结构提升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和金属硫化物的稳定性,增加了活性位点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提高了Li+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交换速率。SnCoS4@EG电极在1.0 A/g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为1195.90 mAh/g,表现出优异的长循环耐久性。
  • 材料
    魏江鹏
    矿冶工程. 2024, 44(5): 179-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5.036
    采用表面机械研磨(SMAT)处理低碳钢材料,实现表面纳米化,探讨了表面纳米化对低碳钢耐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纳米化作用下,碳含量较低的低碳钢材料表面塑性变形较强烈,表面X射线衍射峰宽化较明显;对不同碳含量低碳钢进行表面纳米化处理,碳含量越低,处理后表面粗糙度越大、耐腐蚀性能越差。
  • 采矿
    马春德, 阳文源, 刘泽霖, 赵俊康
    为了研究花岗岩在压缩荷载阶梯循环下偏转加载时多期应力记忆方向独立性,采用自制的偏转加载装置对花岗岩进行不同偏转角度的阶梯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岩石在偏转加载循环后记忆先前多次循环中最大应力的凯塞效应(KE)以及抹录不净现象(IEP)。结果表明:花岗岩KE以及IEP均具有方向独立性,KE方向独立性存在的临界角度为10°,IEP方向独立性存在的临界角度为12°;偏转角度达到12°后,IEP会干扰KE对历史最大应力的记忆。
  • 采矿
    甘德清, 孟岐, 刘志义, 路燕泽
    矿冶工程. 2024, 44(5): 28-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5.006
    为了平衡缓倾斜极厚矿体高阶段采场的产能与安全,以某铁矿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为背景,进行开采顺序优化研究。首先,基于间柱承压理论,得出间柱宽度合理值为14.2~47.2 m。根据采场结构参数,设计间柱宽度分别为15 m、30 m、45 m,即隔一采一、隔二采一、隔三采一,并采用FLAC3D建立矿体模型,对比分析各方案顶板沉降以及间柱稳定性。最后,在数值模拟基础上,综合考虑安全与产能的影响因素,构建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开采顺序判断矩阵,计算得出3种方案的综合隶属度分别为0.86、0.79、0.80,确定间柱宽度15 m (隔一采一)为最优方案。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实现最大化生产能力的同时,可保持采场相对稳定。
  • 选矿
    黄浩, 吴中贤, 乔波, 马广喜, 陶东平
    矿冶工程. 2024, 44(5): 4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5.008
    对山东某赤泥磁选铁精矿进行了反浮选脱钛研究,以油酸钠为捕收剂、玉米淀粉为赤铁矿抑制剂、硫酸为pH值调整剂,在pH=9、玉米淀粉和油酸钠用量分别为500 g/t和1500 g/t时,铁精矿中TiO2品位可由6.90%降至2.73%,对应的TFe回收率为41.80%。捕收剂吸附量和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油酸钠具有选择性吸附特性,进一步证实了采用油酸钠对赤泥磁选铁精矿进行反浮选脱钛的可行性。
  • 选矿
    张帅, 袁致涛, 林子钦, 谢雨欣, 卢冀伟, 顾建涛
    矿冶工程. 2024, 44(5): 46-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5.009
    针对某风化低品位石煤钒矿品位低、直接提钒工艺复杂且成本高的难题,开展选矿预富集试验研究。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石煤中钒主要赋存在含钒褐铁矿和含钒云母中,以上2种矿物均具有微弱磁性,可采用超导磁选-沉降工艺预富集钒。在磁场强度4 T、矿浆流速8.0 L/min条件下,获得了V2O5品位1.44%、回收率55.08%的超导磁选预富集精矿,超导磁选尾矿可通过沉降分级进一步回收钒,最终可获得V2O5品位1.03%、回收率79.48%、抛尾率高达59.02%的综合精矿,实现对该石煤中钒的高效富集,满足了后续冶金法提钒的要求。
  • 冶金
    赵雨婷, 周自圆, 刘志启, 李娜, 盛莉莉
    矿冶工程. 2024, 44(5): 96-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5.019
    以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酸浸液为原料,采用氧化-沉淀法回收铁、磷、锂元素。考察了沉淀过程中反应体系终点pH值、温度、氢氧化钠浓度、氢氧化钠滴加速度和过氧化氢与酸浸液的体积比对铁、磷沉淀率和锂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终点pH值2.5、温度75 ℃、氢氧化钠浓度1.5 mol/L、氢氧化钠滴加速度7.7 mL/min、过氧化氢与酸浸液的体积比为1∶60条件下,铁平均沉淀率99.86%,磷平均沉淀率98.23%,锂平均损失率仅1.23%;在该条件下,铁和磷可以有效地从溶液中被去除,锂损失率较低;同时,铁、磷以磷酸铁形式回收利用,经700 ℃热处理5 h,所得磷酸铁元素组成符合行业标准。
  • 采矿
