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9-06-25
  

  • 全选
    |
    专访
  • 贺跃光, 程建国
    矿冶工程. 1999, 19(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程建国, 贺跃光
    矿冶工程. 1999, 19(2): 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姜涛, 邱冠周, 李光辉, 黄柱成
    矿冶工程. 1999, 19(2): 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要评述了中低品位铝土矿预脱硅的研究现状, 对现有的预脱硅方法———物理选矿法、化学选矿法和生物选矿法脱硅的原理及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铝土矿预脱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 张沪, 张福勤, 何琦, 柏敏
    矿冶工程. 1999, 19(2):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复合技术在超硬材料(如金刚石镀层、金刚石/树脂复合体、金刚石/金属复合体、聚晶金刚石)上的应用现状及方法特点, 并对复合技术在超硬材料工具制造方面的应用前景和努力方向进行了探讨。
  • 沈裕军, 钟祥, 贺泽全
    矿冶工程. 1999, 19(2):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概述了国内外有关大洋钴结壳资源勘查及冶炼加工的现状, 同时指出我国应加大投资力度, 研究采矿和冶炼加工方法, 为下世纪开发利用大洋钴结壳资源奠定技术基础。
  • 汤洵忠, 李茂楠, 杨殿
    矿冶工程. 1999, 19(2):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溶浸药剂、采矿方法的改善及技术经济指标、社会环境效益的提高等方面, 综述我国特有离子型稀土矿床开采工艺变革过程。30 多年的生产实践充分表明, 我国离子型稀土矿开发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并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应用。
  • 采矿
  • 王在泉
    矿冶工程. 1999, 19(2):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某边坡工程系统中泥化夹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提出对泥化夹层进行置换的方法, 通过现场监测等手段分析置换体内的应力、应变规律及置换对边坡工程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 黄醒春, 寇新建
    矿冶工程. 1999, 19(2):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鹤壁六矿-300 m水平实测地应力分布特点, 采用位移不连续数值方法及基于有限实测点的逐次逼近计算方法模拟工程区域的岩体初始应力场。通过对水平面内的次主应力分布特征的分析, 探讨复杂断裂构造对区域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影响, 并通过对该工程区域内矿压显现特征与原岩应力分布特征的对比, 定性分析断层构造对巷道稳定及煤和瓦斯突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断层的叠加扰动影响造成原岩应力状态的区域性非均匀分布特征, 从而使该矿煤和瓦斯突出及巷道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 曹克胜
    矿冶工程. 1999, 19(2):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气动凿岩机微机监控运行试验台的基本原理及结构组成。利用该试验台可检测气动凿岩机的冲击频率、钎杆转速、耗气量等参数, 以判别凿岩机质量。生产实践表明, 使用该试验台检测准确率高, 劳动强度低。
  • 赵石岗
    矿冶工程. 1999, 19(2):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山西省多高原山地、矿产遍布、多地质灾害特点出发, 论述了省区环境路隧工程的主要种类、重要性及其内容、实施重点与策略, 阐明了以环境路隧工程促进交通发展的必由之路。
  • 选矿
  • 秦奇武, 胡岳华
    矿冶工程. 1999, 19(2):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溶液化学计算、原子吸收光谱、俄歇电子能谱及浮选实验, 研究了白钨矿、方解石、磷灰石体系中矿物溶解平衡及其对矿物表面性质与可浮性的影响。这些半可溶性盐类矿物溶解度相对较大, 一种矿物溶解组分在另一种矿物表面的化学反应, 将导致矿物表面化学组成、电性及可浮性的变化, 这是半可溶盐类矿物浮选分离困难的本质原因。
  • 余军, 薛玉兰
    矿冶工程. 1999, 19(2):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捕收剂CKY 和油酸钠对黑钨矿、白钨矿、萤石、方解石单矿物和实际矿石进行了浮选分离研究。CKY 或CKY 与油酸钠混用对黑钨矿、白钨矿有较强的捕收性能, 配合使用适当的抑制剂, 可实现钨矿物与萤石、方解石的有效分离。红外光谱和Zeta 电位测定结果表明, CKY 在黑钨矿表面形成化学吸附, 硝酸铅的存在可增强CKY 的吸附。
  • 马跃如, 罗琳
