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6-25
  

  • 全选
    |
    目次
  • 《矿冶工程》编辑部
    矿冶工程. 2019, 39(3):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采矿
  • 刘志祥, 郑斌, 刘进, 兰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对金属矿山深部开采时岩爆的危险性进行预测,在总结深部开采岩爆发生机理的基础上,综合选取影响岩爆发生的3个重要因素作为岩爆预测的判别因子。搜集国内外金属矿深部开采岩爆的实例作为训练样本,引入极限学习机算法(ELM),针对该算法的不足,采用遗传算法(GA)对其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岩爆预测的GA-ELM模型,并与单一ELM模型进行对比。利用该岩爆预测模型对一典型金属矿深部开采进行岩爆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岩爆预测的GA-ELM模型训练效果及泛化能力均优于单一ELM模型、SVM模型及传统的BP模型,且该模型能够对金属矿深部开采的岩爆进行准确有效地预测,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 邓旭辉, 史浩浩, 郭浍良, 郭小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50 m浅海海试为工程背景,基于多刚体离散元法,根据海洋环境、作业要求等建立采矿系统模型,给出了复合缆线缆构形设计方案和采矿系统动力学分析过程。分别对复合缆长度为80 m和100 m的2种采矿模型进行横向联动折返作业分析,验证了线缆构形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复合缆长度以及水下构形对集矿机在海底的作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 周坦, 胡建华, 匡也
    矿冶工程. 2019, 39(3): 10-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10个评价指标要素,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CM-AHP的赋权方法,构建了地下采场作业环境安全等级的云模型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M-AHP模糊赋权的地下采场作业环境安全评价,以云模型表征其指标要素权重,可有效保留评价指标权重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通过云模型评语集直观地刻画作业安全等级,为含有多指标模糊因素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以某金矿地下采场作业环境安全评价为案例,构建了云模型模糊评语集,结合评价云模型认为该矿地下采场作业环境安全等级为安全,与实际情况相符。
  • 张睿冲, 邓红卫, 谢承煜
    矿冶工程. 2019, 39(3): 16-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20 L近球形爆炸实验系统对木薯淀粉粉尘云的爆炸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分别分析了点火延迟时间、粉尘云浓度、喷吹压力等因素对木薯淀粉粉尘云爆炸的影响,揭示了木薯淀粉粉尘云在密闭容器中的爆炸特性。结果表明,随点火延迟时间增加,木薯淀粉粉尘云最大爆炸压力先增大后减小;随粉尘云浓度增大,木薯淀粉粉尘云最大爆炸压力先增大后减小;随喷吹压力增大,木薯淀粉粉尘云最大爆炸压力先增大后减小。木薯淀粉的最大爆炸指数近似值属于St2级,木薯淀粉粉尘的爆炸危险性很大。本研究成果可为预防实际生产中的粉尘爆炸事故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黄瑞铭, 李翔晟
    矿冶工程. 2019, 39(3): 20-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履带式集矿车进行了速度控制与轨迹跟踪系统设计,针对左右两边履带在相同输出情况下速度不一致现象,运用模糊控制调整左右履带速度差。根据长基线水声定位系统的原理设计实验室水池定位系统,在进行水下试验时实现对集矿车的精确定位与轨迹跟踪。实车水下试验结果证实,速度测量精确且稳定,加入模糊控制后左右履带速度达到平衡;水池定位系统可实现对集矿车的轨迹跟踪,行走轨迹表明集矿车可在水底自动直线行走,为集矿系统进行海试提供了基础保障。
  • 赵利峰, 高文蛟, 夏方顺, 陈传进, 梁俊奇, 徐家俊