    彭建平, 李俊, 程阳锐, 黎宙, 吴冬华
    对深海多金属结核集矿装置水力输送流场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到了多金属结核粒径与输送通道最小输送速度的关系;仿真分析了喷嘴射流速度分别为15、20、25 m/s时输送通道内水流流态分布,给出了流道下表面30 mm处的流速。在实验室进行了输送喷嘴不同射流速度的采集试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及仿真分析结果相符。
  • 采矿
    赵国彦, 邹景煜, 王猛
    矿冶工程. 2024, 44(2): 8-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2.003
    为了简便有效地评估边坡稳定性状态,针对目前传统机器学习的算法选择与超参数优化等难题,提出了基于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4种机器学习模型,并对其预测性能进行了对比。建立了包含221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案例的数据库,其中80%的数据用于训练,20%的数据用于模型测试。4种模型预测结果及工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混沌粒子群改进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预测效果上总体优于其他3种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准确率88%,能够有效预测边坡稳定性,可为露天矿边坡安全提供可靠的预测结果。
  • 选矿
    崔振坤, 汪泰, 李汉文, 杨凯志, 邹坚坚, 姚艳清
    矿冶工程. 2024, 44(2): 47-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2.012
    为高效利用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中锂、铍等有价金属元素,在研究矿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采用锂铍混合浮选工艺,研究了调整剂、活化剂和捕收剂用量及调整剂搅拌时间对锂多金属矿浮选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氯化钙和新型高效捕收剂GYLZ、GYM3的优化用量,浮选闭路试验获得了Li2O品位6.10%、回收率94.01%,BeO品位0.12%、回收率88.53%的锂精矿,实现了锂多金属矿中锂、铍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
  • 选矿
    尚兴科, 付广钦, 关通, 周晓彤
    矿冶工程. 2024, 44(2): 56-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2.014
    广东某高岭土矿中铁赋存状态较复杂,部分铁以类质同象方式存在于高岭石、伊利石等矿物晶格中无法去除,造成高岭土精矿烧成白度较自然白度低。为了高效开发利用该高岭土矿,开发了捣浆-螺旋分级机分级-旋流器分级工艺,可获得Al2O3品位30.02%、回收率61.70%的高岭土精矿,其中杂质Fe2O3含量为1.15%,达到陶瓷工业用高岭土三级品标准;分级尾砂经磨矿-磁选-旋流器分级工艺,可获得SiO2含量97.11%、Fe2O3含量0.058%的石英砂精矿和K2O含量7.07%、Al2O3含量31.22%、SiO2含量48.32%、自然白度65.53%的绢云母精矿;石英砂精矿达到玻璃工业用低档石英砂质量标准;绢云母精矿可用于涂料行业;磁选尾矿产率8.41%、SiO2含量76.33%,可用作建筑用砂辅料。该工艺实现了不同矿物的有效分离,达到高岭土矿综合利用的目的。
  • 选矿
    石志中, 罗云波, 何军, 张发明, 刘国清, 韩雷
    矿冶工程. 2024, 44(2): 66-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2.017
    为验证湖南某白钨矿分级-重选联合预抛废在工业上的可行性,进行了工业分流试验和浮选对比小型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条件下,采用筛分-螺旋溜槽预抛工艺,可抛掉产率25.50%、钨品位0.034%、钨损失率2.99%的抛废产品;抛废后再进行浮选,精矿产品品位和回收率均高于分级溢流直接浮选所得精矿产品。
  • 冶金
    刘晓峰, 黄自力, 肖骁, 肖硕, 黄涛, 郑洁淼, 吴纪龙
    矿冶工程. 2024, 44(2): 78-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2.020
    为实现磷酸铁渣高附加值资源回收利用,采用盐酸浸出渣中铁、铁粉置换除铜、水解-化学沉淀法去除浸出液中钛、铝。结果表明,盐酸浓度25%、液固比6 mL/g、浸出温度60 ℃、浸出时间60 min时,磷酸铁渣中铁浸出率达98.7%;控制溶液初始pH=0.6,铁粉添加量为浸出液中铁物质的量0.55倍、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35 min时,铜去除率达96.2%,钛去除率达83.6%;水解-化学沉淀法除钛、铝的过程中,氟化钠与铝物质的量比8∶1、反应pH=1.9、反应温度40 ℃、反应时间30 min时,钛去除率达97.6%,铝去除率达99.3%,浸出液中杂质元素含量满足后续电池级磷酸铁的制备要求。
  • 冶金
    李威, 谢悦, 石竹, 陈立伟
    矿冶工程. 2024, 44(2): 96-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2.024
