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2-03-25
  

  • 全选
    |
    综述
  • 颜荣贵, 杨伟忠, 曹阳, 邓金灿
    矿冶工程. 2002, 22(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中国金属矿山与非煤矿山3 个群次的矿区灾难地压的经历、特点与现状, 论述了我国矿区灾难地区控制应从8 大主控因素(地层与岩性、地质与构造、原岩应力、地下水、工程环境、矿山结构设计、开采方法与工艺、支护与安全措施)、4 个层次(机制与规律、监测与预警、反分析决策、对策与措施)、中国矿业发展需求、国际科技进步出发拟订正确的研究方向, 即:1)重视民采影响、构造应力、水等时空展布规律与作用机制;2)规律的分类分区系统网络化研究;3)建立主动、被动综合监测体系与发展开挖地质灾变预警信息化技术;4)完善监测与反分析互补机制、开发管理决策支持系统;5)在确保安全基础上逐步实现信息化开采;6)发展交叉学科,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对策与措施体系。
  • 龙中儿, 蔡昭铃, 丛威, 欧阳藩
    矿冶工程. 2002, 22(1): 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微生物浸矿动力学研究进展, 重点叙述了微生物浸矿的动力学研究方法及各种动力学模型, 并讨论了各模型的意义。
  • 熊雪良, 郑隆鳌, 喻庆华
    矿冶工程. 2002, 22(1):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有机磷一元酸碱金属盐的微乳液体系以及有机磷一元酸溶剂萃取体系中金属-萃取剂络合物聚集方面的研究进展。
  • 采矿
  • 林启太, 刘有志
    矿冶工程. 2002, 22(1):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铜绿山铜矿工程实例, 建立了Fuzzy Topsis 模型(向理想解接近的排序技术), 并用于露天矿剥离与采矿工程进度编制的多目标模糊优选决策, 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型及算法可靠、有效。
  • 喻小明, 徐飞鸿
    矿冶工程. 2002, 22(1):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基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 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竖向静载试验系统, 其加载体系具有结构轻巧、制做安装方便、受力合理、稳定性好的优点, 较好地解决了静载试验加载的困难;介绍了采用逆斜率法与指数方程寻优分析法由试验P-S 曲线推算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原理, 达到了不必加载到破坏即可预测求出基桩的极限承载力的目的。结果表明, 本方法效果良好, 经济效益明显, 可为同类基桩试验、设计提供参考。
  • 朱建军, 郭光明, 符海华
    矿冶工程. 2002, 22(1):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边坡滑移规律, 指出滑移过程为缓慢蠕变→加速蠕变→缓慢蠕变→停止蠕变或缓慢蠕变→加速蠕变→突变→停止蠕变。然后选择了适合于变形分析的非线性回归模型, 研究了非线性回归模型的计算方法。并辅以某边坡实测资料分析实例。
  • 朱殿柱, 齐欢
    矿冶工程. 2002, 22(1):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分形理论及其在岩石爆破破碎过程中的应用, 指出岩石分形维数与岩石所受的压力和作用时间相关联。通过分析反向起爆的特点, 运用分形理论, 得出反向起爆优于正向起爆在于前者产生的平均压力大, 作用时间长, 从而增加了岩石的分形维数, 提高了块度积累率, 减小了大块率。
  • 杨明, 潘长良, 周爱民
    矿冶工程. 2002, 22(1): 2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床开发的决策问题已由过去的单目标优化转变为多目标综合优化。运用目标规划方法, 按照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立了待开发矿床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并给出了模型的求解算法。
  • 周知进, 阳宁, 李泽沛
    矿冶工程. 2002, 22(1):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海破碎机的振动信号在运行中能及时反应其时变特性, 特别是在破碎机出现故障时其振动信号中包括了许多故障信息。本文利用小波包的原理分解振动信号, 根据分解后信号中“ 波段-能量” 的对应关系, 判断是正常状态还是出现故障。研究表明, 小波分析应用于深海设备的故障诊断相当成功, 从而使小波分析应用研究的领域不断地得以拓展。
  • 周建普, 李献民, 张可能
    矿冶工程. 2002, 22(1):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岩溶洞、隙、沟、槽等岩溶地貌和土洞所引起的地基变形破坏特点以及工程对地基稳定性的要求, 综合论述了岩溶地区从事工程建设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 周利华, 贺建清