    矿冶工程. 1999, 19(2):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微粒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这一角度, 探讨了经油酸钠作用后微粒赤铁矿的疏水凝聚行为, 从而从一个重要方面揭示了赤铁矿-油酸钠体系的浮选机理。并证明了经药剂作用后的疏水矿粒间的凝聚行为只能用扩展的DLVO 理论来描述, 而用经典的DLVO 理论来描述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 陈建人, 刘素琴, 黄可龙
    矿冶工程. 1999, 19(2):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浮选和化学漂白方法对脱铁后的高岭土进行了脱钛和增白, 考查了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精制高岭土制备A 型沸石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异羟肟酸作捕收剂, 可有效脱除高岭土中的含钛杂质, 在常温下, 控制固体浓度为33 %, pH 值为2~3, 保险粉用量为矿样重的2 %, 反应40 min, 高岭土的白度达到86.2。在煅烧温度为700 ℃、煅烧时间为2 h 的条件下, 所得A 型沸石的质量较好, X 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这一点。
  • 高洪山, 杨奉兰
    矿冶工程. 1999, 19(2): 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氧化率为91%以上的湖北石头嘴铜矿矿石, 经多段添加硫化钠的硫化预处理, 采用混合捕收剂(35 号药、丁黄药、羟肟酸), 以及多点出精矿、减少中矿循环的选矿工艺, 铜精矿品位比生产工艺提高2.10%, 铜、金回收率分别提高25.98 %和10.81%。
  • 冶金
  • 聂晓军, 陈庆邦, 李明建, 孙水裕
    矿冶工程. 1999, 19(2):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复杂含砷锑银矿酸性浸出渣提取银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对浸出渣进行氧化焙烧预处理-再转化-浸银的处理工艺, 在焙烧温度650 ℃, H2SO4 体系中转化, Na2SO3 溶液浸出, 甲醛作还原剂, 银的浸出率为94.25 %, 银粉品位为94.38 %。
  • 谢中, 刘业翔
    矿冶工程. 1999, 19(2):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化学稳态和暂态技术, 对热分解制备的稀土铽氧化物电极在700 ℃高温NaCl-KCl 熔体中氯析出过程进行了研究。稳态极化曲线测得氧化物电极析氯的Tafel 斜率为120 mV, 交换电流密度为0.043 A/cm2;计时电流与双电层电容测定结果表明, 电极表面存在反应物的吸附, 吸附电量为0.595 mC/cm2 。计算得界面双电层电容为1.79 ×10-2 F/cm2, 表观反应级数接近1 。基于电化学测试结果与理论Tafel 斜率的动力学分析, 提出了铽氧化物电极上氯析出的机理。
  • 朱德庆, 李井峰, 祝宝军, 潘润润, 唐思琪, 安本
    矿冶工程. 1999, 19(2):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添加复合粘结剂强化镍精矿冷固成型和强化电炉熔炼的工艺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粘结剂具有增大团块强度及改变冷固团块比电阻的双重功效, 从而为提高矿热电炉熔炼能力, 节省电耗及提高金属镍回收率提供了有利条件。
  • 刘国根, 黄宋献
    矿冶工程. 1999, 19(2):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pH =9.3 的1.6 ×10-2 mol/L 硼砂、3.6 ×10-2 mol/L 氨水和1.6 ×10-5 mol/L 百里香酚酞络合剂底液中, 稀土-百里香酚酞络合剂有一灵敏的极谱波, 其二次导数波峰电位为-1.02 V(S.C.E)。波高与稀土离子浓度(4.0×10-7~3.6×10-6 mol/L)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考察了影响极谱波的各种因素和共存离子的干扰, 将此极谱波应用于钢中轻稀土的测定, 结果准确。
  • 材料
  • 彭志辉, 李汉广
    矿冶工程. 1999, 19(2): 6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影响多角形钨粉优先重氧化率的三个主要工艺参数———氧化温度、氧化时间、钨粉费氏平均粒度,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 建立了以氧化率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 所建模型经F 检验高度显著。用所建数学模型对钨粉重氧化率进行了预报, 其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超过5%。对影响钨粉重氧化率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钨粉重氧化— 氢还原法严格控制多角形钨粉氧化率的工艺提供了依据。
  • 程彬吉, 杨国文, 陈继平, 高德耀, 袁凤池
    矿冶工程. 1999, 19(2):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热丝CVD 设备与工艺, 在直径为41 mm 的单晶硅基体上, 以丙酮为碳源, 在高纯H2 的作用下, 成功地合成了(111)取向的高质量金刚石大膜。X 射线、SEM 和拉曼光谱分析表明, 所合成金刚石大膜的纯度高、厚度均匀、化学性能稳定, 其结构和性能与天然金刚石的十分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