    选取湖南某污染稻田耕作层土壤,通过盆栽实验外源施加硫酸亚铁(FeSO4),研究FeSO4对水稻根表铁膜及污染稻田土中镉(Cd)迁移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eSO4施加量增加(0~320 mg/kg),水稻根际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最高下降了0.70;水稻盆栽土壤TCLP-Cd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一定程度上升;施加FeSO4,降低了水稻茎叶、谷壳、糙米中Cd含量,增加了水稻植株根表铁膜的数量,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水稻对土壤中Cd的吸收。但施加外源铁影响了土壤pH值及Cd的生物有效性,在实际稻田施加FeSO4时建议与石灰等其他碱性修复材料进行组配,以获得更好的阻控效果。
  • 冶金
    郑国庆, 易允龙, 薛兴勇, 苏俏俏, 韩要丛, 蓝丽红, 陈贞南
    矿冶工程. 2024, 44(2): 119-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2.028
    采用锰渣和H2O2构成的非均相Fenton体系降解亚甲基蓝,研究了初始pH值、H2O2浓度、锰渣加入量及反应温度对降解性能的影响,考察了锰渣的循环稳定性能,探讨了锰渣/H2O2体系去除亚甲基蓝的机理。结果表明,反应温度25 ℃、亚甲基蓝浓度20 mg/L、H2O2浓度10 mmol/L、初始pH值2.5、锰渣加入量2 g/L条件下反应120 min,锰渣/H2O2体系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超过98.1%;锰渣循环使用5次后,反应300 min时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仍可达95.5%。在锰渣/H2O2非均相Fenton体系中,·OH对亚甲基蓝的降解起主导作用。
  • 材料
    周玉, 侯晓川, 王志杰, 刘云建
    矿冶工程. 2024, 44(2): 131-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2.030
    以微米硅粉为基体,通过固相热扩散法与高温热解法制备了磷掺杂的硅碳复合材料(Si-P@C),并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果表明: Si-P@C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0.2 A/g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2 164 mAh/g;与纯硅相比,循环性能得到较大改善,在电流密度0.5 A/g下循环50次后可逆比容量仍有1 176 mAh/g,容量保持率73.5%。磷掺杂和碳包覆可有效地提高硅负极的电子转移能力和反应动力学。
  • 材料
    杨桂芬, 杨广场, 方明, 杨怡诗, 赖飞燕
    矿冶工程. 2024, 44(2): 141-1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2.032
    针对LiNi0.8Co0.1Mn0.1O2(NCM)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Rb+/Cl-双位点共掺杂NCM材料的策略。NCM晶格中Rb+/Cl-双位点共掺杂的协同效应提高了Li+扩散速率,缓解了内部应变,抑制了高截止电压循环时Li+/Ni2+的混排。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Li0.99Rb0.01(Ni0.8Co0.1Mn0.1)O1.99Cl0.01(RbCl-NCM)材料在电流密度10C下放电容量高达176.9 mAh/g;RbCl-NCM材料在电流密度1C下首次放电容量203.5 mAh/g,且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经200个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7.8%,而NCM材料在相同测试条件下的容量保持率仅57.3%。
  • 材料
    杜金晶, 鲍彦如, 王雪, 朱军, 左恒, 刘景田, 张轩
    矿冶工程. 2024, 44(2): 153-1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2.034
    从有价组分回收、新型功能材料合成和多用途建筑材料制备三个方面阐述了目前提钒尾矿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途径,可为提钒尾矿综合回收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 采矿
    刘美麟, 夏建新, 任华堂
    对扬矿过程中多金属结核破碎粉化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扬矿过程中结核破碎程度明显,体积浓度6.5%时,粒径大于50 mm的多金属结核质量占比从75.58%降至23.78%;体积浓度15%时,粒径大于50 mm的多金属结核质量占比从51.51%降至10.08%。试验中结核存在粉化现象,体积浓度6.5%时,粒径小于0.1 mm的多金属结核粉末质量占比为1.79%,粉末中值粒径为10.07  μm;体积浓度15%时,粒径小于0.1 mm的多金属结核粉末质量占比为1.99%,粉末中值粒径为9.47 μm。基于试验数据估算,采矿1 000万吨多金属结核,粉末排放会造成上万吨Fe、Mn和上百吨Co、Ni、Cu金属损失,其形成的羽流扩散沉降后的最大再沉积厚度大于3 mm,会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 采矿