    矿冶工程. 2002, 22(1): 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矿业环境侵害行为特征、表现形式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要有效遏制矿业环境侵害行为所造成的危害, 妥善处理好矿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就必须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 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走绿色矿业之路。
  • 陈燎原, 潘地林
    矿冶工程. 2002, 22(1):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矿井排水系统用于突然停流时瞬态流动控制及水锤防护的可控止回阀结构及控制系统, 采用合理的阀流型流动阻力小, 利用调速液压缸系统控制阀板关闭过程。试验结果表明, 该阀可有效控制水锤压升, 降阻效果较好。
  • 池永, 周健, 康景灏
    矿冶工程. 2002, 22(1):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相似模拟试验、位移反分析与边界数值计算, 对锚杆支护全煤巷道进行稳定性分析。首先模拟了巷道开挖以后围岩变形, 利用位移反分析法确定初始应力与围岩变形模量及泊松比等参数, 根据边界单元法数值分析结果确定围岩松动圈范围, 然后对全锚支护煤巷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
  • 选矿
  • 何捍卫, 胡岳华, 黄可龙, 徐竞
    矿冶工程. 2002, 22(1):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地研究了制备CMP 用纳米γ-Al2O3磨粒时影响粒度及其均一性的各种因素, 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确定了控制粒度及粒度均一性的最佳条件, 制得了均一性好的γ-Al2O3磨粒。
  • 李壮阔, 桂斌旺, 段希祥
    矿冶工程. 2002, 22(1):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德兴铜矿堆浸厂的生产及研究情况, 分析了细菌浸出-萃取-电积工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探讨了该工艺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 钟宏, 李海普
    矿冶工程. 2002, 22(1): 4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添加原淀粉、变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和腐植酸的磁铁精矿压团实验, 探讨了粘结剂分子量、主链结构、极性基的种类、数量及受热活性等结构参数对其粘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腐植酸主链结构为刚性结构, 且分子中带有受热可发生交联反应的活性基团, 其干团块和热态团块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但它的分子量小, 湿团块强度较差;淀粉和纤维素类粘结剂的主链为低能键, 热稳定性较差, 其分子中引入亲水、亲固羧甲基, 可改善粘结剂的粘结力和内聚力, 使团块强度有较大提高。
  • 顾帼华, 胡岳华, 邱冠周, 王晖, 王淀佐
    矿冶工程. 2002, 22(1): 5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方铅矿在无捕收剂和有捕收剂浮选体系中, 尤其是在强碱性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pH>12.5, 电位Eh <0.17 V 条件下, 方铅矿的表面氧化产物是S0 和HPbO2-, 同时由于HPbO2-的溶解, 方铅矿表面会出现S0 过剩, 过剩S0 的疏水作用有利于方铅矿浮选;而此时闪锌矿、黄铁矿由于过渡氧化而受抑制。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DTC)是方铅矿最有效的捕收剂。DDTC 和方铅矿作用生成疏水产物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PbD2)的合适电位是0~0.2 V, 同时, DDTC 的存在还会抑制方铅矿表面的过度氧化, 疏水产物PbD2 在矿物表面牢固吸附, 在-0.9~0.6 V 电位范围内稳定存在。
  • 王明细, 蒋玉仁
    矿冶工程. 2002, 22(1): 5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新型螯合捕收剂COBA 对黑钨矿的捕收性能。结果表明:COBA 对黑钨矿单矿物具有良好的捕收性。其捕收机理为分子中的3 个O 原子通过化学成键与矿物表面金属离子形成了两环螯合物。
  • 谢雪飞, 罗升
    矿冶工程. 2002, 22(1):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高碱条件下分选高硫复杂铅锌矿过程中回收铅锌金属与综合回收伴生银的关系, 以及在此过程中石灰用量对回收银的影响。
  • 陈广振, 赵通林, 刘秉裕