    矿冶工程. 2019, 39(3): 25-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某矿综采工作面陷落柱典型细砂岩的基本动态力学特性和水胶炸药爆炸参数,采用Cowper-Symonds模型,在岩体爆破破碎区采用Mises破坏准则,通过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柱状装药在半无限岩体内爆破破裂损伤区范围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炸药半径与裂隙区半径之间的量化关系,据此设计了大直径超深孔扩裂爆破参数,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大直径超深孔扩裂爆破快速处理综采工作面内的大型构造是可行的,回采速度提高了40%以上,截齿消耗降低了79.5%。
  • 付俊, 周罕, 唐绍辉, 黄英华
    矿冶工程. 2019, 39(3): 29-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某金矿I2矿体的水文及地质特征和采矿方法,运用理论计算得出了矿体防水隔离层厚度,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软件Phase2分析了开采区域围岩变形和破坏特征。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基本吻合,确定防水隔离矿柱厚度为87.95 m。
  • 赵欣, 邓红卫, 周彦龙
    矿冶工程. 2019, 39(3): 32-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指标决策法赋权失真及突变决策重要性排序的主观偏差,应用组合思想,基于模糊AHP评判对比矩阵解算重要度排序向量,进而构建科学重要度的突变评价系统来实现更优评判。以夏甸金矿特型灾害矿体的回采方案选择为例,设立13个评价指标来实现系统全面评判,设置9个次级指标来提高解算精度,计算出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分段空场法、环境再造诱导崩落法3个预选方案的评价值依次为0.988,0.992及0.956,最终确定分段空场法为最佳方案。
  • 选矿
  • 张汉泉, 高王杰, 蔡祥, 殷佳琪, 谢蕾, 余洪
    矿冶工程. 2019, 39(3): 37-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广西某鲕状高磷赤铁矿进行了提铁降杂试验研究。采用磁化焙烧-磨矿-磁选-淘洗磁选流程,可得到精矿TFe品位61.16%、回收率82.13%、P含量0.385%、K2O+Na2O含量0.305%的优良指标,有害杂质含量显著降低。淘洗磁选可有效提高铁精矿品位并降低各非磁性矿物及碱金属含量。
  • 林清泉, 詹信顺, 张红华, 王晖, 顾帼华
    矿冶工程. 2019, 39(3): 40-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辉钼矿和黄铁矿的晶体结构及表面性质。研究发现,辉钼矿的禁带宽度比黄铁矿大。辉钼矿(001)面的表面能明显小于(100)面,故辉钼矿易倾向于平行(001)面完全解离;辉钼矿(001)面的氧化反应位点为Mo原子,还原反应位点为Mo和S原子,而(100)面的氧化还原反应位点均为Mo原子;黄铁矿倾向于平行(100)面极不完全解离,(100)面的氧化还原反应位点均为Fe原子。原子电荷及化合键Mulliken布居显示,辉钼矿(100)面上原子所带的电荷数明显高于(001)面,所以(100)面与浮选药剂的静电作用将明显强于(001)面;辉钼矿(001)面的S—Mo键共价性大于(100)面,表明(001)面的疏水性大于(100)面。由此可知,辉钼矿(001)面倾向于与非极性药剂作用,而(100)面则更易于与极性药剂发生作用。
  • 苏勇, 张丽敏, 孙伟
    矿冶工程. 2019, 39(3): 46-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某黝铜矿型铜铅锌多金属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合矿石性质及一系列探索试验研究结果,最终采用铜铅混浮-混浮精矿再磨-铜铅分离-混浮尾矿浮锌-锌尾矿浮硫的工艺回收该矿中的铜、铅、锌和硫,闭路试验获得了铜精矿铜品位18.25%、铜回收率73.88%,铅精矿铅品位59.91%、铅回收率82.06%,锌精矿锌品位50.15%、锌回收率91.82%,硫精矿硫品位49.96%、硫回收率74.14%。通过所确定的工艺流程与药剂制度对选矿工艺进行了改造,改造后铜精矿品位提高6.51个百分点,铜回收率提高8.68个百分点,铅、锌回收率分别提高6.59和2.36个百分点。
  • 李家林, 陈雯, 刘小银, 严小虎, 陆晓苏
    矿冶工程. 2019, 39(3): 51-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回转窑磁化焙烧过程中细粒级粉矿存在的容易“结圈”以致焙烧作业率偏低的问题,对某低品位难选菱铁矿进行了分级闪速磁化焙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将原矿TFe品位24.68%的菱铁矿筛分成块矿与粉矿两种产品,采用块矿回转窑焙烧、粉矿闪速焙烧的联合焙烧工艺,可获得磁选精矿产率33.66%、TFe品位60.91%、铁回收率83.07%的选矿指标。
  • 黄业豪, 孙景敏, 张雨田, 豆金辉, 李志伟, 李翠芬, 赵晋
