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25
  

  • 全选
    |
    采矿
  • 周科平, 邓环宇, 杨念哥
    矿冶工程. 2011, 31(3):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某矿山井下复杂空区群对周边地质体环境的影响, 根据现场空区实测数据, 采用多款工程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方式, 精确建立了计算区域的数值计算网格模型,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区域内地表存在两个不同幅值的沉降中心, 但空区对地表环境影响不明显。空区的形成扰动了地质体内部环境, 造成空区周边围岩局部区域位移增加以及应力集中, 但应力峰值远小于围岩的极限强度。空区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现有地应力及空区赋存条件下, 下部中段空区对上部中段空区周边围岩应力分布影响很小, 但对位移的分布有显著影响。
  • 何春辉, 张宇弛
    矿冶工程. 2011, 31(3):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乳化炸药生产线油水相流量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 针对传统PID控制理论的不足, 采用了自校正PID控制器来实现流量的实时控制, 有效地实现了油水相的实时添加, 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 冯兴隆, 李德, 王李管, 曾庆田, 荀雪梅, 何可可
    矿冶工程. 2011, 31(3): 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现场岩体特性参数的实测资料及分析成果作为基本输入参数, 采用矿岩块度预测系统, 对模拟范围、节理间距分布形式、节理间距大小、两组节理面之间的夹角、完整岩石及弱面的力学性质等因素对矿岩块度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当节理面范围长度是模拟区域长度的3倍以上时, 模拟结果不受模拟范围长度的影响, 模拟区域的宽度对模拟结果有影响。根据模拟结果拟合了模拟长方体宽度与节理持续线长度比值与连续相关因子间的关系式。节理间距分布形式对模拟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岩体力学性质对崩落矿石块度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岩体中各力学参数的增大, 矿石块度将会增大, 但这些参数的增大对块体形状组成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为了验证块体形状分类的效果, 应用三组接近正交的理想节理组, 对块度进行了模拟, 模拟结果与块体形状分类定义相一致。
  • 叶晓晖, 吴超, 李孜军, 李明
    矿冶工程. 2011, 31(3):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硫化矿床开采中炸药自爆的危险特性, 对其危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运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某一矿样的不同粒径进行测定, 并应用自主设计试验装置, 通过对爆燃点的测定来分析矿样粒径及水分含量对炸药自爆的影响程度, 试验结果表明, 对于同种矿样, 粒径越小, 该矿样与炸药接触后发生自爆的可能性越大, 即炸药自爆的危险性越大; 水分含量在5%左右时, 矿样与炸药接触后发生自爆的危险性要比含水量0%和10%时大。对某高硫高温矿床开采中3种较为典型的矿样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该矿山存在炸药自爆危险性, 得出了该矿山的安全装药的许用温度。炸药自爆危险性的实验研究对硫化矿山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侯亚康, 毛桂庭, 阳宁
    矿冶工程. 2011, 31(3):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求水下破岩方法, 并最大限度提高大口径喷嘴用于水下破岩的效果, 利用磨料水射流系统, 结合淹没实验装置及其横向进给机构, 研究了靶距、压力、进给速度和磨料粒度等因素对花岗岩的冲蚀性能的影响。
  • 支光辉, 韦四江, 黄春光
    矿冶工程. 2011, 31(3):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现场调查、现场观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了告成煤矿13191工作面顶板滑动构造成因和构造带岩性对顶板控制的影响, 得出了工作面顶板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 为工作面顶板控制提供了依据。
  • 董子良, 王李管, 毕林