    李屹, 夏祥生, 徐继业, 张良兵, 黄永辉, 李源源, 张智宇
    矿冶工程. 2024, 44(1): 2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1.005
    依据施加爆破地震波后含断层边坡稳定性模拟计算结果,研究了爆破振动作用下不同断层厚度边坡的动力响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爆破地震波在边坡坡表及断层区域传播时存在高程放大效应;断层厚度越大,爆破地震波衰减越快;随着断层厚度增加,边坡在爆破振动作用下产生的位移逐渐增大,整体抵抗变形能力变小;爆破振动作用下不同断层厚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差异明显,断层厚度2~8 m时边坡稳定性呈持续快速降低趋势,断层厚度超过8 m后边坡稳定性趋于平稳。
  • 采矿
    赵黎, 李正国, 粟登峰, 陈帮洪, 田仁军
    矿冶工程. 2024, 44(1): 3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1.007
    针对AHP和GRA单一算法应用过程中受主观影响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GRA-AHP联合极差分析复合算法,并以西南某磷矿A区边坡为例,运用该算法分析了重度、内摩擦角、黏聚力、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边坡稳定性的敏感性。结果表明,A区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从大到小顺序为: 内摩擦角、黏聚力、重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分析结果与矿山实际情况相符。
  • 选矿
    张曙光, 简胜, 唐鑫, 王少东, 张晶, 刘玫华, 李腾飞
    矿冶工程. 2024, 44(1): 48-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1.011
    针对南美某含钼0.027%、含铜0.45%的低品位铜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应用适宜的浮选药剂,采用铜钼混合浮选-铜钼分离流程,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26.93%、铜回收率81.96%的铜精矿和钼品位25.32%、钼回收率76.24%的钼精矿,铜、钼资源得到有效回收。
  • 选矿
    张景奇, 张覃, 卯松
    矿冶工程. 2024, 44(1): 60-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1.014
    采用TOC测量以及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油酸根离子在氟磷灰石和白云石表面的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以HEDP为抑制剂时,油酸根离子在氟磷灰石和白云石表面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油酸根离子在氟磷灰石表面的吸附速率大于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速率。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油酸根离子在氟磷灰石和白云石孔径内和氟磷灰石(001)面以及白云石(104)面的吸附都接近Langmuir模型。相同比表面积条件下,油酸根离子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量高于在氟磷灰石表面的吸附量,表明单位表面积内,白云石表面比氟磷灰石表面具有更多的活性位点。
  • 选矿
    许洪峰, 牛艳萍
    矿冶工程. 2024, 44(1): 72-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1.016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对矿物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矿物与浮选药剂的作用机理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蓝晶石族矿物与石英的浮选机理。结果表明,蓝晶石、红柱石、硅线石与石英表面性质差异性决定了其可浮性差异,柠檬酸能增加蓝晶石族矿物与石英之间的可浮性差异;计算化学模拟结果与浮选试验规律相吻合。
  • 冶金
    彭鑫, 朱逸纯, 杨远, 王密, 赵儒乐, 黄红丽
    矿冶工程. 2024, 44(1): 95-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1.021
    以橙子废渣提取物和谷氨酸二乙酸四钠(GLDA)为原材料制备了绿色活化剂,研究了解磷菌联合绿色活化剂对黑麦草富集、转运及累积土壤中镉的影响。结果表明,解磷菌对黑麦草在镉污染环境下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单独使用绿色活化剂时黑麦草干重下降了27.37%,抑制了黑麦草的生长;将二者联用时,黑麦草干重是空白组的1.29倍,解磷菌的加入缓解了绿色活化剂对黑麦草生长的负面作用。解磷菌联合绿色活化剂使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提升而土壤总镉浓度减少,且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富集系数分别提升了35.37%和10.23%,黑麦草对镉的转运系数提升了22.58%。此外,镉在黑麦草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累积总量分别提升了87.90%和32.69%,且各处理方式下,镉在地上部分累积总量均大于地下部分,说明解磷菌联合绿色活化剂的使用促进了黑麦草对土壤中镉的提取。