    矿冶工程. 2019, 39(3): 55-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内蒙古某金矿尼尔森重选回收率,在研究和分析了自然金粒度组成、嵌布特征、形状形态的基础上,研究了金矿磨矿回路中KC-MD3型尼尔森选矿机工艺参数对重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给矿量与精矿品位呈正相关关系,与回收率呈负相关关系;反冲洗水量过大或过小、增加重力倍数都不利于提高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粗粒级矿物对重选指标影响较大,因此适当隔粗有利于提高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建议实际生产中,适当降低给矿量、合理控制反冲洗水量、重力倍数不超过60g、适当隔粗,以提高尼尔森重选回收率。
  • 黄伟生, 唐雪峰, 陈雯, 陈克锋, 刘兴华, 李文风
    矿冶工程. 2019, 39(3): 59-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湖南柿竹园多金属矿选厂生产中存在的精矿WO3品位较低、黑白钨分选效率不高的问题,研制了新型浮钨捕收剂CYW-29,并在湖南柿竹园多金属矿选厂进行了工业试验,结果表明,CYW-29分选性能优异,钨精矿品位和回收率明显提高,捕收剂用量下降,初步预计选厂每年可创经济效益约1 569万元;CYW-29药剂溶解性能良好、配制浓度较高、可常温配药、尾矿废水COD值低,该药剂使用对矿山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环保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肖丽聪, 代淑娟, 周南, 高杨, 高野, 胡志刚
    矿冶工程. 2019, 39(3): 63-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辽宁某银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采用1次粗选、2次扫选、4次精选、中矿依次返回流程,在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79.86%、调整剂Na2CO3用量1 000 g/t、抑制剂水玻璃用量300 g/t、组合捕收剂乙黄药与丁铵黑药总用量100 g/t(用量比1∶1)、起泡剂2#油用量40 g/t条件下,对银品位为74.67 g/t的原矿进行浮选试验,最终获得银精矿品位2 398.21 g/t、回收率92.03%的闭路浮选指标。试验结果可为该矿石及相关矿石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 徐彪, 李肖, 胡敏捷, 王双强
    矿冶工程. 2019, 39(3): 67-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辽宁本溪某原矿TFe品位30.45%的铁矿为原料制备超级铁精矿。采用阶段磨矿-弱磁选-磁选柱降硅-反浮选提纯工艺,可以获得TFe品位71.25%、回收率65.02%、SiO2含量0.15%、酸不溶物含量0.10%的低杂质合格超级铁精矿,以及TFe品位65.28%、回收率19.64%的普通铁精矿。
  • 瞿思思
    矿冶工程. 2019, 39(3): 70-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X射线衍射、镜下鉴定、扫描电镜、矿物参数自动分析系统、化学成分分析等手段对陕西大西沟某铁矿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含量、主要矿物产出形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矿石属于低磷含硫的褐铁矿-菱铁矿矿石,查明了主要铁矿物与脉石矿物之间的嵌布关系等特性,为选矿获得高品位铁精矿提供理论依据。
  • 冶金
  • 易正明, 陈轩, 杨福, 聂礼, 杜东, 张东升
    矿冶工程. 2019, 39(3): 73-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合理利用低品位矿产资源,以褐铁矿、赫章块矿为研究对象,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别使用褐铁矿、赫章块矿、烧结矿作铺底料,研究了烧结碱度、MgO含量、配碳量对烧结成品率、烧结矿转鼓强度与冶金性能等烧结指标的影响,并获得了优化的烧结工艺参数。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选取褐铁矿作烧结铺底料,最佳烧结工艺参数为:烧结碱度2.2、配碳量6.0%、MgO含量1.9%,在此工艺下烧结成品率可以达到72.80%,烧结矿转鼓指数68.01%,低温还原粉化性83.0%,还原性85.08%;在烧结过程中能有效脱除块矿所含结晶水、硫等有害杂质,提高块矿铁品位,冶金性能得到改善,有助于高炉顺行。
  • 姜智超, 杨国超, 付向辉, 肖祈春, 李立, 董飞