    矿冶工程. 2011, 31(3):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DIMINE软件在三维环境中对某铁矿的无底柱崩落法进行回采设计。首先导入地质剖面图, 通过不规则三角网生成地质体模型。然后导入实测巷道数据生成巷道模型。切割矿体及岩体模型形成采场模型, 在采场模型中设置炮孔剖面生成爆破边界和扇形炮孔。对炮孔进行自动装药并计算装药量。最后进行炮排和进路出图并计算技术经济指标。通过运用DIMINE软件, 快速准确地在三维环境下完成了无底柱采矿设计。
  • 汪学清, 单仁亮, 张小康
    矿冶工程. 2011, 31(3):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圆柱活塞纯刚体模型及把头部当作一维杆的弹性波传播理论模型都不能反映双圆柱活塞冲击钎杆的实际情况, 为此提出了双圆柱活塞撞击钎杆的双质量双弹簧系统模型(DMDS)并进行了受力分析, 导出了该系统模型的微分方程并给出了其解析解; 解决了其他理论模型不能反映双圆柱活塞撞击钎杆的入射应力波形前沿的问题。与其他理论模型给出的波形相比, DMDS系统模型给出的波形与实测波形更一致。
  • 选矿
  • 罗仙平, 周贺鹏, 周跃, 雷梅芬, 张俊
    矿冶工程. 2011, 31(3):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某复杂铅锌矿伴生银选矿指标, 以CaCl2+LY-05组合药剂作为黄铁矿的抑制剂, ZnSO4作为锌矿物的抑制剂, 乙硫氮+丁铵黑药作为铅矿物的捕收剂, 在较低的矿浆pH值条件下采用抑锌浮铅优先浮选流程来实现铅锌分离并尽可能回收其中的银矿物。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新工艺可使铅精矿产品中铅品位达到65.15%、回收率为60.29%, 银品位达到3 200 g/t、回收率为44.09%, 与原工艺相比, 铅回收率提高了3.26%, 银回收率提高了31.98%; 锌精矿产品中锌品位达到58.25%、回收率为83.65%, 银品位达到230 g/t、回收率为30.97%, 与原工艺相比, 锌回收率提高了5.40%, 银回收率提高了12.05%。与原工艺相比, 新工艺不仅大幅度提高了银的回收率, 而且铅、锌精矿质量与回收率也得到了提高。
  • 欧乐明, 王立军, 冯其明, 万丽, 叶家笋
    矿冶工程. 2011, 31(3):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矿石性质的基础上, 利用新型微泡浮选柱对河南某中低铝硅比铝土矿进行了实验室分选研究, 考察了捕收剂、抑制剂、充气量和淋洗水对分选结果的影响。闭路试验结果表明, 在优化条件下, 采用新型微泡浮选柱可得到精矿铝硅比为10.26, 氧化铝回收率87.24%的实验指标。试验证明新型微泡浮选柱对细粒铝土矿分选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董怡斌, 强敏, 段正义, 杨倩, 廖小君
    矿冶工程. 2011, 31(3):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鄂西高磷鲕状赤铁矿进行了反浮选研究。将改性羧甲基阴离子淀粉(CMS)作为抑制剂代替传统的玉米淀粉, 并配合自行研制的QD-01捕收剂, 采用细磨-湿式强磁-反浮选小型试验对CMS的抑制效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 磨矿粒度为-0.074 mm粒级占90%时, 胶磷矿与赤铁矿部分解离, 但依旧有粘连; 磁选后铁矿平均铁品位47.87%, P含量0.78%; 在浮选温度为20~25 ℃时, 采用CMS作抑制剂, 能获得平均铁精矿大于53.22%、磷含量小于0.47%、浮选作业回收率大于58%的铁精矿。
  • 吕子虎, 卫敏, 吴东印, 赵登魁
    矿冶工程. 2011, 31(3):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西藏某低品位铜矿石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 采用铜硫混合浮选-混合精矿再磨-铜硫分离工艺流程, 获得了铜精矿含铜23.39%、回收率82.17%, 硫精矿含硫36.58%、回收率61.97%。
  • 杨威, 刘有才, 符剑刚, 何章兴
    矿冶工程. 2011, 31(3): 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某氧化率高、结合率高、主要矿物成分为硅孔雀石的的氧化铜渣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确定了获得最佳硫化效果时硫化钠与硫酸铵的用量比例, 研究了矿浆pH值对硫化浮选指标的影响, 并考察了两种羟肟酸与Y89、丁胺黑药混合捕收剂的协同捕收作用。结果表明, 在pH=5左右, 硫化剂硫酸钠和硫酸铵比例为1∶1, 以磷酸乙二胺作活化剂, Y89和丁胺黑药混合, 并添加烷基(C5~9)羟肟酸作捕收剂, 经一粗一扫两精两段磨浮开路流程, 获得铜精矿品位为11.52%, 回收率达59.89%。
  • 赖绍师, 覃文庆, 杨聪仁, 张雁生