  • 冶金
    林玮, 朱庆, 黄凯
    矿冶工程. 2024, 44(1): 116-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1.025
    以山竹果皮渣为原料,经过异丙醇脱色、碱性试剂活化制备出吸附材料,用于吸附溶液中的铜离子。实验结果表明,pH值升高有利于山竹皮吸附剂吸附铜离子,最大吸附容量达1.5 molCu2+/kg,且30 min内可达到吸附平衡。负载铜离子数量对吸附剂燃烧热分解的特征温度有显著影响,铜离子浓度低于2 mmol/L时,负载的铜离子数量增加,其开始热分解以及剧烈燃烧分解的温度点显著降低;铜离子浓度高于2 mmol/L后,其热分解温度特征值不再发生明显变化。铜离子在燃烧过程中扮演催化剂的作用,能有效促进燃烧反应。
  • 冶金
    闫友
    矿冶工程. 2024, 44(1): 125-1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1.027
    采用侧吹炉协同处理铜阳极泥浸出渣,综合回收有价金属,考察了纯碱用量、粒煤用量、沉淀时间、炉顶烟气温度对主金属Pb、Sb、Bi、Au、Ag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处理工艺参数为: 纯碱用量2.5%、粒煤用量3%、沉淀时间1.5 h、炉顶烟气温度750 ℃,此时贵铅中Au品位达到1 544 g/t(富集了1.84倍)、Ag品位达到10.37%(富集了1.4倍)、Pb品位达到22.89%(富集了2.1倍)、Bi品位达到27.45%(富集了2.2倍)。
  • 材料
    刘云峰, 谭婷, 杨乐之, 银华杰, 梁帆, 王双, 罗磊, 涂飞跃
    矿冶工程. 2024, 44(1): 129-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1.028
    为了研究表面包覆碳层孔隙对石墨负极材料倍率性能的影响,引入少量硼酸,在包覆沥青软化阶段形成硼酸气化逸出效应,再通过碳化工艺在天然石墨尾料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孔隙的包覆碳层,得到具有不同比例孔隙的石墨负极材料。结果表明,硼酸在材料颗粒表面形成了含有孔隙的碳层,其孔隙类型为介孔和大孔;表面碳层中的介孔比例越高,碳层LC中形成Li+的扩散通道数量越多,Li+的扩散阻抗越低,材料倍率性能及循环性能得以改善。
  • 材料
    胡奇, 郭一鸣, 章立钢, 刘立斌, 杨佳琳, 高畅
    矿冶工程. 2024, 44(1): 143-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1.031
    研究了Mg、Si元素含量对Al-Cu-Mg-Ag-Si合金实际析出相种类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Cu-Mg-Ag-Si合金中高Mg含Si合金析出了大量S相和粗大的第二相;低Mg低Si合金中析出了常见的θ相和Ω相;低Mg含Si合金中出现了6系铝合金中常见的σ相和β″相等多种析出相,且具有非常细小弥散的θ相,为合金提供了良好的强化效果。Si和Mg的存在均极大地改变了合金的析出序列,无法通过增加Mg含量抵消Si的作用。Si的加入显著抑制了Ω相的析出,而大幅增加Mg含量则会促进S相的析出。
  • 材料
    孙洪斌, 杨少军, 张丛, 于夏洋, 朱志辉, 汪冰峰
    矿冶工程. 2024, 44(1): 152-1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1.033
    为了研究耐候钢Q370qENH埋弧焊材的锈蚀机理,对Q370qENH埋弧焊焊缝试样和基材试样进行浸泡腐蚀实验和电化学腐蚀实验,并对Q370qENH浸泡腐蚀后形成的锈层形貌和成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Q370qENH埋弧焊焊材焊缝处的耐蚀能力低于基材,其电化学阻抗为基材的38%。分析了Q370qENH埋弧焊材焊缝耐蚀能力低于基材的原因和表面锈层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可为耐候钢在高速铁路钢桥等工程项目中的服役安全评估和维修养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 材料
    邹文清, 何松珉
    矿冶工程. 2024, 44(1): 161-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1.035
    采用浸渍法将咪唑基离子液体固载于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制备得到固载离子液体复合材料Fe3O4@SiO2@IL。采用Fe3O4@SiO2@IL去除水环境中的Hg2+,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及Hg2+初始浓度对Hg2+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3O4@SiO2@IL适用pH值范围宽,pH=7.2~9.5时,Hg2+去除率达99.1%以上。Fe3O4@SiO2@IL对Hg2+的吸附速度快,只需9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对于25 mL浓度2 μg/mL的Hg2+溶液,加入20 mg吸附剂即可基本去除其中Hg2+,Fe3O4@SiO2@IL的吸附等温线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剂对Hg2+的饱和吸附量为548.37 mg/g。