    矿冶工程. 2019, 39(3): 77-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自制的氧化药剂ME22作为氧化剂,采用“ME22氧化+PAM混凝+调酸”工艺开展了5 000 t/d钨铋选矿废水处理工业分流试验,研究了氧化剂ME22投加量对COD去除效果及药剂成本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氧化剂ME22投加量0.76 kg/m3,氧化45 min后,再投加0.20%(体积分数)质量浓度为1.00 g/L的聚丙烯酰胺絮凝15 min,处理后废水COD去除率达到65.7%,COD含量由118 mg/L降至40.6 mg/L,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吨水处理药剂成本较现有工艺降低20.0%。
  • 宁凌峰, 何德文, 陈伟, 周康根, 彭长宏, 张雪凯, 滕春英
    矿冶工程. 2019, 39(3): 8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硫酸为浸出剂,进行了酸浸初步分离铁、钪的研究,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液固比、硫酸浓度等对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 ℃、液固比10∶1、硫酸浓度10 mol/L条件下浸出30 min,铁、钪浸出率分别为11.32%、58.41%。酸浸铁、钪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赤泥酸浸铁的过程符合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受化学反应控制,其表观活化能为41.79 kJ/mol;而赤泥酸浸钪的过程符合多相液固区域反应动力学特征,受扩散控制,其表观活化能为6.72 kJ/mol。
  • 何雨林, 李富杰, 罗志虹, 罗鲲
    矿冶工程. 2019, 39(3): 85-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硫酸锰与杂质离子硫酸盐在较高温度下溶解度的差异,采用结晶纯化法制备电池级硫酸锰。研究了结晶次数、结晶温度、保温时间对杂质含量和硫酸锰回收率的影响。在结晶温度180 ℃、保温时间8 h的优化条件下,工业级硫酸锰经过3次结晶纯化,杂质金属离子和氯离子含量均达到电池级硫酸锰的要求,硫酸锰回收率为79.9%。
  • 陈青, 张覃, 李先海, 李显波, 李龙江, 谢俊, 陈前林
    矿冶工程. 2019, 39(3): 89-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CP-AES、XRD、SEM-EDS、FTIR等方法,对贵州某磷渣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磷渣用作水泥掺合料时水泥的活性、凝结时间和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结果表明,磷渣掺量越大,水泥凝结时间越长,标准稠度用水量越高,活性指数越低。磷渣掺量为45%时,水泥的初、终凝结时间分别为502 min和572 min,满足GB 175—2007普通硅酸盐水泥凝结时间的要求;磷渣掺量为40%的水泥3 d的抗压、抗折活性指数均大于50%,满足GB/T 26751-2011规定的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电炉磷渣粉要求。
  • 唐昭辉, 丁学勇, 董越, 刘程宏
    矿冶工程. 2019, 39(3): 93-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东北大学研制的RDS-05全自动炉渣熔点熔速测定仪,基于半球点法研究了酸洗污泥、鲕状赤铁矿及其混合样的熔化性能,并就煤基熔融还原过程中渣碱度对酸洗污泥中铁、铬、镍金属回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酸洗污泥“流淌温度”为1 225 ℃,鲕状赤铁矿“流淌温度”为1 126 ℃,酸洗污泥、鲕状赤铁矿混合样“流淌温度”介于1 148~1 216 ℃之间;在还原温度1 500 ℃、还原时间90 min、配碳比2.0、碱度1.5的最佳煤基熔融还原实验条件下,酸洗污泥中铁、铬、镍的回收率分别为98.75%、96.32%和98.98%。
  • 杨正华, 张朝晖, 李新涛, 徐书祥, 米小雨
    矿冶工程. 2019, 39(3): 99-10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转炉除尘灰和氧化铁皮为原料,膨润土、氧化钙和水玻璃作为粘结剂制备了转炉造渣剂,研究了粘结剂种类对转炉造渣剂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和氧化钙单独作为粘结剂使用时,试样的生球落下强度较高,但干球抗压强度无法满足生产指标;水玻璃单独作为粘结剂使用时,试样的干球抗压强度较高,但生球落下强度较低,加入量超过原料质量的7%时方可满足生产需求;三者混合使用时,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可满足生产指标的最优配比,即膨润土、氧化钙和水玻璃加入量分别为原料质量的4%、7%和3%,此时制备的转炉造渣剂性能好,生球落下强度为3.7次,干球抗压强度为9.89 MPa。