    矿冶工程. 2011, 31(3):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中温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喜温嗜酸硫杆菌和高温Ferroplasma属古菌对高砷原生硫化铜矿进行了细菌浸出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喜温嗜酸硫杆菌对高砷原生硫化铜矿的浸出效果比中温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好。中温菌对砷的耐受性比高温菌高。在高温菌浸出过程中, 铜优先于砷溶解, 砷主要留在浸渣中; 细菌接种量对高砷原生硫化铜矿的浸出有一定的影响, 接种量为10%时浸出效果最好。提高温度有利于初始阶段铜的浸出, 随着浸出的进行, 温度的影响逐渐降低, 细菌作用占主导作用。驯化高砷耐受能力的高温菌将成为进一步的研究目标。
  • ZUO Ke-sheng, ZHENG Yuan, LIU Jian-chao
    矿冶工程. 2011, 31(3):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DLVO理论对pH值分别为1.9、6.5及12条件下膨润土颗粒间的接触方式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pH值为1.9时, 膨润土主要以底面-底面及底面-端面接触为主; pH为6.5时, 膨润土以底面-端面、端面-端面接触为主; pH为12时, 膨润土在分散介质中不易凝聚。沉降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pH值升高, 膨润土粒径减小, 沉降时间延长。以底面-底面接触、端面-端面接触的“卡片宫”结构最稳定, 具有最低的等速压缩沉降速度。
  • 邓传宏, 卢毅屏, 张晶
    矿冶工程. 2011, 31(3):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低铝硅比堆积型细泥铝土矿的浮选脱硅, 结果表明: 堆积型铝土矿矿泥量大, 传统处理沉积型铝土矿的药剂制度对低铝硅比堆积型铝土矿分选效果不佳。采用新型活化剂TK, 大幅提高了铝矿物回收率, 成功实现了低铝硅比堆积型铝土矿的浮选脱硅。对于铝硅比为3.23的云南某堆积型铝土矿, 经浮选脱硅, 可以得到铝硅比为9.24、Al2O3回收率为69.91%的精矿。
  • 张雨田, 宋翔宇, 李荣改, 周新民, 徐靖
    矿冶工程. 2011, 31(3):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西北某铜铅锌银多金属硫化矿共生关系密切, 且铜铅锌矿物嵌布粒度极细的特点, 使用选择性较强的铜捕收剂YK1-11和方铅矿抑制剂YK3-09等浮选药剂, 采用优先浮选工艺流程, 成功实现了铜铅锌的分选, 获得铜精矿含铜17.12%、含银4 753 g/t、铜回收率61.16%、银总回收率83.99%, 铅锌混合精矿含铅25.19%、含锌28.5%、铅回收率43.11%、锌回收率33.1%, 铅精矿含铅48.11%、铅回收率27%, 锌精矿含锌43.26%、锌回收率43.27%的指标。为类似复杂铜铅锌多金属矿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商林萍, 于永江, 刘义良, 王爱香, 王有春, 柳一波
    矿冶工程. 2011, 31(3):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常见的几种尾矿干排工艺, 主要论述了鑫海第三代尾矿干排工艺和主要设备, 并以4 000 t/d尾矿干排为例对不同尾矿干排方式进行了比较。分别对鑫海浓缩脱水型水力旋流器、高效深锥多锥浓密机、高效多频脱水筛适用于矿浆脱水的原理进行了分析。
  • 冶金
  • 余丽秀, 张然, 宋广毅, 唐祥虎
    矿冶工程. 2011, 31(3): 7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植物副产生物质对锰银多金属矿还原浸出, 得到浸出锰液。采用一类价廉、具有吸附功能的天然硅酸盐矿物处理生物质浸出锰液, 净化后制得硫酸锰。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吸附剂添加量少、除杂效率高、处理成本低的特点, 解决了生物质浸锰工艺长期存在的所制硫酸锰产品档次低的难题, 制备的硫酸锰可以同时达到HG/T2962-1999工业硫酸锰和HG/T2936-1999饲料硫酸锰标准; 研究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张亚莉, 于先进
    矿冶工程. 2011, 31(3): 7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钠硅渣脱碱后的水化石榴石通入CO2气体转型的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研究了温度、时间、改性次数、Na2CO3浓度对转型效果的影响, 并且研究了转型后渣溶铝过程中, 苛性碱浓度、温度、液固比、反应时间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钠硅渣脱碱后形成的水化石榴石能被CO2分解, 在分解过程中硅化合物易形成CaO·SiO2·H2O、6CaO·6SiO2·H2O。反应时间的延长, 适当的反应温度, 有利于提高水化石榴石的转化率, 同时改性处理也可以提高转化率。在溶铝过程中, 时间延长, 液固比提高, 碱浓度升高, 以及适宜的反应温度均可提高溶铝效率。试验最佳工艺条件为: 转型最佳工艺为时间2 h, 液固比5~10, 温度50 ℃, 改性一次; 溶铝最佳工艺为温度50 ℃, 液固比为10, 时间1 h, 碱浓度大于50 g/L, 最优条件下氧化铝溶出率达60%以上, 弃渣中铝硅比A/S小于0.6。