  • 企业经济与管理
    朱文兴, 胡恒祺, 徐水太
    矿冶工程. 2024, 44(1): 171-1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4.01.037
    稀土是国家发展与产业升级的重要资源,建立完善的稀土政策体系至关重要。通过构建稀土政策分析框架,利用文本挖掘、社会网络、PMC指数模型方法,从稀土政策演进历程、政策关系网络和政策量化评价三个方面,对我国1985年至今发布的48项稀土政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稀土政策演进分为4个阶段,其中规范稀土资源开采程序、整顿稀土市场秩序一直是我国稀土政策的核心;政策网络体系已初步构建,但政策间关联性较差,存在较多孤立政策,政策协同关系需要加强;政策总体设计较为合理,但在激励措施以及效力级别等方面略有不足。最后,针对我国稀土政策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优化与完善建议。
  • 材料
    吴健博, 周彤, 李维, 邓梁, 贡浩天 龙庭 杨立山
    矿冶工程. 2023, 43(4): 164-1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3.04.035
    从国内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的相关专利出发,综述了专利申请(授权)年度趋势、主要申请人整体状况,并从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的前驱体、结构、化学洗、包覆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专利进行分析,指出了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技术难点、热点。
  • 材料
    颜群轩, 罗碧云, 陈嘉鑫, 赵子祥, 陈洁, 谭群英, 肖绍辉, 蒋实
    矿冶工程. 2023, 43(4): 174-1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3.04.037
    从回收效率、经济和环境效益、产业化可行性等角度分析了废旧磷酸铁锂电池预处理、湿法冶金工艺及原位再生修复工艺等回收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各自的发展方向,可为未来优化和完善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工艺提供借鉴。
  • 冶金
    刘孟杰, 范广新, 尹金佩, 张红波, 张玉浩
    矿冶工程. 2023, 43(3): 106-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3.03.024
    以盐酸为浸出剂、NaClO3为氧化剂,从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中选择性浸出锂,考察了盐酸用量、固液比和反应时间等参数对锂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酸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0倍、固液比1∶3、反应时间3 h条件下,锂平均浸出率可达99.33%; 向浸出液中依次加入氢氧化镁、氢氧化钠可有效去除P、Al和Fe等杂质元素; 在95 ℃下向除杂后溶液中加入无水碳酸钠可制备出Li2CO3,经水洗去除NaCl后,Li2CO3主含量可达99.62%,符合工业级碳酸锂行业标准。
  • 材料
    衷水平, 朱焕林, 杨蕾, 翁威, 迟晓鹏, 朱茂兰
    矿冶工程. 2023, 43(3): 145-1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3.03.033
    针对锂电铜箔在生产和应用环节存在氧化、腐蚀,影响其服役寿命和电池安全性的问题,归纳了锂电铜箔防氧化处理技术,总结了不同钝化方法的机理; 概述了铜箔集流体在锂电池电解液中的腐蚀机理,综述了铜箔表面改性增强耐腐性能的研究进展; 对铜箔无铬钝化处理技术及表面改性技术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清洁环保、高效的锂电铜箔防氧化、防腐蚀设想。
  • 选矿
    顾帼华, 李青柯, 巫銮东, 王艳红
    矿冶工程. 2023, 43(2): 40-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3.02.009
    从磨矿、调浆、分选等方面叙述了微细粒矿物浮选技术研究进展,并对微细粒矿物浮选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材料
    李运刚, 张快, 李帅, 严红燕
    矿冶工程. 2023, 43(1): 129-1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23.01.028
    介绍了Fe/Al2O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重点从粉末冶金的角度阐述了Fe/Al2O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铁基和陶瓷相的结合机理、制备工艺和材料性能的优化措施,最后就Fe/Al2O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