  • 徐广, 肖春桥, 王琪, 冯波, 池汝安
    矿冶工程. 2019, 39(3): 103-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磷矿样本富集、分离纯化、组合获得了菌群、单一菌株和复合菌株3种类型微生物,研究了3种类型微生物对低品位磷矿的溶解作用。结果表明,3种类型微生物在NBRIP培养基中均能有效溶解低品位磷矿,其对低品位磷矿的溶解作用与培养基pH值降低有关。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微生物的作用下矿物表面官能团变化相似,且培养基中可溶磷含量与3 400~2 500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有一定相关性。在3种类型微生物中,以菌群的溶磷效果最佳,其次是复合菌株,单一菌株溶磷效果相对较差。
  • 雷占昌, 韩斯琴图, 蒋常菊
    矿冶工程. 2019, 39(3): 107-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难处理金矿焙烧烟尘中金的氰化浸金率,采用强酸酸浸对其进行预处理,考察了酸浸液固比、温度、时间及搅拌速度对氰化过程中金浸出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酸浸条件为:酸浸液固比0.98∶1、温度85 ℃、时间2 h、搅拌速度500 r/min,此时烟尘的氰化浸金率为91.04%。
  • 材料
  • 胡康, 周友元, 陈威, 曾文赛, 周新东, 周春仙
    矿冶工程. 2019, 39(3): 110-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铌掺杂Li(Ni0.8Co0.1Mn0.1)1-xNbxO2(x=0,0.01,0.02,0.03)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电化学测试手段分析铌掺杂的影响。结果显示,铌掺杂没有改变材料的α-NaFeO2层状结构;充放电循环结果显示Li(Ni0.8Co0.1Mn0.1)0.98Nb0.02O2在1C充放电倍率、电压为3.0~4.3 V条件下,经过50周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5.9%,而没有经过掺杂处理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为85.3%;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证明了铌掺杂可以降低材料的电化学阻抗,从而提高材料电化学性能。
  • 陈树, 杜双明, 张哲鹏, 王芙蓉, 代吉根, 刘二勇
    矿冶工程. 2019, 39(3): 113-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QPQ技术对F690海工钢进行盐浴复合强化处理,考察了碳氮共渗温度和时间对F690钢渗层组织、相结构及硬度、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QPQ处理后,F690钢表面形成由Fe3O4氧化层、Fe2C/Fe2N化合物层及扩散层组成的渗层,且渗层组织平整均匀。随着QPQ处理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渗层厚度增加,渗层硬度均呈先增大而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当共渗温度为570 ℃、时间为60 min时,F690钢的渗层硬度达854HV,较F690钢硬度提高1.7倍。与F690钢相比,3.5%NaCl介质下渗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腐蚀速率降低了86.71%,摩擦系数下降约12%,磨损率显著降低。
  • 杨扬, 杨双君, 刘文辉
    矿冶工程. 2019, 39(3): 119-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室温下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Fe50Mn30Co10Cr10高熵合金帽型样进行动态加载,通过动态加载曲线对比及金相观察分析了不同组织结构对Fe50Mn30Co10Cr10高熵合金的绝热剪切敏感性的影响规律与机制。结果表明,在相同动态加载条件下,试样晶粒越小、密排六方(hcp)相含量越多,绝热剪切带形成时的应力坍陷时间、临界应变、单位体积绝热剪切吸收能越大,绝热剪切带的宽度越小,绝热剪切敏感性降低。以面心立方(fcc)相为基体的Fe50Mn30Co10Cr10高熵合金的晶粒越小、hcp相含量越多,其应变硬化效应和应变速率强化效应越大,在相同动态加载条件下绝热剪切敏感性越小。
  • 刘笑笑, 颜志勇, 倪川皓