  • 朱军, 王毅, 祁栋, 刘漫博, 刘苏宁
    矿冶工程. 2011, 31(3):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高砷低品位金矿采用焙烧预处理进行氰化提金的工艺。以CaCO3作为焙烧固定剂, Pb(NO3)2作为助浸剂, 最佳实验条件为: 磨矿粒度为-0.074 mm粒级占90%, 焙烧时间4 h, CaCO3用量为矿量的2%, 焙烧温度650 ℃; 助浸剂Pb(NO3)2用量200 g/t, 预处理4 h, NaCN用量1.2 kg/t, 浸出时间22 h, 浸出温度20 ℃, pH=11, 液固比2.5, 搅拌速度900 r/min, 此条件下金的浸出率达到80.67%。
  • 李肇佳, 万洪强, 赵强, 宁顺明
    矿冶工程. 2011, 31(3): 8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湖南某含铅锌铁锰矿, 开发了冷固球团-还原挥发-电炉熔分新工艺, 先将矿粉与还原剂及粘结剂混合, 造球后经低温固结, 再送入回转窑还原。矿中铁还原为海绵铁; MnO2还原为MnO; 同时铅、锌还原成金属态并挥发, 在烟气中氧化并富集到烟尘中; 还原后的金属化球团直接进入电炉, 通过熔分得到生铁和锰渣。实现了含铅锌铁锰矿的综合回收利用。回转窑还原挥发后的金属化球团中铅、锌含量较低, 不会影响电炉炉衬寿命和操作, 回收铅锌的同时省去了铁锰粉矿进电炉前需造块的工序。试验结果表明, 在焦粉加入量为20%, 硅石用量2.5%, 1 390 ℃下熔分90 min, 得到生铁和锰渣, 生铁中铁品位为95.72%, 锰渣中锰品位为31.53%。
  • 刘伟芳, 王洪江, 张旭, 吴爱祥
    矿冶工程. 2011, 31(3): 8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尾矿坝中富集培养的碱性硫杆菌, 进行某硫化铜矿尾矿的浸出试验, 从接种量、细菌的适应时间、矿浆浓度等方面探讨细菌对铜浸出率的影响。试样结果显示, 当接种量为25%, 细菌的适应时间为5 d, 矿浆浓度为5 g/L, 在浸出时间为50 d时, 尾矿中铜的浸出率最高达24.51%。浸出试验优化后, 铜浸出率预期最大值33.4%, 可提高8.89个百分点。
  • 高峰, 石美莲, 周再兴, 华骏, 颜文斌
    矿冶工程. 2011, 31(3):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湘西含钒石煤矿的特点, 采用添加剂X焙烧-酸浸工艺, 从石煤中提钒, 考察了添加剂用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浸出温度、酸用量和浸出时间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添加剂用量为9%、焙烧温度为750 ℃、焙烧时间为2 h、浸出温度为50 ℃、酸用量为2%、浸出时间为4 h的条件下, 钒的浸出率可达95%以上。钒浸出液经过树脂吸附-沉钒-煅烧得V2O5产品, 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化工用粉钒标准(GB3283-87)。
  • 王东, 叶绍龙, 周一华, 张茂
    矿冶工程. 2011, 31(3): 9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用N235从大洋多金属结核熔炼-锈蚀-萃取工艺中所产出的萃铜余液中萃取分离钴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N235萃取钴效果明显, 负载有机相中的钴能被稀酸反萃完全。采用N235萃取和稀酸反萃方法可以把Co(Ⅱ)、Ni(Ⅱ)分离开。从含钴0.85 g/L的料液中, 按相比VO/VA= 1/2, 经四级逆流萃取, 二级反萃可将钴富集到15.20 g/L, 萃余液中含钴0.0055 g/L, 萃余液中Ni/Co高达1 838, 反萃液中Co/Ni =1 520, 产品质量符合优质工业氯化钴质量要求, 钴镍萃取分离效果甚佳, 钴的回收率大于98%。
  • 陈革, 王瑞军, 沈茂森
    矿冶工程. 2011, 31(3): 10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超细精矿在复合造块工艺中的生产应用, 通过复合造块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较高超细精粉配比下采用常规烧结工艺难烧的问题。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铁料种类及其配比条件下, 实施复合造块工艺生产低碱度复合矿, 产量提高6.9%, 燃耗降低2.33 kg/t, 复合矿品位提高0.38个百分点。
  • 材料
  • 黄石, 钱东, 万总, 郑淑琴, 程远坤