    矿冶工程. 2002, 22(1):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用磁选柱精选硖口驿选矿厂现行工艺流程中的一磁精矿, 用新的工艺流程可将最终精矿铁品位由原流程的62%提高到65%。
  • 银金光
    矿冶工程. 2002, 22(1):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偏心辊子破碎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并导出了该机型一系列的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的设计公式。
  • 冶金
  • 刘良江, 侯拥和
    矿冶工程. 2002, 22(1):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模糊神经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论述, 讨论了模糊神经网络的理论研究现状、模糊神经网络软件技术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在工程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 并对模糊神经网络将来的发展与应用作了展望。
  • 陈腾飞, 黄伯云, 刘根山, 巩前明, 熊翔, 黄启忠, 易茂中
    矿冶工程. 2002, 22(1):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降低航空刹车用C/C 复合材料成本、提高性能的有效方法, 对现役国外航空刹车用C/ C 复合材料的部分力学性能和热导率进行测试, 并利用金相显微镜对其坯体结构进行观察分析, 在此基础上, 自制了一种针刺整体毡, 进行CVD 增密, 并与炭布叠层坯体的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国外航空刹车用C/C 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和垂直方向热导率比较高, 坯体趋向于使用针刺毡;针刺整体毡由无纬布和网胎交替叠层, 经针刺而成, 这种结构具有孔隙分布均匀、气体扩散通道多、Z 向纤维含量高的特点, 为CVD增密创造了良好条件;自制针刺整体毡坯体经700 h CVD 增密, 小样密度可达1.81 g/cm3, 大样密度达1.75 g/ cm3, 且能继续增密, 与炭布叠层坯体相比, 采用针刺整体毡可显著缩短CVD 周期。
  • 韩效钊, 徐超, 张兴法, 王雄, 许民才
    矿冶工程. 2002, 22(1):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热分解法综合利用明矾石新工艺:采用高温快速脱水、分解处理明矾石矿, 既提高了明矾石的分解率, 又保证了氧化铝的活性;采用“ 酸熔法” 分离铝硅, 既保证了氧化铝浸出率, 又有效地解决了设备的腐蚀问题。实验结果表明, 明矾石矿在900 ℃ 下, 焙烧20 min 后, 再经湿法加工, 氧化钾和氧化铝的浸出率均能达到95%以上。
  • 何静, 唐谟堂, 鲁君乐, 汤文理
    矿冶工程. 2002, 22(1):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发了一种氯盐体系中精铋粉制取氧化铋的新方法:先将精铋粉转化为纯BiCl3 溶液, 再把这种溶液加到含有碳酸根的底液中进行沉淀, 得到的次碳酸铋沉淀洗净后煅烧成Bi2O3 。与传统工艺相比, 该方法具有流程短, 无NOx 污染, 成本低等优点, 并且解决了氯盐体系中制取氧化铋脱氯难的问题。
  • 邹振球, 周勤俭
    矿冶工程. 2002, 22(1): 7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德兴铜矿采用石灰焙烧钼精矿-酸浸-萃取-离子交换回收钼铼的优化工艺研究及生产实践。该工艺具有设备流程简单、处理成本较低、环境污染小、产品质量好等特点。
  • 材料
  • 王日初, 王冲, 金展鹏
    矿冶工程. 2002, 22(1): 8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元扩散偶技术是一种先进简便而高效的相图测定方法, 运用扩散偶技术结合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对Ni-Re-Ta 三元扩散偶进行相分析, 测得Ni-Re-Ta 三元系1373 K 下所生成的5 个扩散层, 分别是:Ni3Ta, Ni2Ta, NiTa, NiTa2和Re-Ta 化合物χ, 并由扩散偶中的相区规则得出Ni-Re-Ta 三元系1 373 K 的等温截面。此扩散偶中未发现三元化合物。
  • 王绍斌, 田卫东, 谢明星
    矿冶工程. 2002, 22(1): 8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于X 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 研究了6 种碳源石墨的晶体结构与显微结构。结果表明, 不同石墨的颗粒度粗细不一, 且石墨化度差异较大, 微晶尺寸与石墨化度没有直接关系;石墨微观结构主要有3 种形态:①纤维状区域结构;②片状小区域结构;③镶嵌结构合成金刚石时, 微观结构相似的石墨, 随着石墨化度的提高, 加热电流增加;纤维状区域结构明显的石墨合成的金刚石品质优于片状小区域结构为特征的石墨, 优于以镶嵌结构为特征的石墨。
  • 李周,,汪明朴, 徐根应, 陈九磅, 周汉义, 束德林