    矿冶工程. 2019, 39(3): 123-1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X100管线钢的四丝埋弧焊的焊接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了模拟,研究了焊接电流、焊接速度、焊丝间距对焊接温度场和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每根焊丝的电流增加50 A时,焊接温度场的峰值温度增加135 ℃,焊接热循环的冷却速度略有下降;当焊接速度从0.72 m/min增加到0.84 m/min时,焊接温度场的峰值温度下降183 ℃,焊后冷却速度明显增加;当焊丝间距由30 mm增加到50 mm时,焊接温度场的峰值温度下降189 ℃,焊后冷却速度增加。焊接电流增加50 A时,焊接残余应力水平略有增加;而增加焊接速度和焊丝间距时,残余应力峰值水平下降。
  • 喻嵘, 钟叶清, 郑英
    矿冶工程. 2019, 39(3): 128-1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测试等分析手段,研究了Zn-Cu-Ti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与激光焊接头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Zn-Cu-Ti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主要分为母材区、热机影响区、焊核区,其显微组织分别为纤维组织、拉伸弯曲变形组织、细小的晶粒;接头各区域硬度分布为:母材区>热机影响区>焊核区;接头的抗拉强度153.8 MPa,延伸率为6.7%,发生偏向脆断的准解理断裂。激光焊接头主要分为母材区、熔合区、焊缝区,焊缝区中心位置上下表面有凹坑,其内部有多条排列规则且形状近似抛物线的熔合线,并存在较明显的夹杂;接头各区域硬度分布为:母材区<熔合区<焊缝区;接头的抗拉强度为110.3 MPa,延伸率仅为4.7%,发生脆性断裂。
  • 谢圣中, 胡卓民, 黄健, 刘燕玲
    矿冶工程. 2019, 39(3): 132-1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水介质中纳米氧化铈(CeO2)难以稳定分散的技术屏障,在分析纳米氧化铈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采用超声波-药剂分散方法,研究了碱性水介质中纳米CeO2稳定分散的条件与机理。结果表明,在颗粒浓度1 000 mg/L的纳米氧化铈母液中加入无机电解质SPP或PSPP,用去离子水稀释并调pH值为10.0,超声波分散-玻璃棒搅拌10 min,当SPP或PSPP浓度为1×10-3 mol/L时,静置30 d期间纳米CeO2的平均粒度几乎不随静置时间变化,平均粒度稳定在160 nm左右,此介质中样品具有良好的长效稳定分散性能。
  • 张亚, 王天乐
    矿冶工程. 2019, 39(3): 136-1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洗煤环境中碳钢腐蚀问题,研究了模拟中性洗煤水环境下五元复配缓蚀剂对45#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五元复配缓蚀剂最佳组合为:钨酸钠40 mg/L、葡萄糖酸钙140 mg/L、硫酸锌120 mg/L、苯骈三氮唑60 mg/L、聚天冬氨酸100 mg/L,该条件下缓释率为96.01%。XRD测试显示,45#碳钢在模拟洗煤水的腐蚀产物主要成分为Fe3O4与FeO(OH);电化学测试表明,缓蚀剂为混合型缓蚀剂;通过金相显微镜检测发现,未加缓蚀剂的碳钢表面腐蚀严重,而添加缓蚀剂的碳钢表面较平整,碳钢表面腐蚀程度明显下降;缓蚀剂在45#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复配缓蚀剂的吸附行为是自发的,且是包含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混合吸附。
  • 企业经济与管理
  • 杨程, 李夕兵
    矿冶工程. 2019, 39(3): 141-1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6099.2019.0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掌握我国矿业对澳大利亚直接投资景气现状及未来趋势,尽早发现不利动向,便于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基于2007~2016年澳投资环境数据和我国矿业对其直接投资净额数据,运用时差分析、景气度测算、BP神经网络预测、3σ原理构建了投资景气监测及预警体系,对投资景气状态进行了计量、监控、预示、预测及预警。研究结果显示:澳投资环境中的先行指标能够对我国矿业在该国近期的直接投资景气状态起到良好预示及预测作用;我国矿业2007~2016年对澳整体投资水平较高且较稳定,大部分年份处于景气空间,只有2015年呈现萧条;经预测,2017年投资景气度将进入趋热区,投资存在过热倾向,对此状态进行了轻度预警。最后依据研究结果,为我国矿业对澳直接投资提出了相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