    矿冶工程. 2011, 31(3):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焙烧凹凸棒土、高岭土为原料, 采用水热原位晶化法成功合成了NaY分子筛。通过XRD、SEM、N2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对所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 并着重考察了物料配比和晶化温度对分子筛相对结晶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原位晶化体系中, 随n(SiO2)/n(Al2O3)的减小, 其相对结晶度增大; 体系中适当的碱度[n(Na2O)/n(SiO2)和n(Na2O)/n(H2O)]能提高分子筛的相对结晶度; 其中n(SiO2)/n(Al2O3)为影响分子筛结晶度的主导因素。最主要的动力学因素为晶化温度, 随晶化温度的升高, 产品的相对结晶度显著提高, 晶化温度升至100 ℃时, 得到相对结晶度较高的NaY分子筛晶体。
  • 刘晓红, 项玲芳, 高军, 邹美捷
    矿冶工程. 2011, 31(3): 108-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iCoPO4与稀土元素La3+掺杂的正极材料, 并研究了掺杂材料的晶型结构和充放电性能。合成的改性正极材料LiCo0.99La0.01PO4在0.1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了133.6 mAh/g, 相比纯相LiCoPO4的放电比容量提高了17.3%。20次循环后改性材料的放电比容量是85.1 mAh/g, 比纯相LiCoPO4的放电比容量70.4 mAh/g有了较大提高。
  • 杨皓宇, 杜晓东, 叶诚, 宋自立, 李连颖
    矿冶工程. 2011, 31(3):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氩弧熔覆技术, 在45钢表面制备出WC颗粒增强的耐磨复合涂层。利用光学显微镜、SEM、XRD和EDS分析了氩弧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和相组成, 并测试了熔覆层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结果显示, 熔覆层枝晶中弥散分布WC和W2C硬质相颗粒, 出现Fe(W)固溶体和M6C型化合物, 显微硬度最高可达1 277.1 HV0.1, 磨损试验中其磨损量是基体磨损量的1/6, 熔覆层的良好耐磨性能主要得益于未熔的WC颗粒。
  • 黄健, 陈石林, 李姗姗, 刘会忠, 叶崇
    矿冶工程. 2011, 31(3): 115-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TG-DSC热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在不同炭化温度下C-SiC-B4C复合材料用煤沥青粘结剂的热缩聚焦化过程, 考察了煤沥青焦化过程中内部结构基团变化。通过对中温煤沥青的TG-DSC分析和红外分析结果发现: 中温煤沥青的结焦炭化过程主要在210~600 ℃之间完成, 当利用煤沥青作粘结剂制备C-SiC-B4C复合材料时, 这个温度区间的升温速率必须尽量减慢; 一定范围内, 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 能够提高C-SiC-B4C复合材料的致密化程度。
  • 易继勇, 古思勇, 张厚安
    矿冶工程. 2011, 31(3):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微波烧结技术制备了超细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 考察了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超细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断口形貌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 金属陶瓷组织存在黑芯-灰壳和白芯-灰壳两种结构, 烧结温度过高, 保温时间过长, 晶粒均明显长大, 导致材料力学性能下降。1 500 ℃下保温30 min, 可获得晶粒细小、组织均匀、性能优异的超细Ti(C,N)基金属陶瓷。
  • 企业经济与管理
  • 任一鑫, 钟举
    矿冶工程. 2011, 31(3): 12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矿区水资源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矿区实际情况, 利用系统、集成等原理设计了矿区水资源处理、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携带能量利用等集成系统, 规划了水资源的具体利用领域, 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矿区水资源开创了一条可行之路, 也为矿区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寻求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