    矿冶工程. 2002, 22(1): 8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拉伸实验、金相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X 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Cu-18.4Al-8.7Mn-3.4Zn-0.1Zr(原子分数%)记忆合金的冷加工性能。结果表明:800 ℃固溶10 min, 随炉冷至480 ℃, 保温150 min, 在晶界和晶内均析出大量大块状的α相, 合金的伸长率达30%;热处理过程中未发生分解的母相, 在随后拉伸变形过程中发生应力诱发马氏体转变;拉断后试样在250 ℃油浴加热40 s, 因相对稳定下来的应力诱发马氏体的恢复, 伸长率减少至29.3 %。
  • 刘君武, 丁厚福, 郑治祥
    矿冶工程. 2002, 22(1):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SiCp/Fe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和烧结机理, 并分析了工艺参数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1 050 ℃左右能有效控制界面反应, 界面反应及材料的烧结以固相扩散为主。优化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能促进复合材料烧结致密化, 少量细颗粒的SiCp更能有效提高材料的性能。
  • 张兆森, 熊湘君, 王伏生, 李雪
    矿冶工程. 2002, 22(1): 96-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钨合金性能的测试方法, 采用钨合金珠的压溃性能来表征有关物理力学性能。根据钨合金珠的压溃强度与其压缩应变的关系, 推算出不同珠径的压溃硬度及压缩应变, 这种方法解决了钨合金珠性能的测试问题, 也为微型制品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测试方法。
  • 苏勇, 陈翌庆, 丁厚福, 黄新民, 郑玉春
    矿冶工程. 2002, 22(1): 98-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辊旋淬技术制备快速凝固Al87Ni10Zr3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研究了合金薄带的急冷态和各退火态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急冷态组织为非晶态和纳米晶的复合体, 晶态组织是细小的Al 基固溶体(60~80 nm)和Al3(Ni, Zr)相(<20 nm), 非晶的形成取决于合金成分和凝固速率。低温(200 ℃)退火导致了非晶的晶化;高温(350 ℃, 2 h)退火, 过饱和Al 基固溶体和Al3(Ni, Zr)相将析出或转变为亚稳L12 -Al3Zr 和Al3Ni 相, L12-Al3Zr 相尺寸非常细小(<20 nm), 退火时间达到20 h, L12-Al3Zr 相尺寸仍无明显变化, 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 彭成章, 毛大恒, 黄明辉
    矿冶工程. 2002, 22(1): 10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 种以10.5, 12 m/min 快速铸轧的纯铝板进行了显微组织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和深冲性能试验, 并与传统铸轧速度(0.9 m/ min)生产的纯铝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快速铸轧铝带坯有较细的晶粒度、高的屈服强度和良好的深冲性能。
  • 杨扬, 卢晓军, 陈美营, 黄小强, 程信林
    矿冶工程. 2002, 22(1): 104-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OM、SEM 、EDS 等技术, 对锌白铜线材冷拔成形过程中的断裂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铸造时引入硫及其他杂质、中间退火工艺不当造成脱锌及铅在晶界的球化和聚集以及拉拔过程中润滑不良和道次加工率过大等工艺因素是其在拉拔过程中断裂的根本原因。
  • 企业经济与管理
  • 黄健柏, 张燕君
    矿冶工程. 2002, 22(1):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人员由于其工作特点, 决定了他们将更多地借助项目团队的模式来开展工作。分析团队激励薪酬的运行机理, 并将其应用于研发项目团队的激励, 对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 提高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张根明, 李小生
    矿冶工程. 2002, 22(1): 1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文化管理是21 世纪企业管理的核心, 文化竞争将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点。针对我国矿山实际状况分析了矿山企业文化管理现状, 实施企业文化的难点,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